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0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4篇
综合类   3篇
化学工业   8篇
金属工艺   206篇
机械仪表   11篇
矿业工程   2篇
石油天然气   4篇
武器工业   16篇
无线电   4篇
一般工业技术   160篇
冶金工业   37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35篇
  2010年   41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39篇
  2007年   42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6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41.
韩国铝箔毛料和国产铝箔毛料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7,自引:6,他引:7  
采用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X- 射线衍射仪等手段比较研究了两批韩国铝箔毛料和五批国产铝箔毛料的显微组织。研究表明,进口毛料和国产毛料中化合物相的类型有较大不同。进口料中化合物相以α(FeSiAl)和β(FeSiAl) 相为主,而国产毛料中化合物相以FeAl3 和α(FeSiAl) 相为主;进口毛料中固溶的硅含量较低,但晶粒尺寸较大。分析了固溶硅含量、Fe/Si 比和晶粒尺寸等对铝箔轧制性能的影响及针孔增多的原因。  相似文献   
442.
目的提高镁合金的耐腐蚀性能。方法采用超音速火焰喷涂技术,在AZ61镁合金表面引入Ni Cr Al作为中间层,最终在镁合金表面构筑一层铁基非晶涂层。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差热分析仪、显微硬度测试仪、开路电位测试仪、动电位极化测试仪、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和接触角测量仪,分别评价了镁合金基体和铁基非晶涂层的形貌特征、微观结构、热稳定性、力学性能、腐蚀行为和表面性质。结果在AZ61镁合金表面成功构筑了一层厚度约200~240μm的铁基非晶涂层,该涂层在XRD有效分辨率内呈单一非晶结构。热分析结果表明,该非晶涂层的起始晶化温度可达657℃,具有极高的热稳定性。铁基非晶涂层和AZ61镁合金的显微硬度分别为892HV和71HV,合金表面显微硬度提高了10倍以上。在模拟海水中,AZ61镁合金和铁基非晶防护涂层的稳态开路电位分别为-0.59V和-1.58V,自腐蚀电流密度分别为80μA/cm~2和4μA/cm~2;在酸雨介质中,镁合金和非晶涂层的稳态开路电位分别为-0.45 V和-1.51 V,自腐蚀电流密度分别为7.27μA/cm~2和1.64μA/cm~2。去离子水在AZ61镁合金的表面润湿角为(59.8±1.5)°,而铁基非晶涂层的接触角为(74.4±0.6)°。结论在镁合金表面构筑铁基非晶涂层,可以显著提高镁合金的耐蚀性,同时非晶涂层高的热稳定性和显微硬度,意味着良好的耐热和耐磨性能。  相似文献   
443.
理论分析陶瓷刚玉砂带的磨损特征,研究影响磨削性能发挥的根本原因是由于单个磨粒切刃的法向接触压力过小,钝化的微晶磨粒不能及时破碎脱落,削弱了砂带的自锐作用。在对比试验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恒压力磨削中影响陶瓷刚玉砂带磨削性能发挥的主要因素。试验结果表明,采用较大的法向压力或适当增大磨削速度等磨削参数,可以高效发挥陶瓷刚玉砂带的磨削性能。  相似文献   
444.
采用显微组织观察、拉伸实验和阻尼测试等方法研究了一次挤压、二次挤压及锻造这3种不同塑性加工工艺对ZK60镁合金的显微组织、力学性能及阻尼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ZK60变形镁合金经3种塑性加工工艺处理后,不同变形态间的抗拉强度、屈服强度及伸长率相差不大,但其阻尼性能却发生显著变化,其中锻造态ZK60镁合金的阻尼性能相对于挤压态的提高2倍多;采用G-L理论分析3种不同变形加工工艺对ZK60镁合金阻尼性能的影响规律.  相似文献   
445.
金属镁具有较高的理论体积比容量(3 833 mAh·cm-3)和较低的还原电位(-2.37 V vs.SHE),其作为镁电池负极具有能量密度高、安全性好且成本较低等优点。因此,可充镁电池是极具发展前景的新型二次电池体系。然而,可充镁电池的金属镁负极在充放电过程中易与电解液发生反应,形成阻碍Mg2+可逆沉积/溶解的致密钝化膜,导致较大的极化与较低的库伦效率;此外,镁负极与常规电解液的反应也会限制一些高性能正极材料的应用。本文围绕可充镁电池负极与电解液之间的相容性问题,总结了可充镁电池中负极材料及其界面调控方法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介绍了合金化负极材料与纳米/插层负极材料对改善可充镁电池循环性能的重要作用,并重点介绍了人工电解质界面膜和固态电解质对解决金属镁负极与电解液相容性问题的作用。此外,本文还从减少电解液副反应和调控钝化膜的角度,对提升可充镁电池负极与电解液相容性的研究重点与目标进行了总结和展望。  相似文献   
446.
