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152篇
  免费   2098篇
  国内免费   928篇
电工技术   1199篇
综合类   1030篇
化学工业   3742篇
金属工艺   1462篇
机械仪表   1642篇
建筑科学   1269篇
矿业工程   608篇
能源动力   816篇
轻工业   1523篇
水利工程   313篇
石油天然气   970篇
武器工业   115篇
无线电   2970篇
一般工业技术   3587篇
冶金工业   1243篇
原子能技术   184篇
自动化技术   2505篇
  2024年   107篇
  2023年   461篇
  2022年   776篇
  2021年   1108篇
  2020年   826篇
  2019年   676篇
  2018年   820篇
  2017年   776篇
  2016年   802篇
  2015年   914篇
  2014年   1110篇
  2013年   1346篇
  2012年   1446篇
  2011年   1607篇
  2010年   1380篇
  2009年   1353篇
  2008年   1224篇
  2007年   1015篇
  2006年   974篇
  2005年   850篇
  2004年   651篇
  2003年   635篇
  2002年   590篇
  2001年   498篇
  2000年   465篇
  1999年   472篇
  1998年   455篇
  1997年   353篇
  1996年   326篇
  1995年   260篇
  1994年   209篇
  1993年   137篇
  1992年   111篇
  1991年   77篇
  1990年   74篇
  1989年   63篇
  1988年   43篇
  1987年   34篇
  1986年   33篇
  1985年   22篇
  1984年   17篇
  1983年   10篇
  1982年   8篇
  1981年   15篇
  1980年   10篇
  1979年   5篇
  1978年   6篇
  1977年   6篇
  1976年   10篇
  197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康玲  闫斌  王新忠  孙斌 《小水电》2007,(3):49-50
1水电站的微机自动化装置1·1水电站基本情况西藏西曲河二级水电站位于金沙江右岸较大的一级支流西曲河上,电站装机2×12 500kW,年发电量991万kW·h。电气接线采用两机一变扩大单元接线,从发电机出口电压6·3kV升至35kV并网运行。电站实现了全微机自动监控,为西曲河梯级电站优化调度,实现远程中心控制打下良好基础,给当地小水电站建设起到带头和示范作用。自2005年10月投入运行以来,效果良好。1·2水电站微机系统配置电站的监控部分采用SJK—3000微机监控系统,保护部分采用微机系列保护装置,励磁部分采用GEC2—A1型的PLC微机励磁装置,…  相似文献   
992.
储层原生水对页岩气吸附规律和流动能力的影响情况目前尚不清楚,为此选用四川盆地长宁—威远地区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样品,基于吸附平衡法制取不同含水饱和度的实验样品,开展了高压等温吸附实验,探讨不同含水饱和度下页岩等温吸附作用及机理,并运用自主研发的稳态流动实验装置测试了不同含水饱和度下页岩气的流动能力。研究结果表明:(1)页岩储层微米—纳米级孔隙中原生水的存在降低了页岩的吸附能力,含水饱和度为40%时,模拟计算的总含气量比常规认识下的计算结果下降了18%;(2)页岩视渗透率是压力的函数,低压下努森扩散作用使得页岩视渗透率随压力降低而明显上升,当平均压力为5 MPa、含水饱和度达到50%时,与不含水相比页岩视渗透率下降约70%;(3)当含水饱和度低于临界含水饱和度时,水主要以不可动水赋存在微孔和介孔中,对页岩气流动能力影响较小,而大于临界含水饱和度时,水的赋存位置发生改变,导致页岩气流动能力大幅度降低。结论认为,准确认识页岩储层原始含水饱和度及临界含水饱和度,有助于准确计算页岩气储量、合理预测气井产量。  相似文献   
993.
四川盆地简阳地区二叠系峨眉山玄武岩发育火山碎屑岩优质储层,永探1井为该区二叠系火山碎屑岩气藏的首口工业气井,但目前对于该区火山喷发旋回、古地理环境及喷发模式的认识还不清楚,制约了对岩相、储层分布的认识和勘探区带评价。为此,从研究该区火山岩岩石组合特征入手,分析火山喷发旋回,结合区域地层、岩相古地理研究成果综合对比确定火山喷发环境,建立火山喷发模式,综合钻井、重磁力、地震等资料预测区域火山机构的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①该区二叠系火山岩纵向发育5套岩性、4个喷发旋回(期次),早期两个旋回强烈爆发,以火山碎屑岩为主,晚期两个旋回能量减弱,发育浅成侵入岩;②该区火山岩为东吴运动抬升后陆相环境喷发,主喷发期与峨眉山玄武岩基本一致,为中—晚二叠世之交及其后的100万年(1 Myr);③简阳—中江地区北东向主断裂和北西向次级断裂的交汇处为深层岩浆上涌通道,控制该区发育中心式多火山口喷发形成的复式火山机构,有利于爆发相火山碎屑岩叠置、连片规模分布。结论认为,简阳地区火山岩与峨眉山玄武岩喷发环境、喷发时代一致,但喷发模式及岩性、岩相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为峨眉山大火成岩省的特殊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994.
