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2篇
综合类   1篇
化学工业   1篇
机械仪表   3篇
建筑科学   12篇
水利工程   1篇
无线电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下穿既有铁路线立交桥雨水泵站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道路拓展过程中常遇有下穿既有铁路线立交桥工程,雨水泵站的合理设计是下穿工程安全运行的关键要素之一。结合河北省磁县磁州路下穿既有铁路线立交桥雨水泵站的设计,在探讨泵站选址、规模确定、工艺设计等问题过程中,概述泵站自动控制、分区排水等技术应用的重要性,阐述排水接纳水体水环境、河势稳定、通航条件等对排水设计的约束。  相似文献   
12.
某大型购物广场中庭性能化设计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由于大空间建筑空间跨度大、功能针对性强,传统的消防设计方法和设计规范已经很难满足建筑本身的防火设计需要,同时消防新技术、防火新材料、建筑新构件的出现也为消防性能化设计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条件.我国现行消防规范并没有给出室外空间的定义,从性能化设计的角度出发,参考相关实验结果,讨论案例中地上大空间是否能够作为室外空间,对中庭定义为室外空间进行性能化设计研究.  相似文献   
13.
通过上界限流速法、分段法和泄流法计算,确定污染物在给水管网中运移的范围,可以为快速决策提供有效地支持。比较了三种计算方法的优缺点,讨论了求解环状网时需要注意的问题,并提出给水管中污染物衰减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14.
分析了事故油池的原理,通过对油池构造优化和排油系统水力条件优化,提高油水分离效率,并适当延长水力停留时间,可有效降低因废油排放引起的污染。  相似文献   
15.
Ti Al合金密度低且具有优异的高温性能、良好的阻燃能力以及抗氧化性,是未来航空航天领域重要的高温结构材料之一。文中分析了PIGA、EIGA、VIGA、PREP、PA等方法制备Ti Al合金粉末的工艺特点,阐述了热等静压、放电等离子烧结、反应烧结、粉末注射成形技术制备Ti Al合金的工艺,分析了制备Ti Al合金工艺所存在的问题对于TIAl合金实际应用的影响,讨论了提高Ti Al合金的高温抗氧化性及室温塑性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在聚羧酸系高效减水剂中复配引气剂,研究引气剂对新拌砂浆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基准砂浆加入引气剂,基准砂浆的含气量以接近正比例速率增加、扩展度逐渐减小、粘度逐渐增大、屈服应力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当引气剂掺量为4 g,砂浆含气量为10%左右时,基准砂浆的屈服应力达到最大;固定配比时,增加水胶比,砂浆含气量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7.
讨论使用管道燃气的公共厨房实际运行中燃气泄漏的可能性,分析现行国家相关标准规范的有关规定,指出其中的不明确、不协调之处,认为通风良好的管道燃气厨房无需设置事故通风。通过统计分析近年来国内重大燃气爆炸事故案例,参考借鉴美国相关标准,对相关标准的制修订以及以确保防火安全为目的的燃气厨房通风系统设计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8.
利用已破坏的带有芯钢管的钢管混凝土节点试件,截取尚未破坏的节点区域,对其芯钢管内混凝土施加轴心压力。研究钢管内混凝土在多重约束下的受力性能和极限承载力,分析节点各组成部分对核心混凝土的多重约束作用。试验研究表明,受到多重约束的管内混凝土强度和变形能力有很大提高,若以极限承载力除以混凝土受荷面积,可得到约束混凝土强度为250 MPa左右。通过荷载-位移曲线的分析和约束混凝土受力机理的探讨,证明除约束混凝土外,通过混凝土与钢管的摩擦力及混凝土与钢管的粘结力传给钢管的竖向承载力,对试件的极限承载力也有贡献。  相似文献   
19.
提出一种芯钢管连接的钢管混凝土柱与钢筋混凝土梁的新型节点形式。在钢筋混凝土梁与钢管混凝土柱连接区,局部间断钢管混凝土柱的外钢管,设置芯钢管连接上下钢管混凝土柱,使钢筋混凝土梁中的钢筋直接伸入节点,节点混凝土与梁中混凝土成为整体,简化了节点构造,保证了节点刚度。通过半连通角节点模型试验,研究了节点试件的破坏过程、破坏形态、节点区各组成部分的荷载-应变关系。研究表明,芯钢管混凝土对节点强度、刚度有重要作用。试件破坏是由梁和柱的破坏引起,直至试件达到极限状态,节点尚未破坏,证实了这种节点的可行性,且满足"强柱、弱梁、节点更强"的抗震设计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