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84880篇 |
免费 | 8910篇 |
国内免费 | 3595篇 |
专业分类
电工技术 | 6453篇 |
技术理论 | 5篇 |
综合类 | 6900篇 |
化学工业 | 11336篇 |
金属工艺 | 5201篇 |
机械仪表 | 5750篇 |
建筑科学 | 5873篇 |
矿业工程 | 3088篇 |
能源动力 | 2548篇 |
轻工业 | 7931篇 |
水利工程 | 2236篇 |
石油天然气 | 4140篇 |
武器工业 | 1147篇 |
无线电 | 9599篇 |
一般工业技术 | 8510篇 |
冶金工业 | 3349篇 |
原子能技术 | 1316篇 |
自动化技术 | 12003篇 |
出版年
2025年 | 601篇 |
2024年 | 2148篇 |
2023年 | 2195篇 |
2022年 | 3376篇 |
2021年 | 4217篇 |
2020年 | 3373篇 |
2019年 | 2500篇 |
2018年 | 2542篇 |
2017年 | 2734篇 |
2016年 | 2462篇 |
2015年 | 3568篇 |
2014年 | 4458篇 |
2013年 | 5082篇 |
2012年 | 6064篇 |
2011年 | 6296篇 |
2010年 | 5788篇 |
2009年 | 5203篇 |
2008年 | 5422篇 |
2007年 | 5266篇 |
2006年 | 4795篇 |
2005年 | 3849篇 |
2004年 | 2696篇 |
2003年 | 1970篇 |
2002年 | 1864篇 |
2001年 | 1717篇 |
2000年 | 1476篇 |
1999年 | 1230篇 |
1998年 | 826篇 |
1997年 | 627篇 |
1996年 | 594篇 |
1995年 | 496篇 |
1994年 | 409篇 |
1993年 | 281篇 |
1992年 | 267篇 |
1991年 | 190篇 |
1990年 | 141篇 |
1989年 | 120篇 |
1988年 | 96篇 |
1987年 | 60篇 |
1986年 | 60篇 |
1985年 | 45篇 |
1984年 | 33篇 |
1983年 | 31篇 |
1982年 | 30篇 |
1981年 | 27篇 |
1980年 | 41篇 |
1979年 | 15篇 |
1978年 | 12篇 |
1973年 | 13篇 |
1951年 | 15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61.
对冲锅炉中的仪器测量具有滞后性,导致控制系统作用始终落后于被控对象。为了提前了解对冲锅炉出口NOx排放量随工况变化的趋势,需要对对冲锅炉出口的NOx排放量进行快速并准确地预测。以实际运行的机组数据为基础,采用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RF)算法建立1 000 MW对冲锅炉机组的出口NOx排放量预测模型,并使用Spearman系数对对冲锅炉特征进行筛选,进一步降低模型计算时间。结果表明,随机森林模型预测结果的均方根误差为10.182 mg/m3,决定系数为0.913,可见基于特征选取的随机森林模型结构能实现对冲锅炉出口NOx趋势的提前预测。 相似文献
962.
963.
岩体非线性特征随深度增加不断凸显,其力学参量现场实时精确测量及长期监测,为地应力解除过程中岩体变化特征及应力监测提供了必要的基础。然而目前岩石力学参量测定多基于室内力学试验,时效性及拟合方法都会对测试结果带来误差。传统耦合超声波发射、接收探头对接触面平整性要求高,无法实现布置于现场钻孔内的长效监测。基于干耦合点接触声波探头测速技术,通过对声波发射、接收探头设计,电路板稳定性及去噪算法研究,研发出具有瞬时采集、无线传输功能的数字化波速采集系统。通过对同一区域取自现场加工的50 mm×100 mm花岗岩岩样及地应力解除岩芯,分别进行室内力学试验及波速测定,以计算获取相应静态、动态弹性模量。结果表明:首先,自研发基于干耦合点接触声波测速采集系统,对不同工作接触面适应性较好,数据误差在规范允许范围内。其次,对于同一区域相同岩性不同尺度、形态的岩样,其动态、静态弹性模量关系彼此间具有适用性。这就为现场基于干耦合点接触声波测速计算获得的岩体动态弹性模量,推算其静态弹性模量提供了依据。进一步的,基于干耦合点接触声波测速数字化采集系统,岩体动、静态力学参数在现场地应力岩芯解除过程及岩体长期监测过程中的实时采集及分析研究,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964.
本研究分别将黄原胶和魔芋胶添加至鸭蛋清中制备碱诱导凝胶,以探究亲水胶体对凝胶高温液化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添加亲水胶后的蛋清凝胶黏度、储能模量和损耗模量增大明显(p<0.05),褐变强度增加了7.99%和33.21%;当黄原胶和魔芋胶的浓度由0.50%增加至1.50%,凝胶硬度值提高49.60%和119.56%,穿刺强度提高20.59%和78.42%,持水性提高1.02%和9.47%,且添加黄原胶的蛋清凝胶硬度、穿刺强度和持水性均显著大于魔芋胶(p<0.05)。两种胶的浓度均为1.00%时,蛋清凝胶的感官评分最高。两种亲水胶的加入会改变蛋白质的二级结构及凝胶内部的分子间作用力:黄原胶量的增加显著降低了离子相互作用(p<0.05),无规则卷曲减少了41.23%,α-螺旋增加了81.29%;魔芋胶量的增加显著降低了疏水相互作用(p<0.05),β-折叠减少了34.97%,无规则卷曲和α-螺旋分别增加了68.97%和70.37%;氢键和二硫键均随两种胶浓度的增加而增强。综上所述,添加黄原胶和魔芋胶均能抑制碱诱导蛋清凝胶在高温处理过程中的液化现象,且加入黄原胶所形成的凝胶质构特性和持水性优于魔芋胶,而魔芋胶对于凝胶褐变强度的影响大于黄原胶。 相似文献
965.
采用改进的Hummers法,通过冷冻干燥制备了氧化石墨烯(GO)。以辛弗林盐酸盐为模板分子,水溶性的丙烯酰胺为功能单体,离子液体(溴代1-丁基-3-甲基咪唑)为致孔剂,把GO加入聚合液中,制备了GO杂化的分子印迹复合膜(GO-MIM)。利用透射电镜、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和红外光谱等方法对GO及GO-MIM进行了表征。通过将分子印迹膜技术与GO相结合,明显提高了分子印迹膜的力学性能。吸附及渗透实验表明,GO-MIM可在纯水溶剂体系,对辛弗林盐酸盐具有很好的选择性吸附能力和优先透过能力,体现了明显的分子印迹效果。 相似文献
966.
967.
968.
为了实现对液力耦合器机组的多点实时监控、组网传输并及时报警,设计了一种基于射频通信的液力耦合器多点温度、压力监测系统.该方案可实现现场单台接收设备同时采集并上传多台液力耦合器的状态参数,利用 LoRa 通信实现局域组网,配合相关通信协议实现高效组网、便捷监测的效果.并针对传感器设计与厂区局域网建立方面涉及到的射频传输、天线设计、组网建立、实时监控等难点重点进行方案分析,并进行必要的实验测试.测试结果表明:传感器信号质量高,传输数据稳定;LoRa 通信组网传输信号稳定、范围广,基本可满足现场使用需求. 相似文献
969.
本文主要介绍了计算机协同技术在设计行业中的应用,从目前设计行业在协同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到怎样使用协同设计技术来有效管理和深层应用,并简单列举了目前常见的一些协同设计技术,并对各自的特点做了简单介绍和对比。 相似文献
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