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09篇 |
免费 | 14篇 |
国内免费 | 2篇 |
专业分类
综合类 | 14篇 |
化学工业 | 17篇 |
金属工艺 | 10篇 |
机械仪表 | 4篇 |
建筑科学 | 3篇 |
矿业工程 | 2篇 |
能源动力 | 7篇 |
水利工程 | 1篇 |
石油天然气 | 1篇 |
武器工业 | 2篇 |
无线电 | 29篇 |
一般工业技术 | 5篇 |
冶金工业 | 6篇 |
自动化技术 | 2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篇 |
2023年 | 3篇 |
2022年 | 6篇 |
2020年 | 5篇 |
2018年 | 7篇 |
2017年 | 1篇 |
2016年 | 1篇 |
2015年 | 5篇 |
2014年 | 5篇 |
2013年 | 6篇 |
2012年 | 5篇 |
2011年 | 7篇 |
2010年 | 6篇 |
2009年 | 4篇 |
2008年 | 5篇 |
2007年 | 4篇 |
2006年 | 14篇 |
2005年 | 8篇 |
2004年 | 4篇 |
2003年 | 6篇 |
2002年 | 1篇 |
2001年 | 5篇 |
2000年 | 3篇 |
1998年 | 3篇 |
1997年 | 6篇 |
1996年 | 2篇 |
199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01.
102.
智能化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是传统水泥制造业走向自动化的必经之路。近年来,众多水泥企业在生产智能化方面作出诸多研究,但仍存在控制回路不完善、智能控制水平低、智能决策未健全等问题。本文以水泥绿色、高性能生产和减负增效为目标,经过科技攻关和工程化验证,首次构建了集生产过程数据采集、工况智能辨识、多策略智能优化控制、智能生产管理于一体的水泥生产智能化体系结构;开发了多个数据处理与融合软件,突破了生料成分、烧成带温度、水泥粒度分布信息准确提取的瓶颈,状态识别准确率达80%以上;研发全流程优化控制技术并编制相应的控制软件,实现水泥生产的智能优化控制。本文所研究的技术已成功应用于百余条生产线,包括水泥巨头拉法基集团、俄罗斯及南非等国家的水泥企业、中国建材集团、山水集团等,社会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103.
我国生物质资源丰富,是一种清洁可再生的原料,通过生物质气化技术将其转化为可燃气,用于替代燃煤和天然气供热或发电,对我国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生物质原料存在含水率高、含氧量高及热值低等缺点,导致气化可燃气存在热值低和焦油含量高的缺陷,使得利用农林废弃生物质“变废为宝”面临较大挑战。选取玉米秸秆为原料,首先采用程序控温管式炉对其进行烘焙预处理,并用元素分析、工业分析、X射线衍射仪、傅里叶红外光谱仪、热重分析仪等仪器对其基本物理化学特性进行分析;其次,采用自制的小型固定床气化炉装置,研究烘焙预处理温度对玉米秸秆气化可燃气、炭和焦油产物产率和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烘焙温度的升高,玉米秸秆的O质量分数及挥发分明显降低,C质量分数与固定碳显著增加,使得热值从17.26 MJ/kg增加至25.50 MJ/kg;烘焙温度对气化产物的质量产率和特性也有显著的影响。随着烘焙温度的升高,可燃气的质量产率逐渐下降,H2的体积分数从13.85%大幅增加到22.56%,可燃气的低位热值在烘焙温度为220。C时达到最高值,为9.36 MJ/Nm 相似文献
104.
为了改善稀疏码分多址系统在多天线应用中的误码率性能,将深度学习引入多输入多输出稀疏码分多址系统,提出了一种降噪自编码器辅助的编解码方法。发射端使用多个深度神经网络单元构建多天线稀疏码分多址编码器,通过神经网络的学习获得每个用户在不同发射天线上的码本,采用降噪自编码器的结构在输入端引入噪声层,使得编码器的输出为更具鲁棒性的特征表示;接收端设计了一个全链接的深度神经网络作为解码器,该解码器将多天线检测与多用户检测联合进行,一次解码即可获得用户数据;采用端到端的训练方式对编解码器进行训练,优化神经网络的结构与参数,使得神经网络能够快速收敛。实验结果表明,提出的编解码方法可以降低多输入多输出稀疏码分多址系统的误码率,同时减少接收端检测的时间。 相似文献
105.