四川盆地震旦系灯影组为一套主要受沉积和岩溶作用控制的缝洞型储层,以缝洞尺度小、地层岩性复杂、储层纵横向非均质性强等为特征,致使储层钻遇率较低、单井天然气产能差异较大。为了解决该区储层地震识别存在多解性的难题,在对位于乐山—龙女寺古隆起南翼的高石梯潜伏构造区灯四段进行地层精细划分的基础上,结合气井测井、测试资料确定储层组合类型,利用高分辨率地震资料开展了不同储层组合类型典型井的地震响应特征及高产井地震模式研究。结果表明,该区灯四段可划分为3种储层组合类型,对应于3类地震模式:(1)Ⅰ类地震模式,具有"宽波谷+双亮点"或"宽波谷+复波"地震响应特征,缝洞发育,为开发阶段首选的高产井地震模式,可实施大斜度井或水平井工艺;(2)Ⅱ类地震模式,具有"宽波谷"地震响应特征,缝洞较发育,为中产井模式,可实施大斜度井工艺;(3)Ⅲ类地震模式,具有"宽波谷+亮点"地震响应特征,缝洞欠发育,为较低产能井模式,可实施水平井工艺。该地震模式新认识的现场应用效果表明,储层钻遇率超过60%,已完成的8口井平均测试天然气产量高达75.34×104 m3/d。结论认为,基于地震相、缝洞预测及靶体设计一体化的高产井地震模式,支撑了该区天然气勘探开发井位部署和钻井轨迹调整,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995.
气藏平均地层压力跟踪计算新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平均地层压力是产能评价和动态分析的基础,准确、快速获取平均地层压力对高效开发气藏意义重大.基于地层压力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分析了平均地层压力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平均地层压力等效点仅随时间发生改变,平均地层压力的下降速率等于或者近似等于井底流压的下降速率.从封闭弹性驱动气藏的物质平衡方程出发,考虑偏差系数和井底流压随...  相似文献   
996.
李晓文  陈晓波  孙寅官  康秀英 《中国激光》1996,23(11):1027-1030
测量了Er0.1La0.9O14非晶在649.0nm脉冲染料激光泵浦下的上转换荧光谱线(552.2,545.7,542.9)nm,525.0nm.468.8nm,452.2nm.(411.2,407.0)nm,384.1nm.380.7nm,其中(552.2,545.7,542.9)nm,(411.2.407.0)nm.384.1nm话线是共振步进双光子吸收导致的,而468.8nm.452.2nm,380.7nm是三光子荧光。  相似文献   
997.
利用受激发射抽运将Na2分子激发到Na2X1Σ+g(33,11)高位振动态,研究了高激发Na2与CO2的态-态能量转移过程。窄线宽激光扫描Na2的X1Σ+g(33,11)→A1Σ+u(21,10)跃迁,测量它的透射光强,从吸收系数得到Na2X1Σ+g(33,11)原生态布居数密度。利用高分辨率瞬时吸收测量技术,得到CO2基振动态(0000)上转动态的布居数密度。通过速率方程分析,在一次碰撞的条件下,得到了与高振动激发Na2碰撞产生CO2(0000)高转动态的速率系数。对于J=46~64,速率系数在4.5×10-12~6.5×10-13cm3s-1之间,相对于J态的Na2(ν″=33)的猝灭速率系数在2.3×10-11~9.1×10-11cm3s-1之间。实验数据表明,在Na2高位振动态与CO2的碰撞能量转移中,Na2激发态倒空对CO2转动能量的增加更有效。观察到了Na2高位振动态的多量子弛豫,得到了弛豫速率系数。  相似文献   
998.
Membranes with outstanding performance that are applicable in harsh environments are needed to broaden the current range of organic dehydration applications using pervaporation. Here, well‐intergrown UiO‐66 metal‐organic framework membranes fabricated on prestructured yttria‐stabilized zirconia hollow fibers are reported via controlled solvothermal synthesis. On the basis of the adsorption–diffusion mechanism, the membranes provide a very high flux of up to ca. 6.0 kg m?2 h?1 and excellent separation factor (>45 000) for separating water from i ‐butanol (next‐generation biofuel), furfural (promising biochemical), and tetrahydrofuran (typical organic). This performance, in terms of separation factor, is one to two orders of magnitude higher than that of commercially available polymeric and silica membranes with equivalent flux. It is comparable to the performance of commercial zeolite NaA membranes. Additionally, the membrane remains robust during a pervaporation stability test (≈300 h), including exposure to harsh environments (e.g., boiling benzene, boiling water, and sulfuric acid) where some commercial membranes (e.g., zeolite NaA membranes) cannot survive.  相似文献   
999.
半导体激光对果蝇的控制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珂  屠康  李宏文 《中国激光》2006,33(8):148-1152
为研究半导体激光对水果的主要虫害———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的控制效果,采用响应曲面法设计,实验研究了激光功率和照射时间对果蝇的生物学效应。结果表明,用波长为650 nm的半导体激光照射果蝇幼虫,在功率60 mW,照射1282 s条件下,果蝇幼虫的致死率可达到99%以上,且体重降低、羽化延续时间缩短,激光对果蝇幼虫具有较强生物学致死效应。但当功率低于40 mW时,激光对果蝇产生激励作用,促使果蝇的生长发育。继续用原剂量照射第三代果蝇的幼虫,对比发现在连续多代照射后,果蝇后代并没有产生对激光的抗逆性。为半导体激光在水果病虫害控制中的应用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000.
The design and fabrication of solar‐to‐chemical energy conversion devices are enabled through interweaving multiple components with various morphologies and unique functions using a versatile layer‐by‐layer assembly method. Cationic and anionic polyelectrolytes are used as an electrostatic adhesive to assemble the following functional materials: plasmonic Ag nanoparticles for improved light harvesting, upconversion nanoparticles for utilization of near‐infrared light, and polyoxometalate water oxidation catalysts for enhanced catalytic activity. Polyelectrolytes also have an additional function of passivating the surface recombination centers of the underlying photoelectrode. These functional components are precisely assembled on a model photoanode (e.g., Fe2O3 and BiVO4) in a desired order and various combinations without degradation of their intrinsic properties. As a result, the performance of water oxidation photoanodes is synergistically enhanced. This study can enable the design and fabrication of novel solar‐to‐chemical energy conversion devic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