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168篇 |
免费 | 165篇 |
国内免费 | 198篇 |
专业分类
电工技术 | 566篇 |
技术理论 | 1篇 |
综合类 | 346篇 |
化学工业 | 619篇 |
金属工艺 | 315篇 |
机械仪表 | 379篇 |
建筑科学 | 635篇 |
矿业工程 | 393篇 |
能源动力 | 183篇 |
轻工业 | 570篇 |
水利工程 | 290篇 |
石油天然气 | 192篇 |
武器工业 | 245篇 |
无线电 | 594篇 |
一般工业技术 | 360篇 |
冶金工业 | 217篇 |
原子能技术 | 48篇 |
自动化技术 | 57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9篇 |
2023年 | 44篇 |
2022年 | 74篇 |
2021年 | 89篇 |
2020年 | 94篇 |
2019年 | 78篇 |
2018年 | 85篇 |
2017年 | 32篇 |
2016年 | 49篇 |
2015年 | 60篇 |
2014年 | 164篇 |
2013年 | 147篇 |
2012年 | 184篇 |
2011年 | 198篇 |
2010年 | 153篇 |
2009年 | 177篇 |
2008年 | 176篇 |
2007年 | 237篇 |
2006年 | 225篇 |
2005年 | 179篇 |
2004年 | 260篇 |
2003年 | 263篇 |
2002年 | 209篇 |
2001年 | 287篇 |
2000年 | 263篇 |
1999年 | 161篇 |
1998年 | 124篇 |
1997年 | 120篇 |
1996年 | 161篇 |
1995年 | 184篇 |
1994年 | 176篇 |
1993年 | 172篇 |
1992年 | 171篇 |
1991年 | 167篇 |
1990年 | 160篇 |
1989年 | 152篇 |
1988年 | 101篇 |
1987年 | 94篇 |
1986年 | 87篇 |
1985年 | 106篇 |
1984年 | 92篇 |
1983年 | 79篇 |
1982年 | 100篇 |
1981年 | 69篇 |
1980年 | 43篇 |
1979年 | 46篇 |
1978年 | 24篇 |
1977年 | 20篇 |
1976年 | 20篇 |
1964年 | 16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5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正>一、成果研究背景“大温差”供热技术最早于2007年由我国科研团队在世界上首次提出,该供热技术即在热力站或隔压站内通过设置吸收式热泵换热系统降低一次侧回水温度,拉大一次侧供、回水温差,在管道流量不变的前提下,提高热网的输热能力。另外,由于一次侧回水温度的降低,能深度回收利用热源厂低品位余热,提高了热源厂的供热能力。常规吸收式热泵换热系统流程见图1。 相似文献
992.
在原有的简单锥-柱壳体的基础上,以肋骨、舱壁加强的锥-柱组合壳体来模拟潜艇典型尾部结构,采用有限元(FEM)和快速多极边界元(FM-BEM)方法,研究了壳体的舱壁布置形式、激振力方向、流体介质、锥壳段刚度、壳体阻尼对其声学性能的影响。在验证了原模型的干模态基础上,分别计算了各因素对新模型辐射声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分布轴向力作用下,采用球舱壁加强的组合壳体水下辐射声功率及效率最小;(2)由于径向力更易激起壳体的周向模态,其激起的水声要强于轴向力,但轴向力的作用也不可忽视;(3)施加径向力时,壳体在水中的轴向位移小于在空气中,而法向位移大于在空气中;(4)锥壳段刚度对降噪无明显作用,而适当增加壳体阻尼可降低声辐射。本文的研究结论可为潜艇尾部声学优化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93.
994.
995.
996.
钱塘江口地区冰后期沉积特征与生物气聚集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钱塘江口冰后期底界面是末次冰期低海面时形成的区域不整合面。冰后期沉积可划分为初、早、中、晚4期,对应接受4期沉积。初期为河床砂砾沉积,早期为河漫滩粘土和砂质粘土沉积,中期为淤泥质粘土沉积,晚期为粉砂、湖沼粘土和粉粘土沉积。沉积相主要有河床相、河漫滩相、浅海相、河口湾相、湖沼相、滨海相和陆相坡积洪积风化红土等7种类型,它们的分布与古河谷的形成演化和海平面的变化密切相关。河漫滩相和浅海相砂质透镜体为超浅层生物气最有利和较有利的储集带。 相似文献
997.
大庆油田杏北开发区自1972年出现套损以来至2004年底已发现套损井2473口,套损形势十分严峻。套管损坏不仅造成油田的注采失衡,而且对套损井采取增产增注措施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限制,降低了套损井区剩余油的挖掘潜力。近几年通过不断加强套损井治理工作,套损井区的注采关系逐步得到改善。在套损井大修方面,研究应用了通径70mm以上套损井整形扩径技术,开展了段铣扩径技术和膨胀管加固技术攻关,不仅提高了套损井大修的修复率,而且提高了修井质量;在套损井利用方面,研究并应用了套损井分层注水工艺技术和细分堵水技术,开展了套损井分层压裂改造技术攻关.为通径100mm以上套损井细分注水、增产增注等措施提供了技术保证,充分发挥了套损井在油田高含水后期的生产潜力。 相似文献
998.
为了认识陆相页岩气储层裂缝中支撑剂的铺置规律,采用可视裂缝模拟系统开展支撑剂沉降铺置实验,模拟了不同压裂液黏度、排量、砂比、支撑剂粒径和支撑剂密度条件下支撑剂运移沉降的过程,同时采用PIV粒子测速技术绘制了砂堤入口处与前缘处的速度场,进一步分析了支撑剂铺置过程中颗粒的运动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支撑剂在人工裂缝中的铺置分为四个阶段:早期阶段、中前期阶段、中后期阶段和平衡状态阶段。裂缝入口处:悬浮颗粒的速度方向近似水平向前,砂堤表面颗粒速度沿着坡面向上,支撑剂的推进主要依靠液体黏滞力的携带作用;排量增大,流场出现明显的扰动现象,排量越大,扰动程度越大。砂堤前缘处:坡顶处流场存在明显的涡流现象;液体黏度增加,涡流强度减弱,黏滞力增加,颗粒在液体冲击和携带作用下,铺置更远的距离;排量增加,整个前缘区域出现更大的旋涡,涡流作用更加强烈,此时液体的冲击作用使得支撑剂铺置效果更好;砂比增加,旋涡数量增加,强度增强,波及范围增大,支撑剂运移到裂缝更远端。滑溜水中支撑剂粒径越小、密度越大,砂堤越均匀,但要达到铺置效果,需要携砂液的作用。 相似文献
999.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