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794篇 |
免费 | 183篇 |
国内免费 | 175篇 |
专业分类
电工技术 | 220篇 |
综合类 | 178篇 |
化学工业 | 419篇 |
金属工艺 | 210篇 |
机械仪表 | 168篇 |
建筑科学 | 236篇 |
矿业工程 | 179篇 |
能源动力 | 67篇 |
轻工业 | 281篇 |
水利工程 | 104篇 |
石油天然气 | 114篇 |
武器工业 | 22篇 |
无线电 | 204篇 |
一般工业技术 | 195篇 |
冶金工业 | 138篇 |
原子能技术 | 51篇 |
自动化技术 | 36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8篇 |
2023年 | 154篇 |
2022年 | 142篇 |
2021年 | 164篇 |
2020年 | 123篇 |
2019年 | 162篇 |
2018年 | 138篇 |
2017年 | 55篇 |
2016年 | 56篇 |
2015年 | 66篇 |
2014年 | 124篇 |
2013年 | 109篇 |
2012年 | 115篇 |
2011年 | 119篇 |
2010年 | 102篇 |
2009年 | 113篇 |
2008年 | 120篇 |
2007年 | 120篇 |
2006年 | 103篇 |
2005年 | 101篇 |
2004年 | 80篇 |
2003年 | 84篇 |
2002年 | 82篇 |
2001年 | 64篇 |
2000年 | 51篇 |
1999年 | 47篇 |
1998年 | 43篇 |
1997年 | 26篇 |
1996年 | 39篇 |
1995年 | 44篇 |
1994年 | 44篇 |
1993年 | 40篇 |
1992年 | 30篇 |
1991年 | 37篇 |
1990年 | 48篇 |
1989年 | 34篇 |
1988年 | 27篇 |
1987年 | 18篇 |
1986年 | 21篇 |
1985年 | 6篇 |
1984年 | 8篇 |
1983年 | 6篇 |
1982年 | 9篇 |
1981年 | 10篇 |
1980年 | 9篇 |
1979年 | 3篇 |
1960年 | 2篇 |
1959年 | 2篇 |
1958年 | 2篇 |
1957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1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01.
通过显微硬度测试、金相观察、EBSD和透射电镜观察等手段研究T83态2099铝锂合金挤压型材搅拌摩擦焊(FSW)焊缝的微观组织和硬度分布。结果表明:基材呈部分再结晶组织,主要析出相为T1相和δ′相,存在{112}111铜型、S织构和立方织构。焊接区域的晶粒尺寸均小于基材,且该区域在焊接过程中基材的原有析出相发生溶解后重新析出细小的δ′相。焊缝区的硬度由于晶粒尺寸和析出相的变化整体下降,呈W型分布,热机械影响区的硬度最低。热机械影响区和热影响区分别以{112}110织构和{112}111铜型织构为主,且都存在较弱的{001}120再结晶织构。焊核区发生动态再结晶,存在大量旋转立方织构。 相似文献
102.
103.
采用化学氧化法制备聚间苯二胺,并采用环氧氯丙烷及三乙烯四胺等多胺为原料,制备一类新型改性聚间苯二胺。研究溶剂等不同因素对合成反应及其硫酸根离子吸附的影响,并利用FTIR、TG及溶解性测试等进行结构性能表征。结果表明:与未改性聚间苯二胺相比,胺化改性后的聚间苯二胺吸附硫酸根离子的性能得到大幅提升,在本研究吸附条件下,其吸附量达到了187.5 mg/g。胺化改性可以降低改性聚间苯二胺的溶剂溶解性,在40~250℃范围内,其热稳定性也有所提高。对聚间苯二胺合成改性的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04.
105.
106.
生物基(正)丁醇是一种重要的化学品和替代燃料,其主要制备途径为糖质底物的丙酮-丁醇-乙醇(ABE)发酵。受制于发酵副产物多、溶剂浓度低、产物共沸等因素,传统的生物丁醇分离过程存在分离能耗大、成本高等问题,制约其产业化制备。为解决生物丁醇分离的技术瓶颈,近年来,应用新型分离技术实现与ABE发酵过程的耦合成为研究的热点。本文综述了生物丁醇分离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讨论了基于汽液平衡、相转移、膜分离技术等新型分离方式的技术特点;并针对多级分离级联系统开发、面向终产物的精馏技术的新趋势、新特点进行剖析和讨论。随着分离技术的发展和进步、生物炼制工艺开发和集成,生物丁醇的制备成本可望进一步降低,提升市场竞争力。 相似文献
107.
论述了我国第1台具有清污功能的门机的结构形式和国内第1套液压清污抓斗的结构形式和工作原理。介绍了液压清污抓斗的使用情况和存在的问题,以供解决电站清污问题的有关单位参考。 相似文献
108.
伪势多相MRT-LBM(多重松弛时间格子玻尔兹曼方法)模型由于理论简单,自动形成两相界面等特点,被大量应用于多相流中的液滴撞击以及气液相变等数值模拟问题。该文基于二维和三维大密度伪势MRT-LBM模型,研究了三维条件下的单液滴和连续双液滴撞击壁面过程。结果表明:三维MRT-LBM能很好地实现对单液低撞击过程的模拟,且能精确地捕捉不同润湿特性下的撞击过程。该模型在液滴碰撞的模拟中与实验结果吻合程度较高,较高的液滴雷诺数与亲水程度有利于液滴在壁面上的铺展。 相似文献
109.
110.
近年来,我国油气管道沿线阀室遭受的交、直流电干扰日益严重,由此引发的阀室引压管放电烧蚀问题逐渐凸显,亟需开展相关研究来弄清阀室引压管放电烧蚀的规律和机制。为此,以西气东输天然气管道某阀室引压管的放电烧蚀为例,搭建了实验室放电烧蚀平台,采用实验室模拟实验、微观分析以及现场测试相结合的方法,对该阀室引压管放电烧蚀的规律和机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当两根引压管间的交直流电压差大于4 V且存在接触引弧时便可以观察到明显的放电现象;(2)随着引压管间电压差和回路电流的增大,其能量升高,引压管放电烧蚀越严重;(3)直流放电烧蚀情况下阴、阳极呈现出明显不同的烧蚀形貌,阳极区烧蚀更加严重,其烧蚀坑呈现凹坑且烧蚀坑中没有明显的烧蚀产物沉积,阴极区烧蚀深度较浅,表面沉积一层烧蚀产物,而交流放电烧蚀情况下阴阳极烧蚀区域形貌基本一致,无明显差异。结论认为:该阀室的引压管放电现象是一种弧光放电,可以通过固定引压管、增大引压管间距以及阀室的交直流排流等措施来避免该现象的发生。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