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1 毫秒
21.
对于工业现场设备的监测控制,人们不再满足于集散控制系统和现场总线控制系统,为此,结合传感技术和Internet技术,将传感器制成网络产品,并实现网络通信TCP/IP协议。该文系统地介绍了IP传感器、TCP/IP协议及其实现原理,阐述了以太网通信模块的实现方案、软件设计,给出了网卡的复位及初始化事例。所研制的IP传感器具有远程数据访问、信息实时发布与共享以及在线编程等功能,为构建具有更高性能价格比的测控自动化系统成为可能,该模块在远程自动化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2.
发电机定子线棒在线监测系统的研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大容量发电机是电网的心脏,为确保大型发电机安全、可靠地运行,对发电机定子线棒进行在线监测至关重要,为此,研发了一种新型的发电机定子线棒在线实时监测系统。通过新型的光纤加速度传感器检测发电机的汽端和励端的振动信号,进行了发电机定子线棒的振动特性的时域和频域分析;采用了虚拟仪器技术,实现了系统人机界面化,结合后台数据库,达到多功能、多状态的实时监测及报警、动态分析及历史查询、记录趋势并报表输出,达到诊断参数与数据共享,实现了远程监测与诊断技术。 相似文献
23.
水文站队结合是对水文基层测站的管理体制和测验方式进行改革,按照专业队伍与委托观测相结合。定位观测与巡测、调查相结合。以及水文勘测与资料分析、水文科研、职工培训相结合的原则,完成某个区域或流域的水文水资源勘测及水文科研、水文服务等任务。 相似文献
24.
对组合机床在孔的复合加工过程进行了研究,在分析了切削速度对孔的加工精度的影响,设计了一种模糊PID调速控制方法来解决钻铰组合机床只有一种切削速度的问题.建立了钻铰组合机床的数学模型,结合系统传递函数在Simulink环境下进行了控制仿真.结果表明:与传统PID控制相比,模糊PID控制器拥有更好的动静态性能,能够适应组合机床加工时的调速需求. 相似文献
25.
设备远程监控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动态联盟企业的不断出现,设备远程监控技术的研究及应用正在世界范围内兴起。文章提出了构造设备远程控制技术的的框架结构,介绍了远程监控系统建设的关键技术,所建立的远程监测系统用于实现对有关设备的远程信息管理、状态监测,实现了信息与资源共享。 相似文献
26.
27.
以沉淀反应时间(A)、Zn/Sn反应剂量摩尔比(B)、沉淀剂与总金属离子溶液(ZnSO_4溶液和SnCl_4溶液)的体积比(C)、熟化时间(D)、煅烧时间(E)、煅烧温度(F)6个因素作为影响制备复合催化剂ZnO-SnO_2的主要因素,采用拟因素法正交试验设计按正交试验设计表L_(16)(2~(15))安排纳米ZnO-SnO_2的制备实验。获得纳米ZnO-SnO_2复合催化剂的优化制备条件为:A=8min、B=85:15、C=2:1、D=6 min、E=1h、F=700℃。将优化制备产品用于光催化降解10mg/L的甲基橙溶液30 min,3次实验结果溶液脱色率DC平均值为99.05%,与按效应计算的估计值97.78%的相对误差仅为1.27%。通过XRD谱图分析优化制备产品的组成和粒径,确定该复合催化剂的主要成分是ZnO和SnO_2,另有少量的Zn_2SnO_4;粒径主要分布在15-35纳米之间。根据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测定结果,计算获得优化制备产品的带隙能(Eg)为3.30 eV,比纳米ZnO的带隙能低0.07 eV。 相似文献
28.
按25部分因子试验设计安排实验,以光催化降解甲基橙(MO)溶液脱色率DC(%)为目标值,考察掺锰量VMnNO3、熟化温度T1、熟化时间t1、煅烧温度T2和煅烧时间t2对制备的Mn掺杂纳米ZnO光催化性能的影响,经分析确定影响产品光催化性能的主要因素为VMnNO3、T1和T2。以此3因素按32全因子试验设计进行实验并分析试验结果,获得Mn掺杂纳米ZnO光催化剂的优化制备条件为VMnNO3=0.5mL、T1=70℃、t1=15min、T2=600℃和t2=2.5h。0.05g优化制备产品在紫外光照射下光催化降解100mL10mg/L的MO溶液30min的DC实验平均值为95.58,与Minitab软件对产品的优化预测值95.75的相对误差仅为-0.18%;在可见光下降解MO溶液120min的DC实验平均值为65.11。XRD和SEM对优化产品的表征表明,其主要由粒径分布在(20~30)nm的不规则的颗粒状纳米ZnO组成。由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测定并计算得出优化产品的带隙能Eg约为3.25eV,较同等条件下制得的纳米ZnO带隙能Eg(3.36eV)低0.11eV。 相似文献
29.
该文从具有代表性的小实验流域入手,通过对动态实验资料的分析与研究,力求提示圩区地下水资源构成要素的运动规律,得出一套适合于沿江圩区地下水资源分析与计算的方法,为进一步研究圩区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及渍涝灾害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