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032篇
  免费   2625篇
  国内免费   2047篇
电工技术   2597篇
综合类   2320篇
化学工业   2368篇
金属工艺   1608篇
机械仪表   1523篇
建筑科学   1492篇
矿业工程   875篇
能源动力   493篇
轻工业   2078篇
水利工程   749篇
石油天然气   620篇
武器工业   395篇
无线电   2067篇
一般工业技术   1873篇
冶金工业   1117篇
原子能技术   444篇
自动化技术   3085篇
  2024年   171篇
  2023年   412篇
  2022年   880篇
  2021年   1157篇
  2020年   779篇
  2019年   478篇
  2018年   593篇
  2017年   658篇
  2016年   581篇
  2015年   1033篇
  2014年   1189篇
  2013年   1377篇
  2012年   1683篇
  2011年   1836篇
  2010年   1697篇
  2009年   1707篇
  2008年   1813篇
  2007年   1662篇
  2006年   1518篇
  2005年   1237篇
  2004年   894篇
  2003年   539篇
  2002年   534篇
  2001年   469篇
  2000年   422篇
  1999年   141篇
  1998年   41篇
  1997年   33篇
  1996年   26篇
  1995年   26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15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7篇
  1980年   8篇
  1979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0年   1篇
  1959年   4篇
  1951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 毫秒
91.
激光脉冲波形对推力器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文明  洪延姬  王军  曹正蕊 《中国激光》2006,33(8):038-1042
激光推力器性能优化是激光推力器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受硬件条件的限制,激光推进领域激光脉冲时间波形对推力器性能影响的研究并未广泛展开。以两台CO2激光器的实际脉冲波形为基准,建立了两组激光能量输入模型,其波形时间分布相似,单脉冲能量相同,但脉冲持续时间及峰值功率不同。数值计算比较了不同脉冲波形下抛物型激光推力器的性能,结果表明:峰值功率和脉冲持续时间是影响推力器性能的重要参数,高功率短持续时间的脉冲波形更有利于提高冲量耦合系数和推力;两种实际脉冲波形的冲量耦合系数数值计算结果分别为40.9×10-5N.s/J,30.0×10-5N.s/J,与文献报道实验测量结果基本吻合。为激光推进CO2激光器的脉冲波形设计提供支持及研究思路,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2.
提出了一种高速单片数字相关器VLSI结构设计方法,结合扩频解扩芯片的实际需要,设计了包含16路数字相关器、集成规模达20万门的试验芯片,采用0.5μm三层金融CMOS工艺制造,测试表明,在3.3V工作电压和60MHz工作频率下,芯片的各项性能均达到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93.
激光点云是3D传感器的输出,且对它的语义分割任务是理解真实世界的基础。基于图卷积的点云分割网络在许多场景下都展现了优异的性能。然而,现有的图卷积方法存在部分问题:点云局部表示的能力未得到加强,忽略了全局几何信息,并且聚合操作只保留局部最大响应值信息,而次最大值信息丢失。为了处理这些问题,本文提出GRes-Net网络。利用局部几何加强(Local Geometry Augment,LGA)模块,使网络对Z轴具有旋转不变性,以便加强点云局部信息表示;采用全局几何特征(Global Geometry Feature,GGF)模块,计算局部与全局的球体体积比,将其与坐标特征X进行连接,使全局几何信息特征得以保留;通过多个对称聚合操作将局部信息多方面地保留;网络中每层都使用残差操作,将上一层信息传递到下一层,以及利用反向残差模块(Reversed Residual MLP,RevResMLP)挖掘更深层次的语义信息。本文在S3DIS数据集上进行语义场景分割实验,验证网络分割的性能。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在分割精度上达到61%,相比于基准网络DGCNN提高14%,有效地提高了模型性能。  相似文献   
94.
