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4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30篇
电工技术   3篇
综合类   14篇
化学工业   11篇
金属工艺   91篇
机械仪表   3篇
矿业工程   2篇
轻工业   1篇
武器工业   2篇
无线电   6篇
一般工业技术   107篇
冶金工业   58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31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40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01.
Crystallographic alignment and magnetic anisotropy were studied for NdxFe94-xB6 (x=8,9,10,11) ribbons prepared via melt-spinning. Effect of Nd content and wheel speed on the crystal structure and magnetic properties of the ribbons was investigated. Both the free and wheel side of the ribbons could obtain strong c-axis crystal texture of Nd2Fe14B phase perpendicular to the ribbons surface at low wheel speed,but the texture weakened gradually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wheel speed. Increase of Nd content led to better formation of crystal texture in the ribbons,indicating that the α-Fe phase might undermine the formation of crystal texture. Magnetic measurement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magnetic anisotropy of the ribbons exhibited corresponding behavior with the invariance of the c-axis crystal texture of Nd2Fe14B phase in the ribbons,and the coercivity of the ribbons rose with the increase of both Nd content and wheel speed during melt-spun process.  相似文献   
102.
以微米硼粉和采用氢直流电弧法制备出Dx纳米粉末为原料,利用放电等离子烧结(SPS)技术制备了DyB6多晶块体材料,并分析了烧结温度对样品微观结构及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当烧结压力为60MPa,烧结温度为1275℃时,可得到单相DyB6。烧结工艺为1425℃,60MPa所制备样品的密度、维氏硬度和抗弯强度分别为5.191g/cm3、23.32GPa和112.8MPa,当阴极温度为1933K时的发射电流密度为3.6A/cm2。  相似文献   
103.
应用放电等离子烧结技术(SPS)制备新型SPS NdFeB磁体.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磁体的显微组织,利用B-H回线仪测量磁体磁性能,利用阿基米德法测量样品密度.系统研究了稀土含量不同的两种NdFeB磁体的烧结特征.结果表明,SPS NdFeB磁体的烧结特征与传统烧结方式的特征不同,且与样品稀土含量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4.
采用NdH纳米掺杂的方法对废旧烧结钕铁硼磁体进行了回收制备。研究了不同NdH纳米粉掺杂量对再制造烧结钕铁硼磁性能的影响。随着NdH纳米粉末掺杂量的增多,烧结磁体矫顽力从926.54 kA/m增加到1 299.87 kA/m;剩磁首先相对稳定在1.296 T,在掺杂量2.0%(质量分数)后,剩磁逐渐下降。与原始磁体相比,2.0%(质量分数)NdH纳米粉掺杂磁体性能最佳,矫顽力回复97.5%,剩磁回复95.9%,磁能积回复89.7%。通过计算,掺杂3.0%(质量分数)NdH纳米粉后,再制造烧结磁体中富钕相体积分数从3.03%增加到5.70%,然而其晶粒尺寸从8.18μm增长至11.68μm。结合微观分析与磁性能,2.0%(质量分数)NdH纳米粉掺杂磁体性能最好。  相似文献   
105.
化学共沉淀法制备纳米ITO粉体及结构表征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张艳峰  张久兴 《功能材料》2003,34(5):573-574
以InCl3·5H2O和SnCl4·5H2O为原料,在掺杂浓度In2O3与SnO2的质量比为9∶1的条件下,采用化学共沉淀法合成了纳米ITO粉体。利用TEM、XRD、IR、粒度分布仪等实验手段对粉体的形貌、物相、粒度进行了表征,讨论了煅烧温度对粉体物相和粒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当煅烧温度>300℃时,可以获得立方In2O3结构的球形纳米ITO粉体。  相似文献   
106.
稀土钼合金力学和热发射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稀土氧化物 (La2 O3 、Y2 O3 )在强化钼的同时 ,对钼具有显著的韧化作用 ,即具有综合强韧化作用。稀土钼材作为高温结构材料正逐步取代Al Si K掺杂钼 (ASK)和TZM钼合金 ;通过成分设计和加工工艺优化 ,稀土钼还是一种工作温度低、无放射性污染的新型阴极材料 ,由稀土钼作为阴极的电子管 ,发射性能与寿命均达到或超过同类型W ThO2 阴极电子管 ,达到实用化水平。因此 ,稀土钼作为一种集结构与功能于一身的新型材料 ,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7.
研究了碳化温度、碳化时间、碳化时苯的压强对Mo La2 O3 阴极碳化度大小和碳化层组织的影响。结果表明 :在 172 3K ,苯的压强为 1.5× 10 -2 Pa,碳化 6min后Mo La2 O3 阴极碳化度达到 19.7%,碳化层为疏松多孔的Mo2 C组织 ,有利于阴极热电子发射。应用扫描电镜 (SEM)、X射线衍射仪 (XRD)等手段对Mo La2 O3 阴极碳化层的显微组织和微观结构、物相等进行了观察与分析。并从热力学与动力学两方面对Mo La2 O3 阴极碳化机理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8.
放电等离子烧结技术制备HA/Ti生物活性复合材料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放电等离子烧结(SPS)技术制备了HA/Ti生物复合材料。研究了烧结温度对烧结成分和微观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SPS可以大大降低烧结温度。HA/Ti(质量分数比为70%/30%)复合材料在900℃可实现良好的烧结,HA不分解,保持了HA的结构和含量。并实现了Ti合金与Ti粉的良好烧结结合。  相似文献   
109.
放电等离子烧结制备亚微米LaB6块体材料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氢直流电弧等离子体法,以稀土镧块为原料,制备出了平均粒度为20 nm的La纳米粉末.以L丑纳米粉和B纳米粉为原料,采用放电等离子烧结(SPS)技术制备出了LaB6亚微米晶块体材料.通过系统研究各烧结参数对材料结构和性能的影响,得到了最佳的烧结工艺.获得了相对密度高达99.3%的致密烧结体,其维氏硬度达到14.1 GPa.采用XRD,SEM和TEM对材料的相组成和微观组织进行了测试分析.结果表明.SPS烧结LaB6块体的晶粒细小,平均晶粒尺寸为150nm,整体结构均匀致密.实验表明,SPS技术可以实现LaB6细晶块体材料的快速烧结.  相似文献   
110.
利用溶胶凝胶法制备出(Ca0.96D0.04)MnO3(D=Ca, Sr, Rb, Sm)氧化物粉末后,先分别采用氩气气氛的放电等离子烧结和空气气氛的常压烧结制备出CaMnO3(CMO)块体,并对其相组成进行分析,选择出更为优异的CaMnO3块体制备方法。再进一步制备出(Ca0.96D0.04)MnO3(D=Sr, Rb, Sm)氧化物块体,最后对(Ca0.96D0.04)MnO3(D=Ca, Sr, Rb, Sm)块体的物相组成、显微组织和热电性能进行测试分析。实验结果表明:氩气气氛放电等离子烧结制备的CaMnO3块体发生物相分解,原因是放电等离子烧结的烧结环境贫氧;空气气氛的常压烧结可以得到物相较纯净的(Ca0.96D0.04)MnO3(D=Ca, Sr, Rb, Sm)块体;在整个测试温度范围内,(Ca0.96D0.04)MnO3(D= Sr, Rb, Sm)的ZT值在873K时达到最大,分别为0.11、0.08和0.07,相比于未掺杂试样提高了约1.3~2.2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