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04篇
  免费   372篇
  国内免费   289篇
电工技术   525篇
综合类   380篇
化学工业   662篇
金属工艺   341篇
机械仪表   482篇
建筑科学   482篇
矿业工程   270篇
能源动力   137篇
轻工业   448篇
水利工程   195篇
石油天然气   308篇
武器工业   82篇
无线电   493篇
一般工业技术   528篇
冶金工业   352篇
原子能技术   147篇
自动化技术   433篇
  2024年   50篇
  2023年   186篇
  2022年   191篇
  2021年   170篇
  2020年   156篇
  2019年   194篇
  2018年   235篇
  2017年   107篇
  2016年   116篇
  2015年   127篇
  2014年   364篇
  2013年   235篇
  2012年   303篇
  2011年   294篇
  2010年   271篇
  2009年   239篇
  2008年   222篇
  2007年   296篇
  2006年   269篇
  2005年   204篇
  2004年   229篇
  2003年   203篇
  2002年   180篇
  2001年   144篇
  2000年   137篇
  1999年   125篇
  1998年   99篇
  1997年   102篇
  1996年   99篇
  1995年   88篇
  1994年   71篇
  1993年   51篇
  1992年   42篇
  1991年   55篇
  1990年   63篇
  1989年   71篇
  1988年   38篇
  1987年   27篇
  1986年   36篇
  1985年   36篇
  1984年   36篇
  1983年   24篇
  1982年   22篇
  1981年   20篇
  1980年   5篇
  1979年   6篇
  1978年   5篇
  1964年   3篇
  1958年   2篇
  1956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51.
为了研究不平衡电网电压条件下双馈感应风力发电机(doubly-fedinduction generator,DFIG)系统增强运行能力的有效控制策略,提出了网侧、转子侧变换器的比例–谐振电流控制方案以及两者之间的协同控制策略。针对电网电压不平衡条件下DFIG转子侧变换器,提出了一种在两相定子静止αβ坐标系中实施的比例–谐振(proportional-resonant,P-R)电流控制方案,以实现对DFIG转子电流无需正、负相序分解的统一调节。采用正序d+轴电网电压定向简化了各种增强运行能力控制目标下的转子正、负序电流指令值算法,设计了相应的DFIG不平衡控制策略。实验研究表明,这种P-R电流控制方案能够实现转子侧变换器选定控制目标,具备优良的动态调节性能,可增强不平衡电网电压故障下DFIG风力发电机系统的不间断运行能力。  相似文献   
952.
建立了不平衡电网电压下双馈感应发电机(doubly-fed induction generator,DFIG)网侧变换器的数学模型,讨论了交流输入电抗对瞬时有功功率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4种可供选择的网侧变换器协同控制目标。为了验证网侧、转子侧变换器协同控制策略的有效性,提出静止αβ坐标系中比例?谐振控制器,使网侧变换器正、负序电流无需分解调节,并构建了DFIG网侧变换器的不平衡控制系统。仿真和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所提网侧、转子侧变换器协同控制策略可实现风电机组更为优化的不对称故障穿越(不间断)运行控制;所设计的网侧、转子侧变换器P-R电流控制方案不仅能够在稳态不平衡电网下提供精确的电流调节,而且在瞬态不平衡下体现优良的动态响应特性。  相似文献   
953.
渤中21-2潜山为碳酸盐岩地层,储集空间以裂缝、孔洞为主,非均质性较强。该潜山埋藏深,地质、地震资料情况复杂,没有钻井,仅靠单一的储层预测方法很难有效地预测裂缝、孔洞的平面展布规律,因此有必要从多个角度利用多种手段相互印证来落实储层。为此,通过对裂缝、孔洞的地震响应特征分析,应用相干分析、属性分析、曲率分析和频率分解技术等手段,从不同角度对该潜山有利储层发育地区进行了预测。这些技术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多解性,而综合利用多种地震预测技术进行综合分析,可以提高预测结果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954.
谐衍射中、长波红外超光谱成像系统设计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为了充分利用中波红外和长波红外的光谱信息,建立了谐衍射中、长波红外超光谱成像系统。利用谐衍射元件独特的色散特性,将谐衍射透镜应用于中、长波红外超光谱成像系统中,使系统在中波红外3.7~4.8μm和长波红外8.5~12μm的2个谐振波段内获取二百多个不同波长的图像信息。设计结果显示,在中波红外波段18lp/mm处,光学调制传递函数0.52;长波红外波段13lp/mm处,光学调制传递函数0.51;光学系统的点斑均方根直径在中波红外波段小于27μm,在长波红外波段小于34μm。得到的结果表明,光学调制传递函数在各个波长处均接近衍射极限,点斑的均方根直径完全可以与国内现有探测器的像元尺寸匹配。  相似文献   
955.
