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148篇
  免费   1432篇
  国内免费   1051篇
电工技术   1150篇
综合类   2000篇
化学工业   2137篇
金属工艺   906篇
机械仪表   1161篇
建筑科学   1243篇
矿业工程   692篇
能源动力   389篇
轻工业   2179篇
水利工程   535篇
石油天然气   484篇
武器工业   263篇
无线电   1422篇
一般工业技术   1099篇
冶金工业   630篇
原子能技术   216篇
自动化技术   2125篇
  2024年   49篇
  2023年   153篇
  2022年   453篇
  2021年   576篇
  2020年   429篇
  2019年   308篇
  2018年   305篇
  2017年   367篇
  2016年   330篇
  2015年   628篇
  2014年   908篇
  2013年   1174篇
  2012年   1411篇
  2011年   1544篇
  2010年   1524篇
  2009年   1401篇
  2008年   1466篇
  2007年   1409篇
  2006年   1171篇
  2005年   996篇
  2004年   652篇
  2003年   387篇
  2002年   303篇
  2001年   275篇
  2000年   273篇
  1999年   74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2篇
  1959年   1篇
  195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1.
700MPa级高塑低碳低合金钢的多相组织调控及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临界退火、临界回火以及回火的多步热处理方式,研究了低碳低合金钢的组织演变与力学性能.结果表明,临界退火后的组织为板条状的临界铁素体及贝氏体/马氏体的双相组织.经临界回火后,为临界铁素体、回火贝氏体/马氏体以及残余奥氏体的多相组织.残余奥氏体呈粒状和条状,分布在铁素体/贝氏体(马氏体)相界面及贝氏体/马氏体板条之间,含量高达29%,并在回火后保持稳定,主要通过C,Mn,Ni和Cu在逆转奥氏体中的富集来稳定.临界退火及回火过程中,Nb C在铁素体及贝氏体/马氏体中析出,呈球状、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状,平均尺寸为10 nm;富Cu的析出相在临界回火及回火过程中形成,呈球状分布于铁素体及残余奥氏体中,尺寸在10~30 nm之间.通过残余奥氏体的应变诱导塑性(TRIP)效应及纳米析出相的析出强化作用,实验钢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屈服强度高于700 MPa,抗拉强度高于900 MPa,均匀延伸率高于20%,总延伸率高于30%.  相似文献   
912.
高红霞  商全义  刘建秀  杨改云 《铸造》2006,55(10):1040-1042
采用真空实型铸造(V-EPC)法,在聚苯乙烯(EPS)泡沫模表面涂刷料浆,浇注后铁液渗入料浆涂层,得到表面耐磨铸铁。料浆主要组成为SiC粉、EPS颗粒、Cr-Fe粉、助渗剂、粘结剂等。研究发现,耐磨铸铁表层组织中石墨尺寸小于基体中石墨,表层中硬质颗粒SiC与基体冶金结合且分布均匀。磨粒磨损试验结果表明,耐磨铸铁表层的磨损量是基体铸铁的37%。通过对表面层的组织结构分析探讨了表面渗层耐磨性较高的原因。  相似文献   
913.
目的 改善铝合金的抗微动磨损性能.方法 采用超音速火焰喷涂技术在ZL114A铝合金表面制备铝青铜涂层,在不同温度(25、200、300℃)下对有、无涂层的ZL114A铝合金样品进行微动磨损测试,通过对涂层性能和磨痕形貌进行表征分析,探索铝青铜涂层的抗磨损性能.结果 铝青铜涂层均匀致密,与铝合金基体结合良好,显微硬度为279HV0.3,结合强度为74 MPa.不同温度(25、200、300℃)下,涂覆铝青铜涂层样品的平均微动摩擦系数分别为0.898、0.886、0.744,磨损率分别为10.249×10–7、0.035×10–7、0.207×10–7 m3/(N·m),相比基体的平均微动摩擦系数和磨损率,3种温度下分别下降了34.5%、42.9%和58.9%.对磨痕的形貌和三维轮廓的分析表明,在25、200、300℃下,铝青铜涂层的磨损机制不相同,25℃下为磨粒磨损和剥层,200℃下为磨粒磨损、剥层、氧化磨损和粘着磨损,300℃下为塑性变形、氧化磨损和粘着磨损.结论 制备的铝青铜涂层改善了基体的抗微动磨损性能.  相似文献   
914.
超疏水表面因其具有低粘附和排斥水的特性,广泛应用于冷凝传热、抗结冰、减阻、防腐蚀、油水分离及自清洁等众多领域,具有极其重要的应用前景.然而,超疏水表面在机械作用下容易造成超疏水性部分或全部丧失,限制其实际应用,故关于该表面机械稳态性问题研究的重要性凸显.综述了超疏水表面在机械作用下的失稳机制和稳态性评价方式,根据超疏水...  相似文献   
915.
