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80篇 |
免费 | 18篇 |
国内免费 | 5篇 |
专业分类
综合类 | 71篇 |
化学工业 | 5篇 |
金属工艺 | 70篇 |
机械仪表 | 9篇 |
矿业工程 | 1篇 |
武器工业 | 2篇 |
无线电 | 8篇 |
一般工业技术 | 12篇 |
冶金工业 | 25篇 |
出版年
2023年 | 4篇 |
2022年 | 4篇 |
2021年 | 2篇 |
2020年 | 4篇 |
2019年 | 3篇 |
2018年 | 1篇 |
2017年 | 1篇 |
2016年 | 1篇 |
2014年 | 2篇 |
2013年 | 4篇 |
2012年 | 3篇 |
2011年 | 4篇 |
2010年 | 7篇 |
2009年 | 10篇 |
2008年 | 4篇 |
2007年 | 3篇 |
2006年 | 14篇 |
2005年 | 7篇 |
2004年 | 15篇 |
2003年 | 11篇 |
2002年 | 20篇 |
2001年 | 3篇 |
2000年 | 2篇 |
1999年 | 5篇 |
1998年 | 2篇 |
1997年 | 11篇 |
1996年 | 2篇 |
1995年 | 21篇 |
1994年 | 16篇 |
1993年 | 10篇 |
1992年 | 3篇 |
1990年 | 2篇 |
1986年 | 1篇 |
198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32.
利用光学显微镜及扫描电子显微镜研究重载车梁试验钢在不同临界区淬火(Inter-critical Quenching,IQ)温度处理后的铁素体F、马氏体M双相组织演化规律,利用拉伸试验探讨试验钢在不同IQ温度处理并520℃回火后的力学性能。结果表明:IQ温度对试验钢淬火组织中M含量及形貌有一定影响,M含量随IQ温度升高而升高;IQ温度处于奥氏体转变开始温度至800℃时,M以颗粒状或岛状分布于F基体,处于800℃及以上时,M成为基体相且部分呈明显的板条状形貌;试验钢临界区淬火组织中M含量及性质对其回火后的力学性能有重要影响,IQ状态试验钢回火后屈服及抗拉强度与淬火组织M含量正相关,比例延伸与IQ温度呈负相关,屈强比与IQ温度呈"V"形关系,并在IQ温度为800℃时获得最佳屈强比0.835。 相似文献
33.
34.
等离子熔覆Mo/Ni基合金涂层的组织结构及耐磨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SEM)、X射线衍射(XRD)、透射电镜(TEM)以及滑动磨损实验,研究不同Mo加入量对等离子熔覆镍基合金涂层组织结构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熔覆层主要是由面心立方结构的(γNi,Fe)固溶体、六方结构的M7(C,B)3和四方结构的Cr2B等物相构成,在镍基固溶体中存在明显的成分偏析。Mo的加入没有改变熔覆层的相结构,但硼碳化物的相对含量却有所提高,成分偏析逐渐减弱,直至消失,并且促进了等轴晶的形成。Mo的加入可以提高熔覆层的耐磨性能,当其加入量在6%以内时,随着Mo加入量的提高,熔覆层的耐磨性逐渐提高。但是,当加入量达到8%时,耐磨性能开始降低。 相似文献
35.
采用5 kW CO2激光器在低碳钢表面熔覆Ni基合金层及TiB2/Ni基合金金属陶瓷涂层,研究了两种涂层的组织、显微硬度以及滑动磨损特性.结果表明,Ni基合金层主要组成相为γ-(Ni,Fe),Cr23C6等,TiB2/Ni基合金复合涂层组成相主要有γ-(Ni,Fe),Ni3B,TiB2和TiC等;Ni基合金层由发达γ-(Ni,Fe)枝晶和其间共晶组织所组成,TiB2/Ni基合金复合涂层典型组织为等轴固溶体以及其间细小共晶组织;TiB2对熔覆层的组织有显著的影响,使熔覆层组织细化,并由树枝晶转变为等轴晶;加入TiB2可显著提高Ni基合金涂层的显微硬度及耐磨性能. 相似文献
36.
钢基表面单道激光熔覆Fe3Al金属间化合物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以纯Fe3Al粉末为原料,采用同步送粉式激光熔覆工艺在低碳钢基体表面合成Fe3Al金属间化合物.利用金相显微镜、扫描电镜与X衍射实验方法对熔覆合金层、合金层与钢基体的结合界面等进行了显微组织与相结构的分析.结果表明,激光熔覆功率对合金层品质有较大影响,本实验在2 kW激光熔覆功率条件下获得了致密、无肉眼可见气孔、夹杂、裂纹等缺陷的熔覆层,熔覆表面有一定起伏的合金层,合金层与基体间完全冶金结合;熔覆合金层主要由单相Fe3Al构成,熔覆层组织为细小等轴状晶粒,等轴晶内部由大量更为细小的条状Fe3Al晶粒构成. 相似文献
37.
利用激光熔覆技术在低碳钢基体表面制备了钴基合金涂层.利用金相显微镜(OP)、扫描电镜(SEM)及x射线衍射仪(XRD)等研究了不同Mo元素含量的钴基合金涂层的组织结构;通过采用显微硬度试验、滑动磨损试验等方法进行性能测试.结果表明,含5.4%Mo的合金熔覆层主要组成相为γ-Co,Cr_(23)C_6,而含28%Mo的合金涂层主要相组成为γ-Co,Cr_(23)C_6,Co_3Mo_2Si_2和NiCor等相;含5.4%Mo涂层的组织主要为柱状生长树枝晶;含28%Mo单道涂层的结合区为紊乱的粗大树枝晶,中部为向上生长的细小的树枝晶,表层为细小的等轴晶,多道搭接涂层组织为细小的等轴晶;含28%Mo涂层的显微硬度可达800 HV以上,比含5.4%Mo涂层的硬度提高了一倍;耐磨性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Abstract: Co-based alloy coatings with different Mo content (5.4% and 28 % ) on the surface of low carbon steel were prepared by laser cladding. The microstructure and phases composition of the coatings were investigated by means of optical microscope (OP),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SEM) and X-ray diffraction instrument (XRD). Microhardness and sliding wear resistance of the coatings were also tested.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main phases in Co-based alloy coatings with 5.4%Mo were γ-Co and Cr_(23) C_6. Another two phases of Co_3 Mo_2 Si and NiCoCr were identified in Co-based alloy coatings with 28% Mo. Directional dendrite was observed in Co-based alloy coatings with 5.4% Mo. Unidirectional dendrite at the interface, followed by fine dendrite at the central zone and equiaxed grain near top surface were found in Co-based alloy single coatings with 28% Mo, and almost all fine equiaxed grains appear in the multi-track coatings. The microhardness of Co-bascd alloy coatings with 28% Mo reaches up to 800 HV, which was 2 times of that of Co-based alloy coatings with 5.4% Mo. The sliding wear resistance was also improved. 相似文献
38.
39.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