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99篇 |
免费 | 1篇 |
国内免费 | 10篇 |
专业分类
电工技术 | 72篇 |
综合类 | 28篇 |
金属工艺 | 1篇 |
机械仪表 | 5篇 |
无线电 | 1篇 |
自动化技术 | 3篇 |
出版年
2016年 | 1篇 |
2015年 | 1篇 |
2014年 | 2篇 |
2013年 | 3篇 |
2011年 | 9篇 |
2010年 | 8篇 |
2009年 | 3篇 |
2008年 | 6篇 |
2007年 | 8篇 |
2006年 | 6篇 |
2005年 | 8篇 |
2004年 | 6篇 |
2003年 | 3篇 |
2002年 | 2篇 |
2001年 | 12篇 |
2000年 | 11篇 |
1999年 | 2篇 |
1998年 | 1篇 |
1997年 | 2篇 |
1996年 | 3篇 |
1995年 | 4篇 |
1994年 | 2篇 |
1993年 | 4篇 |
1992年 | 1篇 |
1989年 | 1篇 |
1977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31.
在真空断路器弹簧凸轮操动机构中,其开断特性与合闸弹簧、分闸弹簧和触头弹簧是息息相关的,它们性能的优劣对真空断路器的安全开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对真空断路器弹簧操动机构进行优化设计,并对其合闸弹簧、分闸弹簧以及触头弹簧进行可靠性分析,通过对其强度-应力干涉模型的分析,确定其在一定工作时间内的可靠度,进而实现对其开断特性的可预知性。 相似文献
32.
能量流电弧模型及SF6断路器在短路开断下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基于高压SF6断路器开断短路电流时电弧形态与特性是决定开断特性重要因素这一事实,提出并建立一种新型电弧模型——能量流电弧模型。建模中充分考虑在整个开断过程中电流的变化、气流参数的改变对电弧形态的影响及电弧导致高温气体对整个气流场的相互影响。将此模型与气流场求解的N-S方程组相耦合并进行求解,较好地反映了气流场与电弧间相互作用。计算结果证明,该模型可较好反映灭弧室内能量流动、变化及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33.
34.
SF6断路器灭弧室内粘性流场求解的一种新方法 总被引:10,自引:8,他引:10
提出了一种可解决超音速、亚音速、跨音速、冲击波共存的流场计算方法,即变形流体网格两步法。并对SF6断路器无载开断过程中灭弧室内粘性气体的流动特性进行了数值计算,给出了在触头开断过程中气流特性的分布情况。解决了SF6断路器灭弧室内具有大畸变的粘性流体的数值计算。 相似文献
35.
求解流体N-S方程是数值计算中较为复杂的一种,基于Windows操作系统,把以ALE为基础的变形流体法推广应用到断路器灭弧室内,形成一种新方法--变形流体网格步法,并进行了气流分析,把数据化作各种各样的图像,利于有效地判断计算结果的正确性和特性,进而了解流场的各种特性,为了提高程序的通用性和实用性,使一般工程技术人员能够使用,对于前处理,主程序和后处理部分进行了处理,使计算程序在向通用化,商业化的方向上迈进一步。 相似文献
36.
针对弹簧设计中簧丝直径、弹簧中径、工作圈数等结构参数均为标准值或是离散变量,且不可避免地存在加工误差等因素使弹簧实际尺寸偏离设计值,导致弹簧力特性改变等实际问题,提出了以弹簧刚度误差最小、在弹簧尺寸变化时弹簧刚度的可能最大变化量最小,并使弹簧的质量最轻的多目标综合优化方案。通过定义功效系数来协调各子目标之间的关系而使多目标综合优化降为单目标优化。结合分闸弹簧的结构特点及技术指标,采用混合离散优化等技术手段进行求解,获得了满足工程实际要求的分闸弹簧的最佳结构参数,使分闸弹簧的力特性得到了改善。 相似文献
37.
电器中三维电场计算的有限元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一种用于复杂结构中三维电场数值计算的有限元法,指出采用子块法和参数变换法,通过子块关联矩阵来实现自动剖分,以适应求解区域结构的复杂性.采用这种方法对小容量接触器灭弧室和SF6断路器罐体中三维电场分布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上述方法完全可以用来解决实际工程问题. 相似文献
38.
SF6全封闭组合电器在中断路器触头间电场分布的有限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有限元法对SF6全封闭组合电器中断路器灭弧室静电场进行了数值计算,通过对触头分开距离为100%开距、50%开距和20%开距情况下的电场计算,获得了不同情况下灭弧室的电场分布情况和沿触头表面的电场强度分布情况、确定出最大电场强度在静触头头部的弧部处,本的计算结果为对国外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完成产品的国产化研究,即为实现灭弧室电场的最佳分布,进而为解决产品的绝缘问题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39.
用有限元法对SF_6全封闭组合电器中断路器灭弧室静电场进行了数值计算。通过对触头分开距离为100%开距、50%开距和20%开距情况下的电场计算,获得了不同情况下灭弧室的电场分布情况和沿触头表面的电场强度分布情况,确定出最大电场强度在静触头头部的弧部处。本文的计算结果为对国外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完成产品的国产化研究,即为实现灭弧室电场的最佳分布,进而为解决产品的绝缘问题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