设计了一种采用弯曲定径带模具的新型非对称挤压工艺(TBE),用以改善Mg-3Al-1Zn合金板材的力学性能和成形性能。运用有限元分析揭示了挤压过程中的应变、温度等状态变量的分布。结果表明,在TBE模具的模口处,应变沿板面法向(ND)呈梯度分布,这导致挤压板材显微组织的厚向梯度分布,同时得到TD择优取向的织构,少量基面取向晶粒向挤压方向(ED)偏转。与传统挤压相比,TBE过程中产生更多挤压热,模腔内温度更高,使大量非基面滑移开启,导致板材TD择优取向织构的形成。通过改善织构,TBE板材的塑性和弯曲性能均得到明显提升,沿45°方向的伸长率达到33%,弯曲角度达到83.5°。  相似文献   
447.
研究晶粒尺寸和析出相的双重异质结构对小挤压比制备的AZ91挤压板材力学性能的影响。与挤压比(ER)为12.8的样品(即ER12.8样品)相比,ER3.9和ER6.4样品呈现明显的粗细晶粒层和异质分布的细小弥散的析出相。此外,在ER3.9样品的细晶层中还观察到大量带状析出相。由于异质变形诱导(HDI)力和析出相的平衡,ER6.4样品呈现良好的强度和塑性结合。尽管ER3.9样品表现出最高的HDI力和基面滑移施密特因子,改善了塑性,但更多的带状析出相对恶化其力学性能仍起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448.
采用铝酸盐/硅酸盐体系(AS)、铝酸盐/磷酸盐体系(AP)、硅酸盐/磷酸盐体系(SP)和铝酸盐/磷酸盐/硅酸盐体系(APS)的微弧氧化电解液对Mg-Gd-Y-Zn-Mn合金进行微弧氧化(MAO),并在其表面再进行原位生长MgAlLa层状双羟基金属氧化物(MgAlLa-LDHs)得到复合涂层。研究了不同MAO涂层对MgAlLa-LDHs涂层性能的影响,表征了涂层的形貌、结构及成分,并评估了其耐腐蚀性能。结果表明,不同MAO涂层表面生长的MgAlLa-LDHs膜形貌和结构存在明显的差异。此外,APS电解液制备的复合涂层表现出优异的耐腐蚀性能,其腐蚀电流密度为9.14×10-9 A·cm-2,相较镁合金基体提升了约4个数量级。  相似文献   
449.
镁基储氢材料因储氢密度高、资源丰富、环境友好等优点而备受关注,但其存在吸/放氢温度过高、反应动力学缓慢和循环稳定性差等缺点,阻碍了其大规模产业化进程。尽管镁基储氢材料在新合金体系开发、纳米调控、催化修饰、多相复合等方面取得了巨大进展,但如何获取兼具吸/放氢容量高、温度适中、反应速率快及寿命长等优良性能的镁基储氢材料仍是一个挑战。本文较为系统地总结了镁基材料中储氢相及其界面的种类,论述了其微观组织/界面特征的调控策略和方法。重点探讨了储氢相组成、微观结构及其表/界面结构调控效果对提升储氢热力学与动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与作用机制,展望了通过调控储氢相及其界面来设计镁基储氢材料的前景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450.
以商业热轧态AZ91厚板为实验用材料,通过控制挤压比制备了具有异质结构和均匀结构的AZ91棒材,采用光学显微镜(OM)、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电子背散射衍射(EBSD)及万能试验机研究了其微观组织与拉伸性能。结果表明:相比于原始热轧态(R)和轧制退火态(RA),挤压后的合金(AE7、AE11、AE17和AE26,数字为挤压比)的强度和塑性均大幅提高。其中,AE7为晶粒较为细小的均匀组织,并具有最高的抗拉强度及屈服强度,但塑性最差;而AE26则呈现晶粒较为粗大的均匀组织,并具有最佳的塑性,但强度最低;AE11和AE17则呈现粗、细晶混合的异质结构,其中AE11表现最佳的强韧结合,这不仅归因于细晶强化和晶粒的硬取向,而且异质变形诱导(HDI)强化和硬化在变形过程中也扮演了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