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2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3篇
电工技术   18篇
综合类   8篇
化学工业   17篇
金属工艺   8篇
机械仪表   30篇
建筑科学   13篇
矿业工程   7篇
能源动力   2篇
轻工业   64篇
水利工程   9篇
石油天然气   10篇
无线电   48篇
一般工业技术   11篇
冶金工业   8篇
原子能技术   1篇
自动化技术   16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锂硫电池因其具有高能量密度、较好的安全性、绿色环保和低成本等特点,成为未来动力电池最具吸引力的体系之一。但是,因其放电产物多硫化物易溶于有机电解液以致锂硫电池循环性能差,制约了锂硫电池的快速发展。碳材料利用其高的比表面积和多孔结构吸附电极反应的中间产物多硫化锂,起到固硫的作用,提高电池的循环性能。综述了锂硫电池硫/碳正极复合材料的研究现状;分析了影响锂硫电池循环性能的主要因素;简述了锂硫电池硫/碳正极复合材料今后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32.
133.
三聚氰胺中含有三个自由氨基和三个芳香氮原子,对重金属离子具有很大的吸附潜力。为考察该吸附剂对汞离子的吸附性能,实验分别在不同吸附时间、吸附温度、溶液pH值、汞离子浓度条件下测定三聚氰胺对汞离子的吸附容量和吸附率,结果表明三聚氰胺对汞离子具有良好的吸附性能。在30 ℃温度下,pH 5.0,50 mg三聚氰胺在25 mL 5.430 mg/L氯化汞溶液中对汞离子吸附6 h,测得吸附容量为606 mg/g,吸附率达38.9%,其吸附等温线属于Freundlich型。由于该吸附剂的良好综合吸附性能和廉价优势,使得它在汞离子的分离、富集及含汞废液处理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4.
FTIR光谱仪数据采集系统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大气监测需要,研制了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介绍了数据采集系统的设计实现,在HeNe激光反馈控制系统和高精度数据采集卡的基础上实现了干涉信号等光程差间距采样,编制了数据采集与处理软件.实验结果表明,系统光谱分辨率可达到1 cm-1,满足大气多组分监测的需要.  相似文献   
135.
王亚萍  白子竹  韩军 《印染》2022,(5):77-81
对2022年OEKO-TEX协会发布最新版标准的变化进行详细解读。分别对STANDARD 100 by OEKO-TEX、LEATHER STANDARD by OEKO-TEX、STeP by OEKO-TEX、MADE IN GREEN by OEKO-TEX、ECO PASSPORT by OEKO-TEX五大体系新增与变更内容进行分析、总结。分别对新增限量物质和受监控物质的基本信息、限量要求、监控原因、化学危险性及主要用途进行说明。对新标准的变更内容进行补充说明,方便使用者更深入理解标准内容。  相似文献   
136.
王亚萍 《中国油脂》2021,46(9):112-119
开展了不同产地对油茶籽油脂肪酸和甘油三酯的影响研究。采用气相色谱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分别对我国47个产地的108份普通油茶籽样品的脂肪酸和甘油三酯组成及含量进行检测,并对其进行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从47个产地的108份油茶籽样品中共检测出10种脂肪酸,其中以油酸的含量最高,平均相对含量达79.86%,不同产地样品的脂肪酸中饱和脂肪酸含量差异显著(P<0.05),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除海南省5个产地外,其余各个产地样品中油酸含量差异不显著;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油酸、亚油酸、棕榈酸和硬脂酸是油茶籽油的特征脂肪酸;油茶籽中的甘油三酯包括12种组分,其中OOO含量最高,其次是POO和OOL,LLL和PPL含量最低;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POO、SOO、SOP、PPO、POL+SLL、OOO是油茶籽油的特征甘油三酯成分;在主成分分析的基础上,以含量在1%以上的甘油三酯组分作为评价指标,对油茶籽油样品进行了聚类分析,将其划分为2类,第一类42个产地,第二类5个产地均属于海南省。该研究为我国普通油茶的鉴别分类和加工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参考信息。  相似文献   
137.
138.
韶关发电厂10号机组分散控制系统(DCS)在运行过程中出现保护信号误发、多功能处理卡MFP故障、DCS与数字电液调节系统(DEH)接1:7逻辑不完善、摸拟量控制(MCS)柜失电等问题,分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目前系统运行稳定,控制逻辑满足安全生产的要求。最后,指出在设计、调试和生产过程中应该注意的事项,以保证DCS安全稳定地运行。  相似文献   
139.
油茶籽油精炼过程中主要营养成分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碱炼、脱色、脱臭、冬化4道加工工序对油茶籽油中的α-生育酚、甾醇、角鲨烯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4道加工工序中,脱臭对油茶籽油中α-生育酚、甾醇、角鲨烯的含量影响最大.分别损失了52.1%、34.5%、55.4%,而相应脱臭馏出物中3种活性物质含量最高,分别为750.90、2 463.58、8 887.47 mg/kg;脱色对油茶籽油中α-生育酚、甾醇、角鲨烯的含量影响次之,分别损失了11.5%、9.5%、8.5%.脱色和脱臭是影响油茶籽油中活性物质含量的重要环节,碱炼和冬化对油茶籽油脂肪酸组成有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0.
The effects of solution chemistry conditions and adsorbent surface properties on the adsorption behavior of Ni(II) on Lai'yang bentonite were investigated via batch technique. Potentiometric and mass titration techniques were employed in batch experimental methods, and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point of zero net proton charge (PZNPC) of bentonite at different ionic strengths presented pHPZNPC to be 8.2 ± 0.1. The removal of Ni(II) from solution increased with increasing bentonite dosage, with a maximum removal efficiency of up to 99%. The adsorption of Ni(II) on bentonite increased with increasing pH at pH< 8.5, maintaining a removal efficiency of > 99% at pH> 10.2. Ni(II) adsorption exhibited different responses to cations (K+, Na+) but was not influenced by background anions (NO3-, Cl-, and ClO4-). The adsorption of Ni(II) was dominated by outer-sphere surface complexation and ion exchange with Na+/H+ on bentonite surfaces at low pH, whereas inner-sphere surface complexation and surface precipitation were the main adsorption mechanisms at high pH. The adsorption isotherms of Ni(II) on bentonite can be described well by the Langmuir model. The thermodynamic parameters of adsorption, including Gibbs free energy, enthalpy change, and entropy change, at different temperatures indicated that the adsorption of Ni(II) on bentonite was endothermic and spontaneou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