通过刻划工艺控制光栅槽形零级面宽度,使-1级和0级衍射效率同时达到期望值是激光器调谐光栅研制中的技术难题。基于光栅电磁场理论,利用光栅非异常区入射波长与光栅周期之比λ/d≈1.414附近较宽波段范围内TM偏振波的衍射效率变化梯度小,而且同一波长的衍射效率随闪耀角增大呈单调递增或随槽顶角增大呈单调递减趋势的特性,给出了-1级振荡0级输出激光器调谐光栅的全三角槽形模型及设计方法。该方法用常规三角槽形光栅即可实现任意比值的-1级与0级衍射能量分布,避免了以往通过控制类梯形槽形零级面宽度来制作此类光栅的工艺不确定性,降低了制作难度。应用该模型设计并制作了-1级衍射效率为65%的0级输出激光器调谐光栅,其在10.6μm处的衍射效率误差为0.6%。该方法还适用于-1级振荡-1级输出激光器调谐光栅的设计,实现了两类激光器谐振光栅在设计方法以及制作工艺上的统一。  相似文献   
956.
紫外全息闪耀光栅的制作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通过理论计算研究了影响闪耀光栅衍射效率的因素,并利用离子束刻蚀模拟程序模拟刻蚀闪耀光栅来确定闪耀光栅的制作参数。以理论计算的闪耀光栅参数为依据,以刻蚀模拟程序为指导,基于全息-离子束刻蚀工艺制作了闪耀波长分别为250nm和330nm,光栅尺寸分别为85mm×85mm,60mm×60mm,线密度均为1200lp/mm的闪耀光栅。第一种光栅闪耀角为8.54°,非闪耀角为72°,其250nm波长自准直入射时的-1级衍射光衍射效率约为81%;第二种光栅闪耀角为11.68°,非闪耀角为74°,330nm波长自准直入射时的-1级衍射光衍射效率约为80%。实验结果表明,提出的方法可以在制作闪耀光栅的过程中实现对闪耀角的精确控制,获得的实验结果与理论计算结果符合较好。利用该方法能够在大尺寸基底上获得衍射效率75%的紫外闪耀光栅。  相似文献   
957.
中阶梯光栅光谱仪的光学设计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为了在更宽波段范围内获得较高的分辨率,实现全谱直读,对中阶梯光栅光谱仪进行了研究。简述了中阶梯光栅及中阶梯光栅光谱仪的基本原理,分析并比较了这种光谱仪与普通平面闪耀光栅光谱仪的区别。利用光学成像原理与消像差理论设计了Czerney-Turner结构形式的中型高分辨率中阶梯光栅光谱仪原理样机的光学系统。该光学系统工作在原子谱线最为密集的200~500nm波长处;为简化计算,在设计中消除了350nm波长的所有像差;光线对中阶梯光栅在准Littrow条件下入射,以获得高衍射效率;使用折反射棱镜作为交叉色散元件来分离重叠的级次,在CCD探测器上获得了二维光谱面。该光学系统有较好的平场特性及点对点成像能力,在整个工作波长分辨率可达到2000~15000,满足设计要求。该仪器可用于原子发射和吸收光谱的研究工作,通过替换不同的探测器及增加外围电路与软件平台,仪器的工作性能可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958.
<正>我公司为ZL50型装载机配装的变速器采用拨叉机构,变速器除了变速换挡操纵之外,还有高、低挡操纵。目前,采用的高、低挡操纵为软轴结构,如图1所示。其显著的特点是结构简单、安装容易和布置灵活,成本也十分低廉。但在使用过程中,却存在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959.
T型输电在输电线路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但是T型接线增加了二次继电保护设计和整定的复杂性,现有的常规保护难以适应T型接线的要求。在许昌薛坡-魏都-灞陵110 kV T型输电线路三端差动保护工程实践中,采用三端光纤差动保护作为主保护,利用自适应主从定位方法解决三端数据同步,并保证在任一通道发生故障情况下,不失去差动保护,提出适用于T型输电线路的综合阻抗保护新原理、T型线路故障测距技术、三端差动保护方案及配置。  相似文献   
960.
【摘要】 目的 评价CT引导下用臭氧治疗腰椎间盘炎的临床价值。方法   2010年3月- 2011年3月,对5例腰椎间盘炎患者进行CT引导下臭氧治疗。症状出现1 ~ 8个月,平均 3个月。采用椎间盘后外侧入路,即安全三角入路,或小关节内侧入路。CT扫描确定针尖位于椎间盘中心后,缓慢注入臭氧过程中,观察患者的疼痛反应及CT监视臭氧分布情况,并注入治疗剂量的臭氧。结果   5例腰椎间盘患者均完成CT引导下用臭氧行治疗,采用Mac Nab腰痛痛评价,5例均获显效。结论   CT引导下用臭氧行腰椎间盘炎的治疗是有效方法。缩短卧床时间,减少抗菌药物的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