目的 提高镁合金基体的耐蚀性能.方法 采用微弧氧化工艺对镁合金进行预处理,再通过自组装技术处理,在镁合金表面制备微弧氧化/十六烷基三甲氧基硅烷自组装复合膜层.通过SEM、EDS对复合膜的微观组织结构进行分析,并通过XPS、拉曼光谱分析了复合膜的表面成分,利用电化学阻抗谱、极化曲线、盐雾实验和浸泡实验检测了复合膜层的耐腐蚀性能.结果 复合膜均匀覆盖在镁合金表面,且复合膜较为光滑,主要含有C、O、F、Si等元素.经过自组装处理后,膜层从亲水性转为疏水性,接触角达到145.07°.经电化学性能测试,复合膜的Rct值能达到2.242×106?·cm2,与微弧氧化膜相比,增大了2个数量级;此外,复合膜的腐蚀电流密度为1.314×10-8 A/cm2,与微弧氧化膜相比也降低了2个数量级,具有较好的耐腐蚀性.浸泡120 h后,复合膜的腐蚀电流密度仍有1.061×10-5 A/cm2,盐雾实验进行120 h也没有出现明显的腐蚀现象.结论 自组装技术明显提高了镁合金基体的耐蚀性能,微弧氧化膜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自组装膜层对基材的粘附力.由于复合膜的疏水性使得水滴在膜层表面停留的时间减少,所以膜层的耐蚀性会随着疏水性增大而大大提高.  相似文献   
916.
高碳当量薄壁灰铸铁纺机铸件的孕育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Ba、Ca、Si、稀土、石墨、Al为主要成分的复合孕育剂对高碳当量(CE=4.3%~4.4%)薄壁灰铸铁件进行孕育处理,研究了复合孕育处理对薄壁铸件的白口倾向、石墨形态及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用的FeSi75孕育剂相比,复合孕育剂对降低薄壁铸件的白口倾向、改善石墨形态及力学性能等方面均具有显著效果.当复合孕育剂的加入量w为0.35%时效果最佳,消除了薄壁灰铸件的白口现象,且薄壁和厚壁部分的A型石墨形态均匀、细小,抗拉强度提高近10%.  相似文献   
917.
MES的计划、调度集成问题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在分析制造执行系统(Manufacturing Executive System(MES))产生的背景、概念及其特点的基础上,构造了先进制造车间(Advanced Manufacturing Shopfloor(AMS))计划调度问题的集成功能模型。结合此模型,建立了AMS的作业分批与计划调度的数学模型,并在最后给出了求解此类问题的常用算法。  相似文献   
918.
对6组自然老化下的PVDF膜材和1组人工加速老化试验下的Ferrari 1202T膜材的主要力学性能数据进行了汇总,包括单轴抗拉强度、断裂延伸率、撕裂强度以及单轴和双轴杨氏模量,在此基础上对经历了自然老化的第6组膜材补充了人工加速老化试验并测得其抗拉强度.通过对比第1,2组自然老化膜材的试验结果,研究了环境因素对PVDF膜材老化性能的影响;研究和对比了PVDF膜材在自然老化与人工加速老化试验下力学性能的变化规律,基于性能保持率的等效时间为表征指标,验证了互易定律的失效性.采用两种经典拟合方法估算PVDF膜材的使用寿命,结果表明PVDF膜材的寿命以等效时间表示为1860h,换算成自然老化时间后,第1,2,3,4,6组膜材的寿命分别为18年、20年、17年、19年和19年,最终为膜结构的理论分析、设计计算和寿命预测模型的建立积累了重要数据.  相似文献   
919.
中型混凝土复合砌块是砌块装配式建筑的基础构件,也将是我国绿色宜居村镇建设的重要部品部件,符合我国建筑业发展方向。从协调密度等级、强度等级和热工性能角度探讨了中型混凝土复合砌块的结构设计与优化,指出采用多排孔结构、互穿结构和三明治结构制备的中型混凝土复合砌块分别满足我国不同气候地区建筑节能要求。重点研究了互穿结构中型混凝土复合砌块用泡沫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和性能,选用密度等级为B11的泡沫混凝土作为混凝土基体,硬泡聚氨酯作为高效保温材料,所制互穿结构中型混凝土复合砌块密度等级为800级,强度等级为MU3.5,传热系数为0.44W/(m2·K);抗冻性指标为D35,满足我国寒冷地区建筑节能使用要求。  相似文献   
920.
商庆伟  杨琼 《煤炭技术》2014,(2):139-140
入侵检测技术能判断是否存在危险的用户行为,提供针对系统内部攻击的防护,因此在煤矿企业系统中进行入侵检测相关研究是很有必要的。基于入侵检测规则模型设计并实现了轻量级的入侵检测系统并选取不同类型的攻击对系统进行了测试,测试结果充分支持了该系统的可靠性和可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