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金属工艺   4篇
一般工业技术   5篇
冶金工业   9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4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2篇
  1973年   1篇
  196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1.
从金属熔体快速淬火制造金属薄带材成为当前冶金工艺的一种新技术,它所制得的金属和合金带材,具有优良的性能,开辟了材料的新领域。 1) 微晶材料;由于快冷使原来不能加工成薄带的脆性材料成为微晶薄带使用,例如磁性材料,Fe-Si-Al、Fe-Si(6.5%Si)、Al-Ni-Co;焊料共晶合金等。而原来可加工材料采用快淬方法可以从熔体直接制成薄材,节省工艺环节6~8步,节省能源消耗4~5倍,成材率可达90%以上。  相似文献   
12.
用Mossbaruer谱方法研究了超微晶软磁合金中存在的磁织构现象,对测与未测过磁性的两组不同温度下退火的Fe73.5Cu1Nb3Si13.5B9合金的测量结果表明,晶化以后在非晶条带平面内出现了明显的沿带和择优取向的宽畸成分。  相似文献   
13.
1980年末我们用单辊熔喷速凝法成功地喷制出宽度达200mm 的 Fe40Ni40P12B8 非晶磁性薄带.本文介绍在喷制非晶宽带时产生的各种工艺性缺陷的分类和特征,在大量实验的基础上,分析了缺陷产生的原因及各主要工艺因素的影响,并提出相应消除缺陷的方法.实验证明,正确的判别缺陷和分析产生的原因,对生产优质的非晶宽带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14.
采用直流二极溅射方法制备SmCo_5和Sm_(0.5)MM_(0.5)Co_5非晶薄膜。用X光和电子衍射方法对非晶薄膜晶化过程进行了研究。在550℃时有明显的β-Co相析出,一直到750℃仍只有两条β-Co线条和原有的漫散宽带,形不成金属间化合物相。与文献中厚膜不同,这可能与薄膜具有较大的表面能,影响了晶化过程有关。磁秤、振动样品磁强计、霍尔电势和磁转矩测量表明,这些非晶薄膜是软磁性的,具有平行膜面的磁各向异性。晶化热处理后,磁化强度有很大提高,但仍然没有强的永磁性,这与薄膜形不成金属间化合物相的结构分析结果相一致。  相似文献   
15.
用转矩磁强计法研究了轻RFe_2(R为La,Ce,Pr,Nd,Sm)溅射非晶膜的磁化强度和温度的关系,通过Ms-T关系确定居里温度,讨论稀土元素对轻RFe_2非晶合金居里温度的影响。在轻RFe_2非晶合金中Fe-Fe原子间的交换作用不为零,而是对总的交换相互作用起主要贡献,轻RFe_2非晶合金的居里温度在室温之上,不同于重稀土非晶RFe_2合金,轻RFe_2非晶合金的居里温度与稀土元素的原子半径和有效自旋不成简单的函数关系,其中LaFe_2和NdFe_2的异常,我们用Nd亚晶格磁矩的分散和La有较大的原子半径尺寸来解释。  相似文献   
16.
用非晶晶化法制备纳米晶材料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纳米晶材料具有一般固体材料所没有的优异的力学和电磁特性。通常的纳米晶材料为粉末、薄膜或细丝,因其尺度比较小,产业化比较困难。利用非晶晶化的方法可以制备纳米晶带材、丝材和粉末。例如纳米晶磁性材料Fe-Nb-Cu-Si-B、纳米晶强度材料Al-Ni-B-Fe等已用此法生产。其中纳米晶磁性材料已大量生产,达到实用规模。实验表明,非晶的成分、制备工艺以及随后晶化的方式都影响纳米晶的形成和以后的使用性能。  相似文献   
17.
罗阳  张传历 《钢铁》1989,24(9):60-65
金属非晶材料作为材料科学的重要分校之一,其发展相当迅速,且已成为高技术产品和新型材料产业,其重要性日益明显。本文简要回顾12年来我国,特别是钢铁研究总院有关金属非晶态材料的开发情况,重点介绍金属非晶宽带生产工艺上新的突破和进展。  相似文献   
18.
一引言贮氢材料是一种新的功能材料。它的应用基础在于能量转换,其显著特点是化学能(?)热能(?)机械能,即三者之间可进行循环反应。目前,随着世界上大量地消耗石油,煤及其它燃料,人们已把目光开始转向于利用多种能源上,否则能源危机将不可避免。多年来,利用无环境污染的太阳能日益受到重视。此外,无污染的二次能源——氢能也开始引起人们注意。利用太阳分解海水制成O_2和H_2,然后分别将其贮存和运输以备各种应用。贮氢材料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