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0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篇
电工技术   4篇
综合类   12篇
化学工业   29篇
金属工艺   12篇
机械仪表   1篇
建筑科学   1篇
矿业工程   9篇
能源动力   1篇
轻工业   13篇
武器工业   2篇
无线电   12篇
一般工业技术   7篇
冶金工业   32篇
  2021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微波加热处理电熔ZrO2制备部分稳定ZrO2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电熔法制备的CaO完全稳定ZrO2为原料,在微波高温管式加热装置内于1 350℃60 min下加热处理.利用XRD、SEM研究了微波加热对电熔ZrO2相组成和微观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电熔ZrO2具有良好的微波吸收能力,在微波场中能以400~450℃·min<'-1的速率实现快速升温;试样处理后出现单斜相ZrO2衍射峰,内部未出现裂纹,在低于传统推板窑处理电熔ZrO2原料的时间和温度条件下,得到了部分稳定ZrO2.微波加热在该领域具有显著的节能优势,为高效、低耗制备高品质部分稳定ZrO2提供了全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52.
高炉瓦斯泥(灰)资源化循环利用研究现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详细综述了高炉瓦斯泥(灰)的应用工艺,通过磁选、浮选、浸出、焙烧等物理化学矿物工艺处理高炉瓦斯泥(灰),回收锌、铟等有色金属,使瓦斯泥(灰)重新返回高炉使用,实现了金属和矿物资源的循环利用,也减轻了对环境的污染。最后指出了瓦斯泥(灰)综合利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53.
为研究卷烟烟气总粒相物(TPM)对人肺腺癌细胞(A549)的氧化损伤,捕集3R4F参比卷烟主流烟气的TPM,对A549细胞进行染毒,采用中性红细胞毒性法测试TPM与A549细胞存活率的剂量-效应关系,检测了细胞内谷胱甘肽(GSH)和细胞外超氧化物歧化酶(EC-SOD)两种氧化应激指标。结果表明:①TPM与A549细胞存活率之间存在良好的剂量-效应关系。②细胞发生氧化应激时,细胞内还原态谷胱甘肽和氧化态谷胱甘肽比值(GSH/GSSG)相对于阴性对照组有显著降低,且不随染毒时间的增加而变化;EC-SOD在染毒4 h后没有显著增加,但24 h后有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54.
绿色木霉T1纤维素酶在大曲酒丢糟中应用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就绿色木霉T1纤维素酶在大曲丢糟中的应用效果进行了研究。在35℃的大曲丢糟中加入0.02%的糖化酶和0.1%的绿色木霉T1纤维素酶,接入0.05%的经活化的TH-AADY,28-30℃入池发酵8天,湿丢糟的出酒率3.5%。  相似文献   
55.
CO2活化烟杆制造活性炭及其孔结构表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综合利用烟杆废弃物资源,以烟杆为原料,CO2为活化剂制备成活性炭。采用正交试验方法研究了CO2流量、活化时间和活化温度对活性炭得率及吸附性能的影响,同时测定了该活性炭的氮吸附等温线,并通过BET法、H-K方程、D-A方程和密度函数理论表征了活性炭的孔结构,还采用电子探针和透射电镜分析了活性炭的微观结构。结果表明:①适宜的工艺条件为活化温度800℃,时间30min,CO2流量3L/min,在此条件下制得的活性炭的得率为9.47%,碘吸附值为1079.26mg/g,亚甲基蓝吸附值为67.5mg/g;②所得活性炭为微孔孔型,BET比表面积为761m2/g,总孔体积为0.3521cm3/g,微孔体积占总孔体积的95.54%,中孔占3.85%,大孔占0.61%;③电子探针和电镜分析测定的活性炭的结构与氮吸附测定的结果较为一致。  相似文献   
56.
微波辐射-水蒸气法制备烟杆基颗粒活性炭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研究了以烟杆废弃物为原料,炭化过程中所产生的木焦油为主的复合粘结剂,采用微波辐射-水蒸气法制备颗粒活性炭的可行性。探讨了微波功率、活化时间以及水蒸气质量流量对颗粒活性炭吸附性能和得率的影响。得到了微波辐射-水蒸气法制备颗粒活性炭的最佳工艺:微波功率700 W,活化时间40 m in,水蒸气质量流量1.70 g/m in。此工艺条件制得的颗粒活性炭,碘吸附值1 060.81 mg/g,亚甲基蓝吸附值175 mL/g,得率30.83%。同时,测定了该颗粒活性炭氮吸附,通过BET法计算了活性炭的比表面积,并通过DFT表征了活性炭的孔结构。结果表明:该活性炭为微孔型,BET比表面积为1 109.22 m2/g,总孔容为0.613 1 mL/g。  相似文献   
57.
在小试基础上,对微波加热还原钛精矿获得富钛料进行了公斤级扩大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采用20 kg球团料;碳质还原剂采用焦碳,占矿比例14%;还原温度1 100~1 150℃;添加剂占矿比例5%;还原时间90 min的条件下,制得金属化球团TiO2品位53.38%;初级富钛料品位72.01%,初级富钛料产率67.5%;TiO2回收率90.1%。X-ray衍射表征其主要物相有TiO2、FeO.2TiO2、Fe、MgTi2O5和硅酸盐类,钛主要以四价的形式存在。  相似文献   
58.
微波加热在钛冶金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简要介绍微波加热机制的基础上,对微波加热技术用于钛冶金过程中的研究、实验结果进行了总结,结果表明:微波加热技术在钛铁矿的预处理、选矿、碳热还原、钛的液相提取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通过分析微波加热技术应用于钛铁矿处理过程中存在问题,认为深入开展微波与矿物相互作用基础理论的研究、大功率工业微波加热设备的研制,将推动微波加热技术应用于工业化生产.  相似文献   
59.
通过X射线动力学理论计算的晶体摆动曲线与测试实验曲线的比较给出外延薄膜材料的结构,为器件研制了工作提供了有用的数据,证明运用X射线动力学理论计算计算机拟合能为薄膜材料成分和厚度提供无损检测手段。  相似文献   
60.
In the non-linear microwave drying process, the incremental improved back-propagation (BP) neural network and response surface methodology (RSM) were used to build a predictive model of the combined effects of independent variables (the microwave power, the acting time and the rotational frequency) for microwave drying of selenium-rich slag. The optimum operating conditions obtained from the quadratic form of the RSM are: the microwave power of 14.97 kW, the acting time of 89.58 min, the rotational frequency of 10.94 Hz, and the temperature of 136.407 °C. The relative dehydration rate of 97.1895% is obtained. Under the optimum operating conditions, the incremental improved BP neural network prediction model can predict the drying process results and different effects on the results of the independent variables. The verification experiments demonstrate the prediction accuracy of the network, and the mean squared error is 0.16. The optimized results indicate that RSM can optimize the experimental conditions within much more broad range by considering the combination of factors and the neural network model can predict the results effectively and provide the theoretical guidance for the follow-up production proces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