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06篇 |
免费 | 9篇 |
国内免费 | 2篇 |
专业分类
电工技术 | 12篇 |
综合类 | 10篇 |
化学工业 | 8篇 |
金属工艺 | 5篇 |
机械仪表 | 7篇 |
建筑科学 | 5篇 |
矿业工程 | 4篇 |
能源动力 | 2篇 |
轻工业 | 11篇 |
水利工程 | 13篇 |
石油天然气 | 4篇 |
无线电 | 15篇 |
一般工业技术 | 3篇 |
冶金工业 | 3篇 |
原子能技术 | 1篇 |
自动化技术 | 1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篇 |
2023年 | 5篇 |
2022年 | 10篇 |
2021年 | 10篇 |
2020年 | 7篇 |
2019年 | 9篇 |
2018年 | 4篇 |
2016年 | 6篇 |
2015年 | 10篇 |
2014年 | 18篇 |
2013年 | 5篇 |
2012年 | 6篇 |
2011年 | 3篇 |
2010年 | 4篇 |
2009年 | 4篇 |
2008年 | 1篇 |
2007年 | 5篇 |
2006年 | 1篇 |
2005年 | 1篇 |
2003年 | 4篇 |
2001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01.
导线覆冰监测系统的力学模型与预警功能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输电线路覆冰在线监测系统的覆冰厚度预测模型以及预警功能的实现与优化。以覆冰线路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力学分析,考虑耐张绝缘子串等不均匀载荷以及风偏平面的载荷,建立了输电线路综合荷载的等值覆冰厚度预测模型,并依据该模型建立导线覆冰在线监测系统。运用输电线路内部循环应力与疲劳振动次数的s-N曲线得出输电线路强度衰减的计算公式,依据导线剩余强度给出导线疲劳度概念及公式,并考虑导线疲劳度对覆冰监测系统的预警值进行修正。实验结果表明,监测系统可以更准确地发出报警信号。 相似文献
102.
103.
现如今,科技快速发展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人类也面临着全球化的能源危机问题,为了使建筑可以达到可持续发展,越来越多的建筑设计者关注建筑的节能设计。文章对建筑设计中的节能设计做了全面地分析,并且提出了节能设计的措施,希望可以对建筑节能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4.
105.
为研究分析页岩的吸水特征,有效测量页岩孔隙度,选取四川盆地黔浅1井龙马溪组5件页岩岩心样品开展吸水实验,分别从每件岩心样品中钻取一组不同直径(或不同长度)的页岩柱体,测量和计算每组各个小柱体的饱和绝对吸水量及骨架体积,建立二者的线性关系,由斜率K值表征各页岩样品单位体积的饱和吸水量,再据此计算出各页岩样品的有效孔隙度为3.51%~8.90%。为评价该方法所确定吸水孔隙度的准确性,又测定了样品的氮气吸附孔隙度和氦孔隙度,三者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样品氮气吸附孔隙度为2.38%~7.04%,全部小于吸水孔隙度,二者相差0.54%~1.96%不等,这可能是由于氮气吸附实验无法探测泥页岩中孔径大于350 nm的宏孔,导致测定结果不包含这部分孔隙所贡献孔隙度而偏低。样品氦孔隙度为4.55%~8.09%,与吸水孔隙度相差仅为0.23%~0.81%,二者具有良好的一致性和可对比性,特殊地,QQ?45号样品的氦孔隙度比吸水孔隙度大2.65%,这是由于页岩柱体含微裂缝所导致的误差,而吸水实验可快速识别出含有微裂缝的柱体,能有效避免测量误差。由此可见,页岩柱体吸水实验法在有效保留页岩原生孔隙结构的前提下,通过统计分析多个页岩小柱体孔隙度测定结果而获得了页岩样品整体的吸水孔隙度,受页岩非均质性影响小,更接近页岩实际孔隙度。龙马溪组页岩孔隙度的变化与TOC含量具有良好的正相关性,与黏土及脆性矿物的相关程度不等,表明有机质是控制龙马溪组页岩孔隙度变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6.
107.
108.
109.
研究了重复使用运载器(RLV)自主着陆陡下滑捕获-陡下滑-圆弧拉起-指数拉平模式航迹生成算法设计;为解决不同着陆段航迹控制指令跳变问题,提出了航迹指令自适应平滑算法;以捕获点法向过载跳变最小为指标研究了三次多项式陡下滑捕获点的优化方法;给出了完整的在线航迹生成算法;基于法向过载的开环加闭环复合控制指令跟踪方案,使用simulink进行数值仿真,结果显示文章提出的航迹生成算法可以自动生成有效航迹,控制方法可以保证航迹平滑过渡且对初始扰动具有良好的鲁棒性,从而验证了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10.
以受锑矿开采污染的都柳江为研究对象,在上游河段采集水样和悬浮颗粒物样,利用切向超滤技术、S同位素技术及离子色谱法等获取相关理化数据,探究矿山活动对河流中锑(Sb)浓度的影响,以及不同水文条件下Sb形态转化与净化机制。研究表明:从上游初始污染点至三都县城段溶解态Sb浓度可由148.77μg/L降至49.98μg/L;受锑矿山影响干流δ34S值升高,介于-0.58‰~1.21‰,且与Sb浓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r=0.71,p<0.05);生产和闭矿的两座矿山溪流下游混合后对干流水体Sb浓度贡献比为1.3∶1;水体中溶解态Sb浓度包含真溶解态和胶体态,约为颗粒态Sb含量的170倍;真溶解态Sb占比80%以上,主要以迁移性较强的SbO-3形态存在;大坝拦截作用下水库中悬浮颗粒物浓度相对其他2个河段较低,但其Sb含量较高;水体中的Sb向胶体及颗粒态转化较少,不易被吸附团聚去除;3个河段Sb的健康风险评价结果显示HI和CR分别介于3.59~10.77和2.52×10-3~7.55×10-3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