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994篇 |
免费 | 339篇 |
国内免费 | 286篇 |
专业分类
电工技术 | 308篇 |
综合类 | 333篇 |
化学工业 | 572篇 |
金属工艺 | 223篇 |
机械仪表 | 393篇 |
建筑科学 | 426篇 |
矿业工程 | 208篇 |
能源动力 | 102篇 |
轻工业 | 514篇 |
水利工程 | 211篇 |
石油天然气 | 233篇 |
武器工业 | 41篇 |
无线电 | 486篇 |
一般工业技术 | 279篇 |
冶金工业 | 195篇 |
原子能技术 | 42篇 |
自动化技术 | 105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51篇 |
2023年 | 163篇 |
2022年 | 176篇 |
2021年 | 184篇 |
2020年 | 184篇 |
2019年 | 200篇 |
2018年 | 202篇 |
2017年 | 86篇 |
2016年 | 146篇 |
2015年 | 138篇 |
2014年 | 313篇 |
2013年 | 221篇 |
2012年 | 245篇 |
2011年 | 268篇 |
2010年 | 228篇 |
2009年 | 250篇 |
2008年 | 258篇 |
2007年 | 230篇 |
2006年 | 247篇 |
2005年 | 241篇 |
2004年 | 198篇 |
2003年 | 154篇 |
2002年 | 126篇 |
2001年 | 103篇 |
2000年 | 104篇 |
1999年 | 109篇 |
1998年 | 75篇 |
1997年 | 101篇 |
1996年 | 74篇 |
1995年 | 71篇 |
1994年 | 89篇 |
1993年 | 60篇 |
1992年 | 42篇 |
1991年 | 49篇 |
1990年 | 35篇 |
1989年 | 45篇 |
1988年 | 26篇 |
1987年 | 16篇 |
1986年 | 11篇 |
1985年 | 20篇 |
1984年 | 7篇 |
1983年 | 6篇 |
1982年 | 5篇 |
1981年 | 10篇 |
1980年 | 12篇 |
1979年 | 5篇 |
1961年 | 4篇 |
1960年 | 4篇 |
1956年 | 3篇 |
1955年 | 5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6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51.
甲苯是一种有毒的挥发性有机物,会对环境造成严重危害。活性炭吸附法是处理甲苯的经典工艺,但普通活性炭通常存在灰分高、吸附选择性差、孔径分布不均匀及表面官能团限制等问题。为了更高效、更有针对性地吸附目标物质,需要对活性炭进行改性处理。研究人员从选择合适的改性物质、处理工艺、操作条件及改性物剂量等方面不断尝试来确定最佳改性方法。目前活性炭的改性方法主要有酸碱改性法、负载杂原子和化合物改性法、低温等离子体改性法、微波改性法等。酸碱改性法通过去除活性炭中酸碱可溶性物质来降低灰分含量,从而扩大其比表面积和孔道容积。相较酸改性,碱改性可提高活性炭表面碱性官能团数量,增强其表面π-π色散力,使活性炭整体的非极性提升,有利于其吸附弱极性的甲苯。负载杂原子和化合物改性法是利用负载的杂原子和化合物与甲苯之间的络合作用来提高活性炭的吸附性能,但引入的杂原子和化合物含量过高时易堵塞孔道,降低活性炭对甲苯的吸附容量。低温等离子改性法具有能耗低、使用范围广和效率高等优点,是一项去除污染物的环保新技术,不仅可改变活性炭表面的化学性质,也会对其界面物性产生影响,在活性炭表面处理方面显示出广阔的应用前景。微波改性法利用微波能量在活性炭表面产生更多的活性位点,配合通入的还原性气体还能分解活性炭表面的酸性官能团,增强其碱性。微波加热可以去除活性炭孔道内部的杂质,但随着温度的升高,会造成炭骨架收缩,不利于吸附的进行。其中微波辐照功率、改性物的浓度及辐照时间是微波改性法中需要控制的关键因素。本文综述了活性炭及各种改性活性炭吸附甲苯的研究进展,通过吸附等温模型对比分析了不同改性活性炭对甲苯的吸附性能及吸附机理。研究表明,活性炭的比表面积、孔道结构及表面化学性质等是影响吸附性能的主要原因。本文还探讨了不同改性方法对活性炭理化性质的影响,对于提高活性炭的吸附效率具有重要意义,也为研制高效吸附甲苯的改性活性炭奠定了理论基础。最后,提出了活性炭研究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与其今后的发展方向,为后续研究和工业生产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52.
953.
954.
955.
956.
本文从食品安全与卫生的角度出发,介绍了分子生物学方法中的核酸探针检测法、基因芯片检测法、PCR技术检测法的检测原理及优缺点、在食品微生物检测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957.
采用传统高温固相方法制备了Gd0.97Nb1-xVxO4∶Eu0.03(x=0.2,0.4,0.6,0.8和1)红色荧光粉。利用X射线粉末衍射对Gd0.97Nb1-xVxO4∶Eu0.03粉末进行了结构分析。研究了室温下该荧光粉的激发光谱和发射光谱特性。实验结果表明,这种荧光粉分别在315nm和395.5nm紫外光的激发下,Gd3+和Eu3+的掺杂浓度一定时,样品的发射光谱随着x值的增加红光发射(λ=619nm)强度逐渐变强,x=0.8时最强。研究了激活剂的浓度不变,而NbO3-4离子和VO3-4离子的浓度变化的条件下粉末的光谱性质。在激发光谱中,在200~320nm范围中出现了非常宽的谱带。这种荧光粉是一种可能应用于白光LED上的红色荧光材料。 相似文献
958.
用MgO载体化学气相沉积(CVD)技术制备了碳纳米管(CNTs).并用扫描电镜(SEM)、高分辨透射电镜(HRTEM)和微区拉曼光谱仪研究分析了各种沉积条件下CNTs的形貌结构.对CVD法制备CNTs的主要影响因素如碳源气体种类、沉积温度和Fe催化颗粒在MgO载体中的百分含量进行了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959.
采用交流电化学沉积法,在小孔径的阳极氧化铝模板里,成功制备了Co磁纳米线有序阵列。通过机械抛光、化学抛光工艺,样品表面平整度可达到±10nm/μm2左右。采用透射显微镜(TEM) 扫描探针显微镜(SPM)观察了样品的表面形貌、Co纳米线的微观形貌和与形貌对应的磁畴图像。结果表明,纳米磁记录阵列膜里的每一根Co纳米线均为单畴结构,磁畴分布非常有序且与氧化铝微孔的形貌分布一一对应,畴的大小随磁力针尖离样品的高度不同略有变化;在一定的高度范围内,磁针离样品的高度和扫描速度不影响观察到的磁畴分布。样品在2T的外场下磁化后,大多数磁矩发生了反转。发现了相邻位之间磁畴的磁矩取反现象,这种阵列膜具有量子磁盘的原型结构。制备的阵列结构孔密度可达1011/cm2,如果每一个单畴存储二进制单元的一个信息位,相应的存储密度应达100Gbit/in2以上。该纳米磁记录阵列,有望成为新型的超高密度量子磁盘。 相似文献
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