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471篇
  免费   2272篇
  国内免费   1003篇
电工技术   1424篇
技术理论   1篇
综合类   1655篇
化学工业   3630篇
金属工艺   1409篇
机械仪表   1485篇
建筑科学   1833篇
矿业工程   757篇
能源动力   676篇
轻工业   1475篇
水利工程   389篇
石油天然气   1357篇
武器工业   244篇
无线电   2387篇
一般工业技术   2585篇
冶金工业   1187篇
原子能技术   226篇
自动化技术   3026篇
  2024年   163篇
  2023年   559篇
  2022年   906篇
  2021年   1253篇
  2020年   964篇
  2019年   687篇
  2018年   779篇
  2017年   824篇
  2016年   755篇
  2015年   996篇
  2014年   1215篇
  2013年   1358篇
  2012年   1446篇
  2011年   1558篇
  2010年   1310篇
  2009年   1214篇
  2008年   1233篇
  2007年   1124篇
  2006年   1075篇
  2005年   943篇
  2004年   637篇
  2003年   592篇
  2002年   607篇
  2001年   525篇
  2000年   445篇
  1999年   474篇
  1998年   383篇
  1997年   333篇
  1996年   292篇
  1995年   261篇
  1994年   194篇
  1993年   113篇
  1992年   115篇
  1991年   78篇
  1990年   74篇
  1989年   56篇
  1988年   48篇
  1987年   27篇
  1986年   13篇
  1985年   18篇
  1984年   26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18篇
  1981年   8篇
  1980年   20篇
  1979年   7篇
  1977年   2篇
  1976年   3篇
  1973年   2篇
  195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This work faces the redundancy problem, a central concern in robotics, in a particular force-producing task by using muscle synergies to simplify the control. We extracted muscle synergies from human electromyograph signals and interpreted the physical meaning of the identified muscle synergies. Based on the human analysis results, we hypothesized a novel control framework that can explain the mechanism of the human motor control. The framework was tested in controlling a pneumatic-driven robotic arm to perform a reaching task. This control method, which uses only two synergies as manipulated variables for driving antagonistic pneumatic artificial muscles to generate desired movements, would be useful to deal with the redundancy problem; thus, suggesting a simple but efficient control for human-like robots to work safely and compliantly with humans.  相似文献   
92.
Fractal characteristics of gas-solids flow in a circulating fluidized bed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A fractal approach is adopted to describe the dynamic behavior of a circulating fluidized bed. Two times series, differential pressure fluctuations along the riser height and solids momentum fluctuations along the radial direction, are measured and analyzed in terms of fractal dimensions. The influences of operating conditions and axial/radial positions on the fractal dimension are discussed. Attempts are also made to interpret the flow structure in the bed in terms of the fractal dimension. It is found that fractal analysis can provide a useful tool for understand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gas-solids flow in circulating fluidized beds.  相似文献   
93.
94.
利用高铝矾土研制低温耐磨氧化铝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着重介绍了以高铝矾土为主要原料的85瓷的合理配方和所采用的生产工艺,并对吸水率、体积密度、耐磨性、显微硬度、抗折强度和断裂韧性等物理性能进行了测试。还探讨了低温烧成机理、提高耐磨性的途径。结合显微结构分析了生产工艺对产品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95.
为在重整气中得到高纯H_2和降低尾气CO_2分离成本,建立了基于CaO引导的甲烷蒸汽重整化学链燃烧制氢系统,该系统在重整反应器中加入CaO吸收剂,用以吸收重整器内的CO_2,提高重整气中H_2浓度,形成的CaCO_3固体在煅烧器中受热分解重新生成CaO。利用Aspen Plus进行了过程模拟及热力学分析,并研究主要参数对系统性能的影响,得到优化的操作条件为:CaO循环量/CH_4比为0.5,CH_4(燃料)/CH_4比为0.35,NiO循环量/CH_4比为1.4。CaO循环量/CH_4比从0变化到0.5时,重整气中H_2浓度从0.60增长到0.99;CH_4(燃料)/CH_4比在0.25~0.45区间变化时,重整气中H_2浓度从0.86提高到0.99,产气量增加;NiO循环量/CH_4比在1~1.6区间变化时,重整气中H_2浓度从0.88增长到0.99,系统有效能效率变化较小。  相似文献   
96.
以解决组合公钥体制中共谋攻击和密钥碰撞问题为目的。首先,针对线性共谋攻击,提出了一种新的构造种子矩阵的方法,使得种子密钥和大于基点加法群的阶数,从而使密钥之间不能相互线性表示。其次在密钥的生产过程中,引入系数破坏了层不同和层互斥不同的关系,为解决选择共谋攻击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同时增强了抵御随机共谋攻击的能力。最后,在密钥产生的流程中,通过公钥对比来避免密钥碰撞,为解决密钥碰撞问题提出了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97.
提出应用静电纺丝法制备PZT纳米纤维薄膜。研究中配制PZT溶液后再进行静电纺丝,获得了PZT纳米纤维薄膜,并且通过调整纺丝时间和沉积次数来控制纳米纤维薄膜的厚度。运用SEM对获得的热处理前后的薄膜进行了观察对比,测量其平均直径约为200 nm;运用XRD对退火后的样品进行分析,测得样品的主要成分为Pb(Zr0.52Ti0.48)O3,证明所制备的正是PZT薄膜;运用AFM测得薄膜的表面粗糙度为1.034 nm,说明该纳米薄膜材料非常的均匀整齐。  相似文献   
98.
99.
100.
以氧化锌和磷酸为原料,以硅烷偶联剂为改性剂,采用机械力化学湿法制备微细磷酸锌并进行表面改性.用XRD、润湿角、活化指数、沉降时间等手段对产物进行表征,用FT-IR对改性粉末的结构进行分析,初步探讨了偶联剂与磷酸锌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产物为二水和四水磷酸锌混合物;在红外区域2 800~3 000 cm-1和1 400 cm-1有偶联剂的特征吸收峰,说明偶联剂与磷酸锌之间发生了化学反应;当硅烷偶联剂添加质量分数由0增加到2%,改性产品的活化指数由0增加到98.71%,对水的润湿角由0°增加到93.21°,沉降时间由0.5 h增加到176 h,在涂料中的分散性和贮存稳定性得到改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