The goal of Optoelectronics Letters is to rapidly report original,new and important results in the fields of photonics and optoelec-tronics in English,to advance the international academic exchanges.Optoelectronics Letters pays a particularly attention to the cross topics between photonics and electronics.The scope of Optoelectronics Letters is as follows:Novel OEdevices and applications;New materials and functional components;Nano-structures and OE integration;Nano-quantum optoelectronics;Optoelectronic information technology;Sensing,measurement and inspection;Storage and display;Image and information processing;Biomedical photonics,etc.  相似文献   
95.
大功率泵浦DPL被动调Q的计算机模拟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大功率泵浦DPL的被动调Q技术一直是研究的重点。通过对被动调Q的理论分析,以及在大功率条件下,以初始透过率T0为自变量对输出脉冲序列特性进行数值分析,得出了相应的图表。可以看出随着初始透过率的增大,脉宽和重复率都增大,同时峰值功率减小。将被动调Q与声光调Q加以比较,得出被动调Q技术适用于大功率泵浦DPL的结论。  相似文献   
96.
热效应对三向侧面泵浦DPL中TEM00模输出功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三向侧面泵浦时晶体内泵浦光强分布为基础 ,数值计算了三向侧面泵浦DPL中热效应引起的热致衍射损耗随泵浦功率、腔模束腰半径和泵浦光束腰半径的变化规律。进一步讨论了热效应存在时的泵浦功率、腔模束腰半径和泵浦光束腰半径对TEM0 0 模输出功率的影响。从计算结果看出 ,热致衍射损耗使输出功率明显降低。泵浦功率、腔膜束腰半径和泵浦光束腰半径对输出功率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文中还用小孔光阑选TEM0 0 模 ,进行了输出功率随泵浦功率变化的实验 ,实验结果与数值计算结果非常接近。  相似文献   
97.
针对DC-DC转换系统恒流、恒压及不同限流值的需求,提出了一种外部可调限流型恒流/恒压DC-DC转换系统的设计方案。该方案由外部可调限流电路、电流误差放大电路、电压误差放大电路、锯齿波产生电路、斜坡电流采样电路和逻辑驱动电路构成。系统的输出电流和输出电压确定了一个临界负载电阻值,当输出负载小于此临界值时,系统工作在恒流模式;当输出负载大于此临界值时,系统工作在恒压模式。基于UMC 0.35 μm CDMOS工艺,通过输出恒流为1 A、恒压为3.3 V及外部可调电阻范围在20~120 kΩ的具体实验,验证了该系统的恒流/恒压及外部可调限流功能。  相似文献   
98.
在介绍倍频器工作原理、各种实现方法及其优缺点的基础上,阐明了采用MMIC(单片微波集成电路)工艺实现高性能、高可靠性、小型化毫米波倍频器芯片的技术特点及应用需求,比较了单管和平衡两种不同结构MMIC毫米波倍频器的优点与不足,全面综述了国内外对MMIC毫米波倍频器的研究情况,介绍了MMIC毫米波倍频器的最新研究进展,展望了MMIC毫米波倍频器的发展趋势,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99.
基于耦合非线性薛定谔方程,研究了超短脉冲在光子晶体光纤中传输时的俘获特性,得到了群速度失配的大小对脉冲俘获率的影响规律.研究表明,随着群速度失配量值的减小,俘获率将逐渐增大,群速度失配量值在10-6~10-7(fs/nm)数量级之间时,俘获率变化较快,但当群速度失配的大小减小到10-8(fs/nm)数量级后,俘获率变化缓慢,并趋近于最大俘获率值.  相似文献   
100.
针对对流层散射信道的频率选择性,提出了一种基于训练序列的单载波空时分组编码(Space Time Block Code,STBC)系统的信道估计算法。首先建立了单载波空时分组编码系统的系统模型,确定了发送分组结构和接收技术;接着提出了信道估计算法,并讨论该算法中Chu序列的最优性;最后通过仿真分析了信道估计算法的性能和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