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0 概述以标准孔板做为节流件的节流装置 ,被广泛应用于管路中各种介质的流量测量 ,特别是对于高压头、大流量的气体流量测量 (天然气、煤气、过热蒸汽等 ) ,这种计量器具几乎是唯一的选择。关于标准节流装置 ,我国于 1 978年在ISO/R的基础上制定和通过了节流装置国家标准 (BG2 62 4-81 )和石油部 (LSL0 4-83天然法标准孔板计量方法 ) ,1 994年又在GB2 62 4-81的基础上制定和通过了 (GB/T2 62 4-93 )国家标准 ,进一步规范了标准节流装置的设计、安装和使用条件 ,及其在该条件下流量测量总不确定度的估算方法。即标准节流装置… 相似文献
22.
为实现气液两相流相含率及流量的双参数测量,对基于近红外光谱技术的轴向安装气液两相流测量装置进行优化。利用近红外吸收衰减技术实现两相流液相含率测量,同时结合差压技术通过测量实验管段前后差压值得到流量信息。利用该装置进行单相水、单相气的相关测试并得到单相流量测量模型,实验结果表明其相对误差分别在±1.25%和±1.5%以内。选取液相含率高于85%的35个工况点进行气液两相流动测试,结合朗伯比尔定律及双流体模型,分别得到相含率及流量预测模型。预测结果表明:上述模型的相对误差分别在±3.0%和±6.0%以内。通过结合近红外技术与差压技术,同时实现相含率及流量的双参数在线测量,为后续气液两相流不分离测量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3.
24.
25.
使用声发射技术对气-液两相流水平管路流动噪声信号进行检测,对采集到的一维时间序列进行小波分解,从流动噪声的角度研究了水平管路气-液两相流分层流向环状流过渡的多尺度能量特征。多尺度能量特征的研究表明分层流和环状流及其过渡状态在流动噪声的声发射能量分布上有着明显的区别。得到的流型转换的数字特征与试验中观察到的流型及其转换阶段是一致的。管道多相流声发射信号能够在多尺度能量分布上表现出两相流系统的复杂性。从而从一个新的角度研究了气-液两相流型转换的特性,为揭示气-液两相流动机理提供了新的手段。 相似文献
26.
为了研究气液两相流噪声信号特性与体积相含率测量,采用多孔网与多孔孔板相结合的方法,设计了一种适合气液两相流动的噪声发生装置,运用CFD仿真优化设计了新型多孔孔板相含率测量装置,通过在管内设置多孔孔板阻流件,快速调整流场至平衡状态,突出噪声信号,以达到准确测量气液两相相含率的目的。利用声发射技术对流动噪声进行了探测,在河北大学气液两相流测试系统上进行了大量的实验测试,并运用现代信息处理方法对流动声发射信号进行了提取及分析,建立了泡状流、弹状流及过渡流型下气液两相流体积相含率测量模型,测量模型拟合体积含液率相对误差绝对值均低于4.8%。 相似文献
27.
焊接技术在游乐设施生产制造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焊接的质量直接决定着产品运行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因此建立合理的游乐设施焊接缺陷检测系统,检测焊接外表面是否具有缺陷,对提高游乐设施的焊接生产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使用Matlab图像处理软件和Python语言开发焊接缺陷识别系统,对焊缝中的气孔、裂纹、咬边三种缺陷进行图像处理,提取焊接缺陷特征,并用神经网络建立焊接缺陷识别模型。实验结果表明,该系统对焊接过程中存在的气孔、裂纹、咬边三种缺陷的整体识别率可达92.86%,具有较好的识别率,有助于确保游乐设施焊接生产的质量。 相似文献
28.
为实现气液两相流相含率及流量的双参数测量,设计新型内外管差压流量计测量装置。利用该装置在单相水流量为1~11 m3/h范围内进行实验测试,拟合单相流出系数C的数学模型。单相水流量测量值与实际值的最大示值相对误差在±1.6%以内。气液两相流测量特性研究在水流量范围为2~6 m3/h,气流量范围为0.12~0.6 m3/h进行实验,在已知含率的情况下求得弹状流的两相总质量流量预测模型,通过分析压损比与XLM变化规律,分段建立压损比和Frg与XLM的数学模型,得到分相含率。预测结果表明:弹状流液相含率相对误差在±2%以内,两相总质量流量相对误差在±3%以内。通过差压及压损比实现相含率及流量的双参数测量,为气液两相流不分离测量提供一种参考方法。 相似文献
29.
气液两相流动广泛存在于石油、化工、管道运输、核反应堆等领域,利用声发射检测技术的非侵入式优势,对管内两相流动系统的进行无干扰,通过检测气液两相流动噪声,实现气液两相流相含率的测量。通过提取垂直管气液两相流流动噪声信号特征参数,在时域、频域分析方面分辨单相流动与两相流动的差别,研究两相流动的流动机理、流型过渡特性、流动噪声与流动形态之间的关系。在垂直管弹状流流型下,利用重标极差分析法(R/S分析法)对所测得垂直管气液两相流流动噪声进行分析,提取的垂直管两相流声发射信号作为输入量,利用支持向量机回归的方法,克服两相流声发射信号的非线性关系,成功建立相含率测量模型。 相似文献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