基于裂解-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Py-GC/MS),分析了污泥中主要含碳和含氧官能团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的热解演变规律和热化学转化路径。结果表明,污泥中主要含碳和含氧官能团为碳碳双键(C=C)、羧基(COOH)、羟基(-OH)、醛基(-CHO)和苯环(π-π*)。温度对官能团裂解演变的影响较大,低温热解阶段(<350℃),温度升高导致产物中-COOH含量降幅最大,约降低33%;中温热解阶段(350~550℃),产物中C=C、-OH、-CHO和π-π*生成量显著增加,而-COOH呈下降趋势,但其所占质量比仍最高;在高温热解阶段(>550℃),由于脂肪烃分子化学活性增强,主要发生以脱水、脱羧、脱羰和羟醛缩合等为主的芳香化缩聚反应,同时由于污泥中的蛋白质、纤维素等大分子热解使得π-π*成为产物中主要官能团。根据各个官能团热解演变规律,提出了污泥含碳、含氧官能团热解演变反应路径。 相似文献
106.
水热法是生活垃圾焚烧飞灰无害化处置新方法,在飞灰重金属稳定化方面具有显著能力.在前期研究基础上,提出利用水热法耦合化学添加剂方法实现重金属的深度稳定化,设计正交实验研究各参数对重金属浸出毒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实验的较优工况为以空气为气氛,碳酸钠为添加剂,在300℃下水热并保持1h;同时可通过增大添加剂使用量来降低飞灰的浸出毒性,达到生活垃圾填埋场的飞灰进场标准.水热法可有效改变飞灰微观结构,降低颗粒粒径;水热后重金属是以一种稳定的、难以离子交换的形式存在,从而实现稳定化;水热反应中有部分微、中孔向大孔转变,改善了孔隙结构,具有更大的比表面积,飞灰利用价值也得到了提升. 相似文献
107.
<正>叉轴类零件作为传递动力的重要零件,广泛应用于汽车、工程机械等领域,其作用是与变速箱、驱动桥等一起将动力传递给车轮。目前中国汽车年产销量近3000万台,作为动力传动的关键零部件,需求量巨大。图1是某机型叉轴零件图,由于叉轴类产品结构比较复杂,截面沿轴向变化较大, 相似文献
108.
NiAl力学性质合金化效应的第一原理计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第一原理赝势平面波方法,计算几种合金化元素X(X=Cr、Mn、Fe、Co和Cu)与不同Fe含量(0,3.125%,4.167%,6.25%,摩尔分数)(NiFe)Al超胞的几何与电子结构,并采用如下几个力学参数:弹性常数C44、Cauchy压力参数(C12-C44)、弹性模量E和剪切模量G及比值G/B0等,表征和评判了合金化元素X与不同Fe含量对NiAl金属间化合物延性与硬度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浓度(6.25%)合金化虽可提高NiAl晶体的硬度,但却导致NiAl延展性降低,合金化后NiAl硬度增加的次序为:(Ni7Mn)Al8>(Ni7Co)Al8>(Ni7Fe)Al8>(Ni7Cr)Al8>(Ni7Cu)Al8>NiAl,其延性降低次序则与硬度增加次序相反;随着Fe含量的升高,NiAl晶体的硬度增加,但其使硬度增加的上限约为4%,而随着Fe含量的降低,NiAl晶体的延性逐步增大,当Fe含量低到一定程度时,可改善NiAl晶体的本征脆性。 相似文献
109.
采用第一原理赝势平面波方法,计算了Fcc-Ag晶体及其Ag(111)、Ag(110)与Ag(100)自由表面的能量、几何与电子结构.根据表面能的计算,预测了Ag表面的结构稳定性,结果表明密排Ag(111)面结构稳定性最好,低指数奇异面Ag(100)面次之,Ag(110)面的结构稳定性最差.通过对不同表面几何与电子结构的比较,初步分析了其结构稳定性差异的产生原因.表面原子驰豫不仅引起表面几何结构的变化,而且使表面层的电子结构与键合特性发生改变.驰豫后表面层原子的部分价电子跑到了表面层以上的真空区,使表面层原子的电子态密度峰形发生变化,还新形成了表面态,这是表面能产生的主要原因,而Ag(110)表面相对于Ag(111)与Ag(110)表面具有高表面活性的主要原因则源于其表面层原子显著的结构驰豫. 相似文献
110.
3d过渡金属在NiAl中占位的第一原理计算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采用第一原理赝势平面波方法研究了NiAl-X(X为3d过渡金属)合金体系的几何与电子结构.通过合金形成能的计算与分析发现:合金化元素的外层价电子数对其在B2-NiAl中的占位有非常明显的影响,低价电子数的前过渡金属Sc、Ti、V与后过渡金属Zn主要占据Al原子位,具有未满d壳层高价电子数的Mn、Fe、Co则主要占据Ni原子位,而含有半满或满d壳层的Cr与Cu,则既可占据Ni原子位也可占据Al原子位,但倾向于占据Ni原子位.随着合金化元素外层价电子数的增加,3d过渡金属优先占据Ni原子位的趋势增大,至Mn时达到最大,然后随着价电子数的进一步增加,这种趋势逐渐减小.通过对这些合金化元素价电子态密度图的变化,说明3d过渡金属在B2-NiAl中的占位优先趋势.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