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篇
  免费   8篇
电工技术   1篇
金属工艺   35篇
机械仪表   5篇
矿业工程   1篇
武器工业   2篇
一般工业技术   9篇
冶金工业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51.
采用ANSYS对不同粒径TiB2/Cu复合材料热传导过程进行模拟。采用粉末冶金法制备了不同粒径TiB2增强的Cu复合材料,采用LINSEIS LFA1600激光导热仪测试了室温至280℃下的TiB2/Cu复合材料热传导性能变化,并与模拟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热导率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吻合较好。在50~200℃之间,复合材料热导率变化不大,在6%~9%范围内波动。200℃之后,模拟值与实验值均呈现出随温度升高而增大的趋势,且吻合度较高。这是由于温度低于200℃时,在模拟过程中未考虑材料界面处两相不同热膨胀系数的影响,导致模拟值与实验值有较大的差异。当温度高于200℃时,模拟值和实验值吻合程度趋于稳定。在200℃时,由于两相热膨胀系数的影响,复合材料内部界面处等效应力大于Cu基体屈服强度,使其发生塑性变形,从而引起热导率发生较大幅度变化。此外,热导率随着TiB2粒径的增大呈现出先提高后降低的趋势,在10 μm时达到最大。这是由于当颗粒直径小于临界平均直径时,颗粒直径的增大会减少界面数量,从而降低界面热阻。当颗粒直径大于临界平均直径时,平均自由程l的急剧增加导致热导率降低。   相似文献   
52.
采用内氧化法制备了Al2O3/Cu复合材料,研究了该复合材料在载流条件下的摩擦磨损特性,并进行了微观组织结构分析。结果表明:采用内氧化法制备的Al2O3/Cu复合材料,在铜基体中弥散分布着纳米级的Al2O3颗粒;在载流条件下,该复合材料的抗摩擦磨损性能显著优越于铬青铜合金;电流较小时具有磨粒磨损和粘着磨损的共同特征,电流较大时以粘着磨损为主。在试验范围内,电流较载荷对磨损率的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53.
采用MCF-30型冲蚀磨损试验机,对不同钛含量的耐蚀铜合金在含砂的人工海水中进行冲蚀试验。冲蚀试验前后利用电子分析天平对冲蚀试样称重,利用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分析冲蚀试样的冲蚀形貌、微观组织和冲蚀机理,在320HBS-3000型数显布氏硬度计上测量合金硬度。结果表明:添加Ti能显著提高合金在人工海水砂浆冲蚀条件下的冲蚀抗力,其冲蚀机理为砂粒的微切削与人工海水腐蚀综合作用机制;当钛含量为2.0%时,合金的耐冲蚀性能最好;在冲蚀速度为8.79 m·s-1,冲蚀角度为90°时,未加入Ti的合金表面腐蚀特征明显,出现了短的微切削沟槽、砂粒冲击坑及较粗大颗粒硬质相剥落坑;加入0.5%Ti的合金的冲蚀表面出现了较多的犁耕状沟槽和鱼鳞状剥落坑;加入2.0%Ti的合金的冲蚀表面腐蚀明显减轻,冲蚀表面沟槽较浅且比较窄。  相似文献   
54.
分析了高压开关零件LW8-35SF6铝合金拉杆的热挤压成形工艺及模具设计.与传统的加工工艺相比,新工艺采用杆部反挤头部正挤的复合热挤压工艺进行生产,使材料利用率和生产效率大大提高.对铝合金拉杆零件进行了实际生产试验,结果表明,对直径为90 mm、高度为85 mm的棒料进行热挤压成形是可行的,设计制造的挤压模具结构简单、通用性强.采用新工艺增加了坯料尺寸精度,坯料重量减轻72%以上,提高了经济效益;同时,为在小设备上成形变形程度较大的长杆件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55.
分析了高压开关零件LW8-35SF6铝合金拉杆的热挤压成形工艺及模具设计.与传统的加工工艺相比,新工艺采用杆部反挤头部正挤的复合热挤压工艺进行生产,使材料利用率和生产效率大大提高.设计制造的挤压模具结构简单,通用性强.  相似文献   
56.
传统铜基复合材料在提高其强度、硬度、耐磨性等的同时,会大幅降低传导性能和塑韧性,因此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其应用范围。为了满足高技术领域的需求,改善复合材料的综合性能,利用多元多尺度混杂增强的设计思路,充分发挥各组元的优点和耦合效应,获得了具有高强、高导、高耐磨的铜基复合材料,而且其在高温下依然保持高的强度和优异的抗热疲劳特性。本文综述了混杂增强铜基复合材料增强相的选择、强化机制、制备技术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展望了混杂增强铜基体复合材料的发展方向及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