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4篇
  免费   35篇
  国内免费   4篇
电工技术   14篇
化学工业   33篇
机械仪表   6篇
建筑科学   2篇
矿业工程   3篇
能源动力   41篇
石油天然气   5篇
一般工业技术   27篇
冶金工业   6篇
原子能技术   2篇
自动化技术   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甲烷水合物一维分解模拟系统上,进行了模拟注乙二醇溶液分解甲烷水合物的实验研究。使用甲烷气体与纯水在一定温度、压力条件下,在沉积物中合成水合物。通过以不同速率注入不同浓度的乙二醇溶液,研究了化学法分解水合物过程中甲烷气体和水生产规律。实验结果表明,水合物分解产出甲烷气体的过程主要分为4个阶段:初始注入段、化学剂稀释段、水合物分解段和残余气体产出段。整个分解过程中,水的生产速率几乎保持恒定。通过对实验结果的能量分析表明,本实验条件下分解综合效率在0.20~0.88之间,并且受注入速率和化学剂浓度影响。在恒定注入速率条件下,分解效率在化学剂质量分数为60%时达到最大值。  相似文献   
2.
在天然气水合物一维分解模拟系统上进行模拟多孔介质中水合物降压分解的实验。在考虑天然气水合物分解动力学机理以及流体渗流模型的基础上;建立天然气水合物降压分解的数学模型。利用模型对降压实验进行拟合;获得了多孔介质内水合物分解本征速度常数数量级为10 mol·m-2·Pa-1·s-1;比文献中测定的纯水中水合物分解本征速度常数低3个数量级。对模型进行了参数分析;发现对于实验室规模的一维系统;分解动力学过程控制整个分解过程;而对于现场规模的水合物藏;整个开采过程受水合物藏流动特性的控制;而受水合物分解过程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3.
降温模式对甲烷水合物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定容条件下,以两种不同的降温模式(缓慢降温和快速降温)进行甲烷水合物在沉积物中的形成实验. 结果表明,甲烷水合物在沉积物中的形成过程包括气液溶解、核化、生长、稳定4个阶段. 在相同的初始条件下,降温模式对水合物生成的热力平衡影响较小,但对水合物生成动力学有显著改变. 快速降温下水合物生长速度明显快于缓慢降温,随着水合物初始条件不同,缓慢降温比快速降温水合物形成时间约增加21.4%~28.8%.  相似文献   
4.
胡亚飞  吕杰  韩涛  宋文吉  冯自平 《化工进展》2022,41(7):3553-3563
燃气热泵(GHP)是一种先进的低碳节能清洁供暖技术。针对当前GHP技术研究中普遍使用的R134a冷媒制热环境温度下限偏高及活塞式压缩机能效偏低等局限,本文创新性地搭建了基于使用R410A冷媒涡旋式压缩机的高能效GHP实验平台,在实验台上进行了不同出水温度(tw,out)、发动机转速(Neng)、进水流量(Gw)及是否余热回收下的高温制热特性研究,得到了制热量(Qh)、耗气功率(Pgas)、压机功率(Pcomp)、一次能源利用率(PER)及性能系数(COP)的变化规律,并对关键性能参数进行了误差分析。结果表明,tw,out由41℃增至50℃时,Qh、PER和COP分别减小了3.12%、13.17%和18.92%,PER下降的幅度明显小于COP;Neng从1200r/min增至1800r/min时,在50℃出水下Qh、Pgas与Pcomp  相似文献   
5.
