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9篇
综合类   3篇
化学工业   3篇
建筑科学   34篇
矿业工程   2篇
水利工程   1篇
一般工业技术   5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针对含软弱夹层边坡场地中的群桩基础,设计并完成50 g超重力离心振动台模型试验,探讨群桩结构的弯矩分布特性和弯曲变形模式,以及场地内部变形和上部结构惯性力对群桩基础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地震作用下,上部结构的惯性力控制了群桩的弯曲变形,影响范围从桩顶向下为桩长的26%~28%;群桩的弯曲变形形态从整体协调变形角度可分为一致型和非一致型、有拐点型和无拐点型、平行型和非平行型;场地中倾斜软弱夹层对场地内加速度放大系数的影响与输入加速度峰值有关,随着输入加速度峰值的增大,该软弱夹层内部的放大系数呈非线性增长;此外,该上部结构与场地表面的动力响应存在明显差异,且其会随地震强度增加呈非线性扩大趋势,当输入加速度峰值≥0.25 g时会出现成倍突增现象。  相似文献   
12.
Based on the vehicle track coupling dynamics theory, a new spatial dynamic numerical model of vehicle track subgrade coupling system was established considering the interaction among different structural layers in the subgrade system. The dynamic responses of the coupled system were analyzed when the speed of train was 350 km/h and the transition was filled with graded broken stones mixed with 5% cement.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setting form of bridge-approach embankment section has little effect on the dynamic responses, thus designers can choose it on account of the practical circumstances. Because the location about 5 m from the bridge abutment has the greatest deformation, the stiffness within 0 5 m zone behind the abutment should be specially designed.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from vehicle track dynamics show that the maximum allowable track deflection angle should be 0.09% and the coefficient of subgrade reaction(K30) is greater than 190 MPa within the 0 5 m zone behind the abutment and greater than 150 MPa in other zones.  相似文献   
13.
一、前言在液体石蜡油中,存在着正十三烷组份。目前国内各香料生产厂家,由于天然麝香资源的短缺,无法进行调配具有国际香型的日用化妆品。通过研究人们发现,正十三烷的化学结构和天然麝香含有相似的一些特征。用纯度较高的正十三烷通过人工控制发酵、提取、合成、精制后所制  相似文献   
14.
岩土动力问题中,岩石节理对应力波的传播与能量的传递极大的影响,进而对岩土工程的动力响应特性造成影响。在以往应力波在非连续面传播规律的研究中,较少能够从理论上研究三维节理的复杂表面形态所导致的复杂力学性质对应力波传播规律的影响。为此,基于细观接触理论分析了岩石三维节理的应力-变形本构方程一般形式,分析了平面谐波与三维节理面上的变形与应力之间的变化规律,并基于DDM方法给出P波、SV波与SH波在三维节理面上折反射解析解。在模型研究和理论求解基础上通过参数分析研究了应力波的入射角、节理的交叉耦合变形刚度系数对折反射应力波的影响规律。研究发现,对于三维岩石节理,当本构方程中刚度系数矩阵中的交叉耦合刚度系数非零时,三种简谐波(P、SV、SH波)之间皆可已相互转化,且增大三维节理的交叉耦合刚度系数能够显著的增大转换波的幅值系数,使得同型波反射系数增大,同型波透射系数减小。  相似文献   
15.
首先,采用动力离散元方法对双面岩质边坡进行动力响应,得出了边坡加速度放大系数在不同因素下的变化规律,然后,根据大量的计算数据应用数学软件拟合出了边坡加速度放大系数在汶川地震波作用下的近似计算公式;之后用公式计算结果与《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进行了对比,提出了规范的不足之处,为边坡的抗震设计提供了一些新的思路,最后,用实际的监测资料对本文的公式计算结果进行了对比,对其准确性进行了验算,发现误差较小.  相似文献   
16.
