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0篇 |
免费 | 12篇 |
专业分类
电工技术 | 5篇 |
综合类 | 2篇 |
化学工业 | 41篇 |
建筑科学 | 2篇 |
矿业工程 | 2篇 |
能源动力 | 1篇 |
轻工业 | 5篇 |
石油天然气 | 2篇 |
一般工业技术 | 11篇 |
冶金工业 | 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篇 |
2023年 | 1篇 |
2022年 | 3篇 |
2021年 | 1篇 |
2020年 | 2篇 |
2019年 | 2篇 |
2018年 | 7篇 |
2017年 | 3篇 |
2016年 | 3篇 |
2015年 | 5篇 |
2014年 | 2篇 |
2013年 | 3篇 |
2012年 | 2篇 |
2011年 | 3篇 |
2010年 | 4篇 |
2009年 | 1篇 |
2008年 | 2篇 |
2007年 | 4篇 |
2006年 | 5篇 |
2005年 | 4篇 |
2004年 | 1篇 |
2003年 | 2篇 |
2002年 | 1篇 |
2001年 | 2篇 |
2000年 | 3篇 |
1996年 | 2篇 |
1995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纳滤膜技术浓缩分离含镍离子溶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纳滤膜法对较高浓度含Ni2+离子溶液进行了高倍数浓缩,考察了操作压力、进料液流量、原水Ni2+离子质量浓度和pH等因素对分离过程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纳滤膜对Ni2+的截留率随操作压力、进料液流量和原水Ni2+质量浓度的增加而增大,膜通量则随进水Ni2+的质量浓度增加而减小.对于Ni2+质量浓度为3900 mg·L-1,pH为3的NiSO4溶液原水,在操作压力1.4MPa条件下,经截留液全循环工艺运行,纳滤淡化出水Ni2+的截留率均保持在99.6%以上,浓缩液中Ni2+质量浓度最高可能达到23 510mg·L-1,浓缩倍数超过6.研究表明,选择适宜的纳滤膜用于重金属废水的高倍数浓缩,实现有价金属的资源化回收具有良好的技术可行性. 相似文献
12.
13.
以低磺化度磺化聚醚砜(SPES)为基质材料,与亲水剂聚乙烯吡咯烷酮K60(PVPK60)共混,通过改变SPES与PVP的质量比[m(SPES)/m(PVP)],制备阳离子交换膜(CEM),考察膜结构与性能.研究发现,随m(SPES)/m(PVP)的减小,CEM的力学性能先增加后降低,膜中PVP未发生明显泄露,膜稳定性良好;亲水性逐渐增加;膜表面规整,表面粗糙度先降低后增加;SPES与PVP相容性良好;电渗析脱盐(ED)测试表明m(SPES)/m(PVP)为6/4和5/5阳离子交换膜优于商品对照膜的脱盐效果.因此,m(SPES)/m(PVP)为6/4和5/5时,制备的CEM整体性能较为理想. 相似文献
14.
采用国产双极膜、均相阴、阳离子交换膜交替排列构成的三隔室双极膜电渗析(BMED)构型,以NaCl为原料制备NaOH和HCl.研究了电流密度、原料液浓度和电极液浓度对BMED操作性能的影响,并对两种不同的均相阳膜进行了对比考察.结果表明:在电流密度30mA/cm2,NaCl原料液浓度为1.5 mol/L的条件下,实验范围内NaOH的收率可达80.19%,其收率和能耗随电流密度的增大而增加;电流密度恒定时,较高的原料液浓度利于保持更小的膜堆电阻,过程能耗相应降低;本实验条件下,极室Na2SO4溶液在1%~2%的低浓度范围内时,过程运行效果较3%~4%的高浓度更优.采取进一步向原料室持续补充10%NaCl的操作时,5h后产品NaOH浓度可提高至10%左右,较间歇式操作时的4%水平有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5.
电去离子(EDI)过程水解离机理的研究(Ⅱ)特征曲线的形成机理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在不同的工作阶段下,EDI过程特征曲线的形态均有所差异,主要表现在膜堆电流的减小和浓缩水pH的持续回升.从离子交换树脂和膜材料的角度出发,分析认为其原因主要在于过程中自然发生的,程度逐渐加强的阴膜和阴树脂的降解,此外,稳定工况下的V-I、pH-I特征曲线已不能形象和灵敏地表征EDI过程的工作状态,并提出了3种更实用的特征曲线概念用于EDI过程的表征、 相似文献
16.
EDI过程处理低浓度重金属离子废水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处理低浓度重金属离子废水,对常规的用于超纯水生产的EDI内部构造进行了适应性改进.以模拟的低浓度含镍废水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填充树脂类型对过程分离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使用大孔型强酸强碱性混床树脂较凝胶型树脂能有效强化过程传质. 相似文献
17.
18.
在“双碳”目标背景与当前技术条件下,“煤”“废”“碳”构成了煤炭的“不可能三角”,严重制约着煤炭行业的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秉持“以废治废”“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原则,着眼“煤”的减损化开采、“废”的功能化利用、“碳”的低碳化处置三维视角,探索“煤”“废”“碳”协同发展路径,为破解煤炭“不可能三角”和推动煤炭绿色低碳发展提供全方位解决方案。具体包括:①阐明了“煤”的减损化开采科学内涵,明确了生态脆弱区含(隔)水层空间组合特征、采煤减损技术应用下的覆岩移动规律和覆岩采动损伤下的地表变形规律等减损化开采科学问题,提出了面间煤柱“掘-充-留”一体化、窄条带式充填开采和综采架后充填开采等减损化开采技术;②阐明了“废”的功能化利用科学内涵,明确了固废功能化利用的科学问题,包括镁-煤基固废原材料改性方法与机理、多元固废协同作用机制、全固废充填材料性能调控理论3个方面,形成了以固废原材料改性、固废基胶凝材料研发、全固废充填材料制备为核心的固废功能化利用关键技术体系;③阐明了“碳”的低碳化处置科学内涵,提出了“碳”的低碳化处置科学实践框架和实施路径,厘清了在“碳”的低碳化处置过程中关于矿化材料制备、封存... 相似文献
19.
电去离子水处理技术的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建友 《天津工业大学学报》2005,24(5):92-97
以“电去离子(EDI)”为核心的集成水处理过程正日益成为纯水生产技术的主流,将对未来工业水处理产生深远影响.本文介绍了EDI过程的去离子原理,分析并提出了过程的传质强化途径,回顾了EDI技术的研究发展历程与应用近况.此外,根据EDI的本质特点,说明了其不仅在超纯水制备领域具有重要应用价值,而且还可通过不同的膜与树脂的组合、以及在不同的工艺条件下实现多方面的优越分离性能,由此对EDI的进一步研究与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