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1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篇
综合类   2篇
化学工业   1篇
建筑科学   91篇
水利工程   1篇
一般工业技术   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厦门市建设与管理局根据国家的部署,结合厦门市实际,着力抓好建设领域节能、节材、节水、节地、环保工作,致力构建生态文明城市,实现建筑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52.
雷鹰  李涛  张建国  林树枝 《工程力学》2014,31(1):122-128
基于1959年~2008年厦门地区的台风详细资料,采用Yan Meng风场模型进行台风数值模拟,得到了台风极值风速序列,并推算出厦门地区不同重现期的极值风速,与年极值风速实测资料统计结果及现行规范值进行比较,为结构抗风设计提供了更为合理的荷载信息;同时,讨论了风向对极值风速分布的影响,为正确选择建筑方位提供理论指导。最后,基于Yan Meng风场不同半径位置处风剖面的变化规律,提取厦门地区沿高度的极值风速,研究了台风条件下的风剖面规律。  相似文献   
53.
厦门市低碳城市的规划策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研究低碳城市内涵的基础上,结合厦门市空间形态、气候特征、人口分布等特点,就厦门市低碳城市建设,提出不同区域的规划策略。通过片区规划分解,将低碳城市的建设,按各片区的特点设定具体的规划建设要求,提出低碳生态城、低碳产业园、低碳农业园的建设规划。本文还从低碳建设项目布点、产业结构调整、可再生能源利用、低碳生活方式、生态城市建设、低碳技术研发等方面提出对策措施。本项研究工作,对厦门市在2020年实现低碳城市的规划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4.
厦门市低碳城市建设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研究低碳城市内涵的基础上,提出厦门市建设低碳城市的总体目标,并就建筑、交通、工业生产三大领域的CO2减排量提出控制要求。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本文从城市空间布局、产业结构调整、可再生能源利用、低碳生活方式、CDM清洁发展机制等方面提出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55.
常规桩筏基础在不断推进的工程实践中面临新的困难。为迎接新的挑战,笔者等在厦门地区对设置变形调节装置桩筏基础进行了工程试点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本文在详细介绍设置变形调节装置桩筏基础工作机理的基础上,重点对其应用领域进行了阐述。结果表明:和常规桩筏基础相比,设置变形调节装置桩筏基础通过调节器的设置,实现了桩基支承刚度的人为干预和按需调节。设置变形调节装置桩筏基础主要可应用于端承型桩基桩土共同作用、变刚度调平设计、老桩的再生利用以及土岩结合地基等支承刚度严重不均匀的情况。  相似文献   
56.
本文介绍了厦门市工程地质特性,详细分析了厦门市各种常见的深坑支护类型,并提出适合本地特点的设计与施工方法及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57.
58.
21世纪是我国建筑业的鼎盛时期,99%为高耗能建筑,能耗问题越来越严重,建筑节能已是国家的重大战略问题。厦门蓝湾国际设计在开发建设过程中注重"节地、节能、节水、节材、环境保护"五大方面的综合实践,形成一整套较为完整的绿色节能建筑技术实施体系。  相似文献   
59.
地震后会产生大量的建筑垃圾,如果能够对震区建筑垃圾的量进行科学合理的估计,就可以为重建规划提供有利帮助。卫星遥感技术具有视域大、全天候等特性使其在灾情评估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文章介绍了以卫星遥感数据为基准的估算地震后产生的建筑垃圾总量的方法,并以四川汶川大地震为例采用此法估算了震后的建筑垃圾总量,估算结果表明该法具有全面、准确和高效的特点。  相似文献   
60.
高烈度地震区中小学教学楼耐震设计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以一栋十八班教学楼为例,以建筑物本身的动力特性为研究基础,从建筑方案设计入手,以合理的建筑平面布局和规则的形体,配合抗侧力和延性好的钢管混凝土或工字钢柱、工字钢梁、组合楼板构成的框架一支撑结构体系、岩棉芯复合压型钢板外墙和内隔墙,构成耐受强地震作用不倒塌的教学建筑。弹塑性有限元分析表明,该结构具有良好的动力特性和耐震性能。本项研究工作为高烈度地震区教学楼耐震设计提供了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