 基于原型边坡设计大型振动台模型试验,通过监测不同幅值和类型地震波作用时的桩身土压力、坡体加速度、格构梁位移和锚索预应力,研究组合结构与加固边坡体的动力响应特性,评价加固效果。试验结果表明:锚索与抗滑桩在地震时协同工作,桩身土压力随输入波幅值增加而增大,锚索预应力变化规律与边坡体的稳定程度有关,表现为先减小后增大;地震造成抗滑桩主动土压力的合力作用点上移至l/2处,被动土压力区的2个转点也发生明显变化;输入地震波峰值不大于0.5 g时,格构梁位移响应值较小,坡体中部抗滑桩以下不存在加速度放大效应,边坡整体稳定性好。另外,运用加速度时程的Hilbert边际谱研究了坡体内部的震害损伤特性,损伤识别结果与试验监测数据吻合。该研究成果可为更加合理地考虑地震区锚索格构梁–抗滑桩联合防护边坡的设计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7.
为探究斜坡基底软土–桩网复合地基的变形特性,以沿海铁路线某深厚软土地基断面为原型,开展比尺为1∶100室内离心模型试验。通过对试验数据的整理分析,结果表明:(1)路堤顶部两侧的竖向和横向位移、两侧沉降差在运营期都有明显增长,但竖向和横向位移主要产生于路堤施工阶段,而沉降差基本产生于运营期内;(2)加筋垫层对其下方的地基表层横向位移有明显约束。地基右侧土体的竖向和横向位移关于路堤中心不对称,表现为右侧大于左侧,地基表面呈现出明显偏向斜坡外侧的非对称"沉降盆";(3)斜坡桩和悬浮桩的桩顶竖向和横向位移明显大于平台桩,平台桩潜在破坏模式为弯拉或弯剪破坏,斜坡桩为倾斜破坏,悬浮桩为倾斜+横移破坏;(4)桩发生明显上刺和下刺现象,且淤泥质黏土表现出流体特性发生绕桩横向流动。  相似文献   
18.
桩网路堤已经被认为是解决软土地基上修建路堤沉降以及不均匀沉降过大的有效途径。针对正方形布桩的桩网路堤的正方形布桩型式,提出一种桩网路堤荷载传递的简化分析方法。该方法考虑了土拱效应、地基支承作用、土工格栅效应以及桩土间力的传递,将土工格栅的变形用抛物线方程表示,最终推导得到关于地基表层荷载的一元三次方程。通过求解此方程得到地基表层荷载,进而求得地基表层最大沉降、土工格栅拉力和变形方程。最后通过现场试验验证并与主流计算方法进行对比分析,表明本文提出的方法推导概念和计算过程简便,计算结果可靠,可用于桩网路堤的设计计算。  相似文献   
19.
桩板墙是一种重要的新型支挡结构,已被广泛应用于边坡加固。过去规范中针对桩板墙采用的设计方法主要是拟静力法,较少涉及动力设计方法。选用汶川地震中的典型抗滑桩板墙工点,利用有限元软件ABAQUS对其进行分析。计算中选取"5.12"汶川地震卧龙台站记录作为激励,分析得到抗滑桩的弯矩、剪力、土压力分布等,并把分析结果与规范结果进行比较。比较结果表明,当采用规范计算时,地震综合影响系数应取0.4才能使工程满足设计要求。在此基础上,将汶川波的PGA(峰值地震动加速度)折换到7度(0.1g)、8度(0.30g)、9度(0.40g),分别对抗滑桩进行分析,将分析结果与规范对比发现,当按照规范计算时,地震综合影响系数分别取0.30(7度)、0.35(8度)、0.40(≥9度)时,能保证工程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20.
本文利用二维时域非线性场地地震反应分析程序,针对3个不同的盆地,利用具有不同峰值、不同频谱特性的实际地震记录以不同角度入射作为输入基岩的SH波,共组成513个工况,研究了盆地地表加速度峰值和反应谱随地震波入射角变化的特征和规律,发现地震波入射角对二者均有重要影响。地表加速度峰值放大系数的最大值并非出现在地震波垂直入射(0°)时,而是大致在15°~35°之间,按垂直入射得出的计算结果在某些部位可能偏于不安全;入射角对加速度反应谱的短周期分量(<1s)影响较大,而对其中的长周期分量(>1s)影响较小;在强震作用下盆地土体将发生较强的非线性响应,导致地表加速度放大系数减小;随着梯形盆地坡角的增大,最不利位置有从盆地边缘向盆地中部转移的趋势,同时本文给出了盆地的最不利位置,对工程实践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