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078篇 |
免费 | 70篇 |
国内免费 | 61篇 |
专业分类
电工技术 | 134篇 |
综合类 | 80篇 |
化学工业 | 125篇 |
金属工艺 | 26篇 |
机械仪表 | 68篇 |
建筑科学 | 103篇 |
矿业工程 | 22篇 |
能源动力 | 17篇 |
轻工业 | 106篇 |
水利工程 | 40篇 |
石油天然气 | 41篇 |
武器工业 | 6篇 |
无线电 | 125篇 |
一般工业技术 | 70篇 |
冶金工业 | 29篇 |
原子能技术 | 4篇 |
自动化技术 | 21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3篇 |
2023年 | 43篇 |
2022年 | 39篇 |
2021年 | 55篇 |
2020年 | 44篇 |
2019年 | 47篇 |
2018年 | 45篇 |
2017年 | 24篇 |
2016年 | 17篇 |
2015年 | 25篇 |
2014年 | 67篇 |
2013年 | 56篇 |
2012年 | 67篇 |
2011年 | 61篇 |
2010年 | 64篇 |
2009年 | 63篇 |
2008年 | 59篇 |
2007年 | 62篇 |
2006年 | 34篇 |
2005年 | 46篇 |
2004年 | 51篇 |
2003年 | 34篇 |
2002年 | 29篇 |
2001年 | 28篇 |
2000年 | 42篇 |
1999年 | 24篇 |
1998年 | 14篇 |
1997年 | 9篇 |
1996年 | 5篇 |
1995年 | 7篇 |
1994年 | 6篇 |
1993年 | 3篇 |
1992年 | 5篇 |
1991年 | 2篇 |
1990年 | 3篇 |
1989年 | 8篇 |
1987年 | 3篇 |
1986年 | 2篇 |
1985年 | 1篇 |
1982年 | 1篇 |
198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2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71.
72.
73.
玉米淀粉生物降解薄膜的制备及其生物降解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以天然高聚物玉米淀粉为原料,经增塑、增强、交联后制备全生物降解薄膜。通过正交实验确定了三种增塑剂的协同作用最佳配比,探索了增强剂、交联剂对薄膜力学性能的影响,研究了该薄膜的生物降解特性,并通过X-衍射对该膜的结构进行表征。结果表明:三种增塑剂的最佳用量为15%水、2%丙三醇、2%尿素,20%增强剂聚乙烯醇、5%交联剂乙二醛,所制备的膜强度达到国标GB4456-84所规定的标准;淀粉经塑化、交联后,次价键断裂,晶区被破坏,使淀粉具备热塑性。该膜微生物生长达到4级,土埋20天后,失重率达到90%。该研究结果为用淀粉制造一次性生物降解膜、消除“白色污染”、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际参考。 相似文献
74.
75.
文章介绍了广西石化1000万t/a炼油项目350万t/a重油催化裂化装置的核心设备——再生器、沉降器及分馏塔裙座的整体热处理工艺,包括热处理炉的搭建、热处理工艺参数曲线和工艺系统.以及相关的质量保证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大型压力容器整体热处理积累了经验。 相似文献
76.
回顾了气体钻井技术的发展历程,探讨了出水、出油地层气体钻井技术,连续循环气体钻井技术,气体钻水平井技术,储层氮气钻井技术等气体钻井新技术。雾化/泡沫钻井及循环泡沫钻井技术是解决小出水地层的有效手段,强抗油分散能力的抗油泡沫基液是解决地层出油关键。基于充气控回压的气体钻井控水工艺技术解决了大出水地层地面水难处理的问题。连续循环气体钻井技术可以在接单根、起下钻过程中保持连续循环,避免了井底积液引起的井壁垮塌,降低了卡钻风险,提高了钻井效率,延长了气体钻井井段。气体钻井钻水平井技术应用潜力较大,但国内气体钻井专用的螺杆等井下动力钻具还不成熟,限制了该项技术的发展。储层氮气钻完井技术能最大限度地避免外来流体对储层的伤害,有效保护油气层,提高单井产量和采收率,避免钻井井漏发生,大幅提高钻井速度,节约勘探开发成本,是解决致密油气藏难发现、难开采、提高单井产能十分有效的手段。以上新技术的成功应用将会对气体钻井技术产生革命性的影响,大大拓宽气体钻井技术的应用范围。 相似文献
77.
通以减一线馏分油(简称减一线油)为原料进行尿素脱蜡工艺研究,得到尿素络合制备低熔点相变蜡的适宜工艺条件为:络合温度为25 ℃、尿素溶液加入量(w)为91%、尿素溶液组成为m(尿素):m(异丙醇):m(水)=45∶35∶20、反应时间为60 min、洗油量(w)为76%。在此条件下得到的粗蜡收率为28.2%,熔点为29.6 ℃,正构烷烃质量分数为94.9%,脱蜡油凝点小于-60 ℃。对该粗蜡进行发汗后处理可以得到相变蜡,其熔点为31 ℃,焓值为201.9 kJ/kg 相似文献
78.
79.
船舶“超吃水冶引起的船舶搁浅事故呈逐年增多的趋势,对内河离港船舶吃水进行实时测量尤为必要. 针
对内河航道的特点,提出了一种利用单波束声收发分体传感器同步对船舶底部边缘进行扫描测量的方法,研究
了传感器系统构成,并对测量原理进行了理论推导. 设计了比尺为1100 的吃水测量试验系统,利用3 000 t级
小比尺船模按4 种工况进行试验,结果表明,船舶航速对船舶吃水测量值有一定影响,但最大误差仍控制在
11. 4%以内,证明了这种测量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