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089篇 |
免费 | 70篇 |
国内免费 | 61篇 |
专业分类
电工技术 | 118篇 |
综合类 | 77篇 |
化学工业 | 72篇 |
金属工艺 | 42篇 |
机械仪表 | 78篇 |
建筑科学 | 155篇 |
矿业工程 | 64篇 |
能源动力 | 24篇 |
轻工业 | 95篇 |
水利工程 | 42篇 |
石油天然气 | 128篇 |
武器工业 | 7篇 |
无线电 | 87篇 |
一般工业技术 | 70篇 |
冶金工业 | 45篇 |
原子能技术 | 4篇 |
自动化技术 | 11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9篇 |
2023年 | 37篇 |
2022年 | 40篇 |
2021年 | 35篇 |
2020年 | 30篇 |
2019年 | 34篇 |
2018年 | 22篇 |
2017年 | 16篇 |
2016年 | 15篇 |
2015年 | 15篇 |
2014年 | 98篇 |
2013年 | 39篇 |
2012年 | 39篇 |
2011年 | 37篇 |
2010年 | 28篇 |
2009年 | 35篇 |
2008年 | 38篇 |
2007年 | 42篇 |
2006年 | 30篇 |
2005年 | 32篇 |
2004年 | 33篇 |
2003年 | 30篇 |
2002年 | 20篇 |
2001年 | 47篇 |
2000年 | 37篇 |
1999年 | 58篇 |
1998年 | 43篇 |
1997年 | 28篇 |
1996年 | 25篇 |
1995年 | 19篇 |
1994年 | 19篇 |
1993年 | 37篇 |
1992年 | 16篇 |
1991年 | 19篇 |
1990年 | 25篇 |
1989年 | 15篇 |
1988年 | 4篇 |
1987年 | 4篇 |
1986年 | 2篇 |
1985年 | 16篇 |
1984年 | 5篇 |
1983年 | 11篇 |
1982年 | 4篇 |
1981年 | 9篇 |
1980年 | 3篇 |
1979年 | 5篇 |
1974年 | 2篇 |
1972年 | 2篇 |
1965年 | 2篇 |
1964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2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1.
42.
1概述就暖通行业来讲,热水采暖取代蒸汽采暖已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但由于历史和经济的原因,一些老企业至今仍沿用蒸汽采暖系统。这类企业一旦新上基建项目,采暖热媒的矛盾就产生了。实现热水采暖通常需要设置一个热交换站。下面就我院完成的某啤酒厂糖化楼的采暖... 相似文献
43.
<正> 故障位置检测海底电缆的故障位置是由设置在地面电缆房的故障位置测定器探测。故障形式多种多样,有中继器故障、电缆切断故障、外导体环形破裂故障和由绝缘体龟裂而引起绝缘劣化等故障,而且其程度也大不相同。为此,必须准备几种方法不同的测定仪器,根据测试 相似文献
44.
山东省惠民县境内的阳5潜山气藏是构造裂缝、溶蚀孔洞较为发育和具有底水的CO2气藏。利用三次测试资料,分析了该气藏的试井特征,其是:1通过流动压力、流动温度梯度曲线与室内观察结果发现,流动纯CO2气柱与静止CO2气柱的相态特征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在高于CO2临界温度的情况下,井筒内就可能出现气、液两相形成的高密度流体(液态水、气态CO2及其水合物),在265.80m左右达到临界条件,可能开始有液态CO2生成,受其影响,井筒损失比较严重;2气井产能较低,气藏稳产条件较差;3两层合采显著降低了气井产能。最后从多方面论证了气井合理初期产能并提出了提高产能的主要措施:对地层采用酸化解堵措施以减小污染,采用小油管增加井筒内流速以提高气流的携液能力。 相似文献
45.
46.
以永21断块为例,利用数值模拟方法分析了采气速度、垂直/水平渗透率比(kv/kh)、底水能量、井距、射开程度等参数对砂岩底水气藏开采效果的影响,同时对隔层大小及位置对底水上升速度的影响进行了精细模拟研究。研究表明:在选择合理射开程度、井距、采气速度的基础上,利用隔层对延缓出水的作用,应该立足于均衡开采,使底水以平托方式推进,才能获得最佳的开发效果。研究结果为改善气藏开采动态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7.
48.
49.
产生高压蒸汽的大容量废热锅炉已经被开发,并用于大型节能装置。其主要特性如下: ·应用场合:2300tf/d氨厂(也能用于甲醇工厂,制氢工厂等) ·生产蒸汽:150kgf/cm~2(表压)500tf/h ·工艺气状态:1000℃,35kgf/cm~2(表压)·360tf/h ·型式:卧式火管型(自然循环) 对诸如传热,结构完整性,水循环以及制造等各方面的详细而又精确的考查证明,新开发的废热锅炉有许多优点: (1) 将壳体分成两段,从而达到传热与强度的最佳设计。 (2) 由于采用了新的结构设计理论,减薄了管板厚度,使管板温度维持于较低水平。 (3) 对管板采取了有效而可靠的隔热设施。 (4) 管扳与管箱和壳体的联接方法达到最佳化。 (5) 紧凑的自然水循环系统减少了操作费用,并免去了大量的维护工作。 相似文献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