为提升电动汽车CO2热泵空调系统的制冷性能,文章构建了中间补气+回热器的跨临界CO2系统,通过仿真研究了气体冷却器出口温度(Tgo)、气体冷却器压力(Pg)、中间补气压力(Pm)、相对补气量(β)、回热器过热度(ΔT)对系统制冷系数(EER)、制冷量(Qe)和压缩机排气温度(Tco)的影响及中间补气对回热器优化能力的提升。研究表明:存在最佳气体冷却器压力和最佳中间补气压力使得EER达到最大值,并得到两者与气体冷却器出口温度的关系式;气体冷却器出口温度上升会使系统性能下降,中间补气量和回热器过热度的增加能提升系统性能,EER提升了15.64%和6.07%,制冷量提升了27.88%和4.78%;回热器过热度的增加会导致压缩机排气温度上升,中间补气可降低压缩机排气温度,当限定压缩机排气温度时,中间补气可使回热器对EER和制冷量的优化能力分别提升了203%和173.87%;相对于基础跨临界CO2系统,文章构建的优化系统在所研究工况内可使系统EER和制冷量分别提升18.38%和35.03%。  相似文献   
6.
热交换器是工业中传热传质的重要设备,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但热交换器表面易结垢的问题严重影响了其运行效率.表面防垢涂层技术是解决热交换器表面结垢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本文简要介绍表面涂层材料表面特性(表面能、接触角、粗糙度、耐腐蚀性)对基体表面结垢行为的影响,为揭示不同材料表面结垢行为差异提供依据;同时,对防垢涂层材料的类...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燃气热泵(GHP)系统在过渡季节制备生活热水的性能特性,分析了发动机余热回收对GHP系统性能的影响。在不同环境温度(15~24℃)和进水温度(37.7~47.8℃)下,考察回收与不回收发动机余热模式对生活热水制热量■、耗气功率(Pgas)及一次能源利用率(rPER)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随着环境温度的升高,Pgas减小,而■和rPE R呈现递增的趋势;随着进水温度的升高,Pgas增大,而■和rPER呈现递减的趋势。其中环境温度20~24℃与进水温度37.7~47.8℃为Qh的不敏感区间,在环境温度为24℃和进水温度为37.7℃条件下,rPER高达2.004。GHP系统的余热回收量分别占总制热量和发动机总余热的25.00%~30.16%和62.17%~71.56%,系统的余热利用率高。  相似文献   
8.
水合物浆和冰浆高密度潜热输送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概括了高密度潜热输送介质——水合物浆和冰浆的研究进展。对比了水合物浆和冰浆的生成方法、生成条件、输送特性等,指出了水合物浆作潜热输送有更大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9.
相变流体由于在相变前后都能保持流动状态,可以像普通流体一样通过泵和管道系统输送.由于存在固-液相变,相变流体储能密度及输送密度远高于相同温差下的水,因此可以使循环流量大幅降低,从而降低循环能耗,实现节能.综述了相变乳状液、相变微胶囊、水合物浆在蓄能及潜热输送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对其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0.
随着“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的提出,交通运输业电气化的目标进一步加快。其中电动汽车现在面临着由于低温采暖而造成的续航里程衰减严重和制冷剂选择等难题。本文通过总结相关文献,综述了提高电动汽车续航里程的CO_(2)热泵空调技术和电动汽车整车热管理系统。在制冷剂选择上,分析了R134a、R1234yf、R290、CO_(2)4种新型制冷剂的优缺点;在CO_(2)循环系统中,介绍了基本跨临界CO_(2)循环系统的特点,重点阐述了对基本跨临界CO_(2)循环系统的优化,其中包含带回热器的跨临界CO_(2)循环系统及使用补气增焓技术的跨临界CO_(2)循环系统;对于热泵空调在电动汽车上的应用,分析了直接热泵的三换热器系统和二次回路系统的工作模式和各自的特点;对于CO_(2)热泵空调在整车热管理上,介绍了电动汽车乘员舱、动力电池和驱动电机热管理的需求,展示了直冷直热系统和二次回路系统的优缺点;最后总结指出CO_(2)热泵空调系统将有效解决电动汽车冬季续航里程衰减严重的问题且能在整车热管理上发挥巨大作用,同时仍亟需在高温工况制冷、耐压、密封、控制和集成等问题上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