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5篇
电工技术   1篇
化学工业   1篇
金属工艺   4篇
无线电   51篇
一般工业技术   1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22.
三间隙三模重叠耦合腔输出结构特性分析   总被引:6,自引:5,他引:1  
讨论了三间隙耦合腔输出结构中各模式的谐振频率特性,分析了耦合系数对模式重叠过程的影响。以X波段为例,模拟计算了输出结构的群时延特性,研究了输出结构工作的稳定性。结果表明,在带内波动约1.7 dB的条件下,采用三模重叠,可获得6.61%的瞬时带宽,具有良好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23.
该文描述了在一种S波段宽带速调管研制过程中出现的高次模式振荡现象,分析了抑制这种振荡的可能方式,提出了一种抑制这种振荡的方法。该方法通过改变谐振腔结构,在基本不影响基模频率的前提下,使高次模式频率产生较大的改变,从而使该高次模式的振荡得到抑制。利用Ansoft HFSS模拟设计软件,对谐振腔进行了改进设计并完成了相应的实验验证。利用改进设计的谐振腔,进行了速调管整管试验,有效地抑制了速调管中高次模式的振荡。  相似文献   
24.
该文对一种同轴波导TE01(°)模到圆波导TE02(°)模变换器进行数值模拟研究.通过分析同轴波导与圆波导对接产生的模式转换效果,探讨尖劈模式变换段改善工作模式转换系数和工作频带以及抑制寄生模式的作用.利用Ansoft HFSS对模型进行的数值模拟计算结果表明,这种结构能够实现最大将89.3%输入信号能量转换到TE02(°)模,-3dB带宽约820MHz,带内对主要干扰模式TE01(°)的抑制在10dB以上.  相似文献   
25.
基于140 GHz兆瓦级回旋振荡器电子枪设计和研制,利用ANSYS热分析软件,建立相应的磁控注入电子枪模型,分析电子枪工作时阴极温度均匀性及热形变,尝试通过相关几何和电参数的调整,在改善阴极温度均匀性的基础上,尽可能消除热形变对电子轨迹质量的影响。通过对比相同加热功率下阴极发射带的实测温度及仿真温度,评价了仿真模型及结果的合理性,为阴极组件的实际设计提供了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26.
阴极的蒸发是评价阴极性能的一个重要指标,它直接关系到微波管的稳定性和寿命。采用飞行时间质谱法 (ToFMS),分析气-液相合成碳酸盐制备贮存式氧化物阴极在分解、激活过程中及激活后的蒸发物。结果表明:新型碳酸盐阴极纯净无杂质,在常规分解工艺过程中能够充分分解和激活;激活时阴极涂层内产生盈余Ba,此时检测到Ba 的蒸发;在微波管最高工作温度时没有检测到活性物质,不会因为Ba 蒸发过快而造成阴极寿命和发射电流快速降低。  相似文献   
27.
为研究微波介质窗在高功率实验中的失效机理,探明介质片表面的沉积物对微波窗功率承受能力的影响,本文通过一个简单物理模型,计算了微波窗介质片表面的污染物薄层对入射微波能量的吸收系数曲线,并进一步估算了污染物薄层在介质片表面引起的温升。结果表明,即使在污染物薄层厚度远低于其趋肤深度的情况下,纳米量级厚度的污染物薄层仍可吸收最高达50%的入射波能量,这可能是导致高功率微波介质窗失效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8.
设计了一种新型基于哑铃型光子带隙(PBG)的宽带高增益E形贴片天线.实现X波段天线单元38.2%的阻抗带宽(VSWR<2)且频带内增益提高1-2.5 dB.将PBG结构应用于天线阵列,实现了全频带增益的提高,且单元端口互耦隔离度最大可提高5 dB.仿真和实测结果有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29.
该文基于Orprogr软件,在X波段模拟设计出耦合腔行波管的期待电性能,并利用互作用后的电子注为入口条件,优化设计出收集效率大于71.5%、电子注着陆相对均匀的三级降压收集极。在上述条件下,讨论了电子进入收集极层流性(速度比)、电极形状、电极电压以及收集极内电场分布对电子运动的影响,从物理上给出了电子注在收集极表面着陆特点的详细分析。  相似文献   
30.
雷达抗反辐射导弹诱饵布阵仿真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建立一套坐标系的基础上,给出了测向系统在雷达和诱饵合成场中的导引信号形成模型.引入了反辐射导弹运动模型,确立了雷达诱饵对抗反辐射导弹的物理和数学模型,并获得了解决相应物理问题的基本公式.文中利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分析了雷达和诱饵布阵对诱偏效果的影响.数值计算表明,通过诱饵布阵可以有效地对抗反辐射导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