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0篇
  免费   64篇
  国内免费   20篇
电工技术   25篇
综合类   17篇
化学工业   99篇
金属工艺   23篇
机械仪表   14篇
建筑科学   30篇
矿业工程   27篇
能源动力   10篇
轻工业   21篇
水利工程   15篇
石油天然气   3篇
无线电   29篇
一般工业技术   13篇
冶金工业   27篇
自动化技术   31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33篇
  2022年   22篇
  2021年   28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4年   2篇
  1979年   1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LNG船用9%Ni钢进行薄板(≤5 mm)焊接时,横向弯曲试验易产生开裂。采用有限元分析与工艺试验相结合的方式,研究X7Ni9钢薄板采用焊条(ENiCrMo-6)电弧焊工艺进行焊接后,在执行接头横向弯曲试验时弯曲拉伸面易产生超标开裂(弯曲面裂纹长度≥3 mm)甚至是试样断裂的原因。结果表明:弯曲拉伸面开裂的主要原因是母材和焊材为异质材料,其屈服强度差异大,当试板厚度过小时,横向弯曲试验过程中焊缝金属弯曲面过度拉伸,超过4倍厚度弯心的试验标准要求,被强制拉裂,导致评价失真;采用ENiCrMo-6系焊材进行根部焊道焊接时,当焊缝熔合情况不好时,易在该区域产生气孔缺陷,其与弯曲过程中产生的外表面开裂共同作用下会导致整个试样的断裂。工艺改进措施为:采用窄而厚的焊缝形态,增加单层的排道数量,从而增加焊缝整体宽度,以此保证焊缝考察面受拉伸时具有足够的塑性储备;通过控制焊道成形保证焊缝的熔合情况(根部焊道背面微透),以减少焊缝内部的气孔缺陷。  相似文献   
22.
为了有效解决建筑行业中天然砂石骨料的资源匮乏问题,同时扩大机制砂的工程应用市场,利用机制砂在不同的取代率条件下替代天然砂,将其与粉煤灰陶粒相结合共同制备轻骨料混凝土,并系统研究了机制砂取代率和胶凝材料用量对其工作性能、力学性能以及干燥收缩和抗裂等耐久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机制砂取代率的增大,机制砂-粉煤灰陶粒系列轻骨料混凝土的用水量逐渐增加、抗压强度逐渐升高、收缩率逐渐变大、抗裂等级可达到L-Ⅲ;随着胶凝材料用量的增加,其工作性能和力学性能有所提升,但干燥收缩性能和抗裂性能逐渐变差;在不同的机制砂取代率条件下,所优化后的配合比可用于制备LC30~LC45强度等级的轻骨料混凝土.  相似文献   
23.
新疆油田地区常见的压裂液主要包括胍胶冻胶压裂液及乳液等体系,随着大型体积压裂工艺在新疆区块的广泛普及,当务之急是寻求有效的返排液处置措施。本文介绍了新疆油田压裂返排液的处理现状,详细阐明了对应的研究理论基础、思路和返排液处置方案,即采用"除油-沉降-杀菌"联合工艺进行返排液复配,再结合"氧化破胶-混凝沉降-过滤"技术对废液实施回注处理。现场应用结果表明,该回注处理技术可有效降低2个试验油厂废液中的COD含量(平均去除率可达88%)和含油量(平均去除率可达92.5%),可实现对新疆油田地区返排液的高效处理和回用,对落实油田现场的降本增效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4.
受成像载体、成像光谱和成像条件等的影响,跨域图像在不同领域的应用日益增多,跨域图像检索已成为了许多领域研究的热点和前言。然而图像的跨域检索面临着图像视觉偏差的问题,通过传统同域图像检索的方法无法有效地得到结果。通过文献调研,系统梳理了近年来跨域图像检索领域的代表性方法。对跨域图像检索任务作出了简要说明并指出了关键问题;根据图像域的不同转换阶段,将跨域图像检索方法分为两类:基于特征空间迁移和基于图像域迁移的跨域图像检索方法,并对两类方法进行了系统总结和分析;整理了跨域图像检索在不同领域的数据集,对比了各类方法的性能;总结了现有跨域检索方法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5.
