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47篇 |
免费 | 24篇 |
专业分类
综合类 | 3篇 |
化学工业 | 3篇 |
金属工艺 | 81篇 |
机械仪表 | 43篇 |
建筑科学 | 2篇 |
矿业工程 | 3篇 |
石油天然气 | 2篇 |
一般工业技术 | 27篇 |
自动化技术 | 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篇 |
2015年 | 2篇 |
2013年 | 1篇 |
2012年 | 9篇 |
2011年 | 12篇 |
2010年 | 13篇 |
2009年 | 14篇 |
2008年 | 8篇 |
2007年 | 7篇 |
2006年 | 12篇 |
2005年 | 16篇 |
2004年 | 7篇 |
2003年 | 16篇 |
2002年 | 16篇 |
2001年 | 13篇 |
2000年 | 7篇 |
1999年 | 1篇 |
1997年 | 4篇 |
1996年 | 2篇 |
1994年 | 3篇 |
1992年 | 2篇 |
1991年 | 4篇 |
1987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 毫秒
71.
贯通内齿轮冷挤压成形工艺仿真与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贯通内齿轮的结构特点,提出了适合内齿轮冷挤压成形的工艺方案。运用数值模拟技术着重分析冲头入口角对内齿轮成形质量的影响,得到满足内齿轮成形质量的合理冲头入口角度,并通过物理试验对数值模拟结果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提出的适用于贯通内齿轮冷挤压成形工艺方案合理可行。 相似文献
72.
陶瓷——钢组合挤压凹模的优化设计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首先分析了陶瓷-钢组合凹模必须采用三层以上组合结构的原因,然后以陶瓷凹模的壁不出现拉应力,钢质预紧圈正好达到屈服点作为目标函数进行优化设计;提出了陶瓷-钢组合凹模的优化设计公式和结构形式,并与钢-钢组合凹模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73.
本文介绍了挤压成形中的摩擦学特点及常用润滑剂,从环保角度和工艺要求阐述了挤压润滑剂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74.
75.
陶瓷—钢组合挤压凹模的优化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先分析了陶瓷—钢组合凹模必须采用三层以上组合结构的原因,然后以陶瓷凹模内壁不出现拉应力、钢质预紧圈正好达到屈服点作为目标函数进行优化设计;提出了陶瓷—钢组合凹模的优化设计公式和结构形式,并与钢—钢组合凹模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76.
合肥工业大学锻压教研室承担的机电部基金项目“冷锻工艺设计专家系统”,自1989年以来,经过近一年的努力,现已开发出反挤压杯形件工步分析专家系统FJES。该系统是用Turbopascal语言在IBM—PC机上实现的,是一个基于规则的产生式系统。该系统包括了知识库、推理机、人机接口和解释性子系统。推理机采 相似文献
77.
78.
在汽车零件的成形过程中,拉延筋的方式和布置方案对零件的拉深成形质量有重要影响。本文以有限元模拟软件AutoForm为平台,以某型号汽车结构件为例,分别研究了拉深成形过程中等效拉延筋、真实拉延筋两种布置方式对零件成形质量的影响,通过对比分析模拟结果,最终确定了两种方式下满足零件成形质量的拉延筋布置方案。 相似文献
79.
为解决C型折弯机加载过程中因结构变形导致的折弯件全长方向角度不一致的问题,应用Timoshenko梁理论建立了折弯加载解析模型,考虑形状、尺寸以及惯量等因素对折弯精度的影响,推导了折弯机滑块和工作台的变形机理,获得了变形一般规律:滑块和工作台的叠加变形曲线可用一元四次方程表述;固定点处的挠度与载荷成正比。在分析常用的挠度补偿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楔块式挠度补偿方法。针对某款折弯机,结合理论计算结果和楔块补偿法设计了一种挠度补偿装置。试验对比发现采用此装置后的折弯件角度偏差控制在±25′范围内,小于未采取补偿的±1°,高出国标规定的Ⅰ级精度。该设计方法可用于不同型号的C型折弯机。 相似文献
80.
奥氏体不锈钢应变强化工艺及性能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针对奥氏体不锈钢延性好但屈服强度低的问题,提出采用应变强化工艺来提高材料屈服强度。分析应变强化工艺中两个关键工艺参数——应变速度和应变量对材料力学行为的影响,指出应变速度不宜过慢,否则会出现锯齿形屈服行为,对材料性能造成不利影响。经应变强化后的奥氏体不锈钢在显著提高强度的同时,仍能保持较好的韧性。通过金相组织分析、马氏体体积分数测定等结果表明,将应变量控制在10%以下,强化后奥氏体组织仅发生少量的α′马氏体相变,对材料的力学性能影响不大,且材料的微观组织也没有明显变化。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应变强化技术在大幅提高奥氏体不锈钢屈服强度的同时,对材料的其他力学性能均不造成大的影响,从而为压力容器的安全运行提供有力保证,可实现压力容器的轻型化设计,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应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