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1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1篇
电工技术   2篇
综合类   3篇
化学工业   24篇
金属工艺   4篇
机械仪表   2篇
建筑科学   9篇
能源动力   44篇
轻工业   6篇
无线电   4篇
一般工业技术   42篇
冶金工业   2篇
自动化技术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5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根据硅胶-氯化锂复合干燥剂除湿转轮的传质传热模型,分析了复合干燥剂除湿转轮运行参数、结构参数、物性参数对转轮除湿量的影响,提出了优化转轮除湿性能的途径。  相似文献   
62.
太阳能吸附式空调固化复合吸附剂性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测试了氯化钡-膨胀石墨固化复合吸附剂的吸附性能,并对采用该吸附剂的太阳能吸附式空调系统性能进行了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固化复合技术有利于提高吸附剂的传热传质性能,实验中复合吸附剂循环吸附量可高达0.61 kg·kg-1;同时,加热流体温度、冷却温度、蒸发温度以及反应约束压力对吸附剂性能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对于采用该复合吸附剂的太阳能空调系统,在加热温度80℃,冷却温度30℃,蒸发温度分别为5、10、15℃时,系统COP 和SCP均随蒸发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在15℃时可分别高达0.5和192 W·kg-1。  相似文献   
63.
为了对一台设计制冷量为10kW的吸附冷冻机进行试验分析和验证,搭建了一套完整的性能测试试验台,并利用试验台测定了机组的吸附床、冷凝器以及蒸发器工作工况下的相关数据,根据试验结果分析了系统各个主要部件的性能。试验结果和分析表明,被试机组各部件的性能良好,不过蒸发器和冷凝器的换热面积还可适当增加。根据设计工况下测量得到数据,计算得到机组制冷量和COP分别达到11.4kW和0.28,达到设计要求的1149/6和140%。  相似文献   
64.
对某钢铁厂硅钢部门的烟气余热利用情况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利用热管作为换热器的烟气余热综合回收利用方案,介绍了回收系统的设计原则和方法,分析了项目的技术可行性以及经济上的合理性。根据估算硅钢部门利用烟气余热,仅蒸汽收入每年可达782万元,投资收回期仅5个月。  相似文献   
65.
提出一种利用太阳能作为驱动热源的固体吸附式制冷与供热联合循环方法,描述了太阳能制冷与供热联合循环的工作原理,并对循环装置内各子系统部件的热力循环过程和能量转化过程作了理论分析与计算说明。采用该联合循环装置,可实现用同一集热器白天加热的热水供夜间使用,夜间制的冰供白天使用的目的。  相似文献   
66.
以研究钛合金材料动态压缩性能对抗弹性能的影响为目的,选用TC4、TC6、TC11三种不同强度级别的α+β两相钛合金为研究对象,采用动态压缩试验、准静态拉伸试验以及5.8 mm口径实弹靶试测试等方法,对材料微观组织、力学性能、动态压缩性能、弹坑形貌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显示,TC4、TC6和TC11三种α+β两相钛合金经过固溶时效热处理后,TC11钛合金的拉伸强度和动态压缩强度最高,分别达到1 258 MPa和1973 MPa,采用12 mm厚度的三种钛合金靶板进行靶试测试,对垂直入射的5.8 mm口径钢芯弹均进行了有效防护,TC11钛合金开坑深度2.4 mm,开坑尺寸7.5 mm×5.5 mm,均小于其他两种钛合金靶板的弹坑尺寸,对钢芯弹的侵彻有更好的防护作用。针对普通钢芯弹的防护,材料的动态压缩性能与其抗弹性能存在对应关系,动态压缩强度越高,临界断裂应变εcr越大,受冲击过程吸收的能量越多,抗弹性能越好。  相似文献   
67.
为了实现依据人员的数量和逗留来预测建筑实时负荷,采用自适应神经模糊推理系统(ANFIS)建立模型,来研究其应用的可行性与实用性。通过平均误差和可决系数(R2)来评估模型的性能,结果表明该模型是一种有效的应用模型,准确率达到99.8%。进而针对商场类建筑,可以实现根据人员的数量和逗留时间来调控隔间实时负荷,与传统的温湿度控制实现整个空间来适应负荷的变化相比,新方法可以迅速改变局部环境以满足顾客舒适性要求,充分实现了节能。  相似文献   
68.
为研究复杂传热条件下,低温非热平衡圆柱表面温度分布特性及相关控制手段,本文以单纯顶部送风为基础,建立了附加局部送风、附加辐射屏两种传热条件下的非热平衡圆柱体的传热模型,通过数值模拟方法分析了该柱体的径向温度梯度、体温度不均匀度、面温度不均匀度等温度特性,并通过实验验证了数值模拟结果的准确性。在此基础上定量分析了不同传热方式和运行参数对温度特性的影响规律,从传热方式、结构设计、运行参数三个角度,提供了控制柱体温度特性的方案。结果发现:相比于只有单纯顶部送风,设置局部喷口送风可使柱体平均温度的降幅提升5.1%,柱体温度不均匀度降幅提升38.3%,同时降低了柱体面温度不均匀度,并将柱体温度梯度控制在近导热面侧;附加低温辐射屏后,对流和辐射的耦合传热可使柱体平均温度降幅减少23%,柱体温度不均匀度降幅提升57.5%,同时降低了柱体面温度不均匀度。  相似文献   
69.
冷热电联供系统的研究热点概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就冷热电联供系统研究中的设备选型、系统能量管理、评价准则和分析方法以及新技术在冷热电联供系统中的应用这4个方面的研究热点进行概述。设备选型和系统能量管理是影响联供系统经济性和可行性的决定因素,是冷热电联供系统研究的重点问题;各种评价准则和分析方法具有各自不同的适用场合,发展出一套统一的评价分析体系是今后的研究趋势;随着各种新技术在冷热电联供系统中的应用,诞生了许多新型的冷热电联供系统,这将是今后冷热电联供系统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70.
洪星  吴静怡  王珊珊 《制冷学报》2019,40(5):124-129
为了满足液氮直接蒸发制冷系统大温区范围内的高精度温度控制需求,本文提出一种应用于该类型系统控制需求的模糊PID控制策略,并建立了液氮直接蒸发制冷系统的一维动态分布参数模型,分别进行了-50、-80、-140℃等不同目标温度工况下的数值模拟与实验,结果表明:模拟与实验结果最大相对误差为7. 8%,提出的模糊PID控制策略取得了较好的控制效果,在-50、-80、-140℃目标温度下,其温度波动范围分别为±0. 5、±1. 0、±2. 0℃,实现了较宽低温区的高精度控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