考察了氮化镓(GaN)晶片在不同质量分数和pH的溴酸钾(KBrO3)溶液中的腐蚀电化学行为.结果显示,GaN在溴酸钾质量分数为1%时腐蚀电位最低.在此基础上使用光催化氧化法能够显著降低腐蚀电位,使GaN材料的腐蚀速率进一步提高.CMP实验结果显示:紫外光(UV)的加入使GaN在1%KBrO3溶液(pH=4)中的抛光速率...  相似文献   
26.
纳米裂纹制造技术作为一种非传统的纳米加工技术被应用于纳米线条、纳流控芯片和传感器等众多研究领域,然而纳米裂纹生成的随机性及其图案的不确定性限制了该项技术的发展.利用硅模具以及二次倒模工艺,在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基底表面制作相互平行且分布均匀的金纳米裂纹.硅模具上带有利用硅各向异性腐蚀工艺加工出的V型沟槽结构,通过...  相似文献   
27.
利用自主研发的桩基室内抗拔测试装置,结合数值模拟技术对抗拔桩的承载破坏过程及影响因素、群桩的协同工作特征展开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抗拔桩的承载破坏经历4个阶段,承载初期,桩顶侧摩阻力最先发挥作用,桩顶土体发生塑性破坏;随上拔荷载不断增大,桩体产生相对位移,桩周土体由于桩身侧摩阻力产生塑性破坏;当桩身轴力自桩顶传递至桩底时,桩身底端产生抗拔“吸附力”,并伴随局部土体塑性破坏;随着桩周土体塑性区的拓展、连通,抗拔桩承载能力达到极限;桩身长径比、桩-土界面摩擦因数、桩侧土体压力与其承载极限呈正相关关系,其中桩身长径比对桩端“吸附力”具有重要影响;群桩抗拔过程中,角桩侧摩阻力发挥最充分,桩身位移量最小,极限承载力最大,中心桩桩身位移最大,极限承载力最低;距径比影响抗拔桩的群桩效应,当距径比从2增大至8时,桩身侧摩阻力提高30%,将距径比8作为群桩工程的推荐值,6~10作为群桩距径比的推荐范围。  相似文献   
28.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element” and the fundamental thermodynamic principle,the relationships of the residual properties,the property changes of mixing,excess properties,fugacity coefficients and activity coefficients between the hypothetical solution of elemental species and the equilibrated solution of actual species were established.The hypothetical solution of elemental species provides a way of reducing the dimensionality of problem, simplifying the analysis and visualizing the phase behavior.  相似文献   
29.
目的 获得一种可改善单晶SiC晶圆化学机械抛光(CMP)效率的复合增效技术,实现单晶SiC晶圆高效率和低成本的加工要求,并对其增效机理进行深入研究。方法 通过抛光实验和原子力显微镜测试,探究长余辉发光粒子(LPPs)与不同光催化剂的协同作用对SiC–CMP的材料去除速率和表面粗糙度的影响。结合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仪(UV–vis)、光致发光光谱仪(PL)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等仪器的测试结果,研究LPPs与光催化剂的协同增效机理。结果 与传统CMP的条件相比,在光催化条件下采用LPPs(质量分数0.5%)+TiO2(质量分数0.5%)+ H2O2(质量分数1.5%)+Al2O3(质量分数2%)的抛光液时,SiC的材料去除速率(MRR)由294 nm/h提高到605 nm/h,同时获得的晶圆表面粗糙度(Ra)为0.477 nm。然而,采用含有LPPs和ZrO2的抛光液抛光SiC时,其材料去除速率和表面粗糙度都未得到明显改善。XPS测试结果表明,LPPs与光催化剂的协同作用增强了抛光液对SiC的氧化作用。UV–vis和PL测试结果显示,LPPs与不同光催化剂协同效果的差异主要与其光学性能有关。结论 在光催化条件下,LPPs和TiO2对单晶SiC–CMP具有协同增效的作用,然而LPPs和ZrO2没有展现出协同增效的作用,即LPPs与光催化剂的协同作用可以改善SiC–CMP的性能,但是光催化剂的选择需要考虑LPPs的发光特性。  相似文献   
30.
微生物燃料电池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根据有无电子传递中间体的参与,微生物燃料电池可分为两大类:直接和间接微生物燃料电池. 简要介绍了其工作原理及发展历史,归纳了近年来国内外对这两种类型电池的研究现状,特别概括了直接微生物燃料电池的研究进展以及存在的问题和工作方向. 最后展望了微生物燃料电池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