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2篇
电工技术   1篇
综合类   5篇
化学工业   1篇
金属工艺   2篇
建筑科学   6篇
矿业工程   1篇
能源动力   1篇
轻工业   4篇
无线电   4篇
一般工业技术   3篇
冶金工业   1篇
自动化技术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以硅线石反浮选脱硅体系为载体,通过纯矿物浮选试验考察了十二胺对硅线石和石英浮选行为的影响。在十二胺浮选体系中,中性及弱碱性条件下,硅线石和石英的天然可浮性均较好;强酸和强碱性条件下,石英的天然可浮性较好,硅灰石的天然可浮性较差。金属阳离子对纯矿物可浮性影响试验表明:Fe~(3+)和Al~(3+)对硅线石和石英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且在弱碱性条件下抑制作用明显;Ca~(2+)、Mg~(2+)对硅线石和石英可浮性影响较小。调整剂对纯矿物可浮性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水玻璃、六偏磷酸钠、淀粉对Al~(3+)或Fe~(3+)作用后硅灰石都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柠檬酸对Al~(3+)或Fe~(3+)作用后硅灰石有一定的解抑作用。  相似文献   
22.
23.
煤气化渣(CGS)富含硅、铝元素,具备作为胶凝材料前体的潜力,但其颗粒形态粗糙,活性较低。为了解决CGS活性低、利用难等问题,利用CGS部分替代矿渣(BFS),探究CGS替代BFS制备超硫酸盐水泥(SSC)的技术可行性,并借助傅里叶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仪、热重分析仪、扫描电子显微镜及能谱仪等微观测试技术对SSC水化产物的微观结构进行表征分析。结果表明,CGS作为制备SSC的原料,能提供初始水化所需要的硅、铝元素,驱动SSC发生水化反应。随着CGS掺量的增加,SSC胶砂的抗压强度呈逐渐减小趋势,而抗折强度受影响较小。CGS的最佳掺量为20%(质量分数),在此掺量下胶砂试样的28 d抗折强度最大,抗压强度也达到43.9 MPa。SSC的水化产物主要是水化硅酸钙、水化硫铝酸钙等凝胶。研究结果显示CGS部分替代BFS完全可用于制备SSC。  相似文献   
24.
在一种中碳钢中通过添加微量稀土元素,研究稀土微合金化对钢的微观组织、力学性能以及在渗氮热处理条件下对渗层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稀土后,长条状的MnS夹杂和粗大块状的A12O3转变成小球状的稀土硫氧化物夹杂;铁素体的含量降低,并促进细小片层结构的珠光体形成;冲击性能提升126%以及塑性提高10%;渗氮处理后,添加稀土能显...  相似文献   
25.
26.
近年来,超级电容器以其优异的性能引起了研究者的广泛兴趣。其中以石墨烯为基质的电极材料占研究的绝大部分,同时质子化的聚苯胺也是一种高比电容的电极材料,将石墨烯与聚苯胺复合,利用二者的协同作用可以有效提高电容器的性能。主要介绍了二者的复合方式及复合材料的电容性能,总结了石墨烯/聚苯胺电极材料电容器的研究进展,最后对该领域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7.
28.
根据对桥架相关规范的分析,确定在TN-S系统中金属低压电缆桥架是外露可导电部分。在工程上,桥架的接地配置要按外露可导电部分采取措施,对桥架发生的接地故障,要采取合适的排查或消除故障的方法。  相似文献   
29.
针对输入负荷特征对分解结果的重要程度不同,以及长短时记忆网络(LSTM)在捕捉长时间用电信息的时间依赖性方面受限导致分解误差高等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多注意力机制集成的非侵入式负荷分解算法.首先,利用概率自注意力机制对一维空洞卷积提取到的负荷特征进行优化处理,实现重要负荷特征的遴选;其次,采用时间模式注意力机制对LSTM的隐状态赋予权重,从而增强网络对长时间用电信息之间的时间依赖性的学习能力;最后,利用公开数据集UKDALE和REDD对所提分解模型的有效性和创新性进行验证.实验结果表明,与其他多种现有分解算法相比,基于多注意力机制集成的分解算法不仅具备更好的负荷特征遴选能力,而且能更加精确地建立特征之间的时间依赖关系,有效降低了分解误差.  相似文献   
30.
搅拌是湿法工艺中的重要操作单元,直接关系到浸出净化效率及产品综合能耗。反应器内浸出、净化过程包括固液气多相传热传质和复杂化学反应的强非线性过程,内部流场特性的定量信息难以直接测量,且强化搅拌技术的研发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从搅拌方式、搅拌效果的衡量指标以及搅拌在现代工程中的应用三个角度出发,梳理了强化搅拌这一重要研究方向的最新进展,并概述了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在强化搅拌理论及技术研发过程中的广泛应用与广阔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