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王钒 《江苏石油化工学院学报》1992,(Z1)
本文研究了在γ-手性-α,β-不饱和醛④的一些亲核加成反应中的1,4-不对称诱导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共轭烯醛④与格氏类试剂(RM)的1,2-亲核加成反应,未表现出有意义的非对映立体选择性,这意味着在这类反应中可能存在的电子和立体效应无法通过传递双键系统传递;而在助剂(氯化三甲基硅烷、六甲基磷酸三酰胺和三乙胺)存在下,化合物④和二烷基铜锂的反应,导致了大于98%的1,2-加成选择性和优良的非对映立体选择性(82~95%)。这说明在后者反应中,γ-位的不对称信息已成功地通过π-电子系统进行了传递,从而产生了一个远距离的1,4-不对称诱导效应。通过对反应中立体因素的考察,证实共轭烯醛④中β-位立体阻碍是产生高度的1,2-加成选择性的原因;而饱和醛和共轭烯醛竞争反应的实验结果显示:在与二烷基铜锂的加成反应中,共轭烯醛具有较高的反应活性。因而,作者提议反应的第一步是选择性形成d,π-化合物,然后发生立体选择性的1,2-加成反应。 相似文献
12.
目前人们普遍认为,在煤层气开发过程中,基质孔隙的解吸气主要呈游离态,受分子浓度差的作用,以气相扩散方式运移至割理.现有的扩散理论忽略了基质孔隙中水的存在及其对解吸气运移的影响.文中从煤层气成藏机理出发,分析认为甲烷、水、基质微孔同时生成,基质微孔中存在着自生水;然后对基质-割理的压差和基孔毛细管力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基质孔隙水的可驱动性和解吸气的运移方式.研究表明,基质孔喉中的水能否被驱动,取决于该孔喉的尺度、埋深、温度、压力、煤阶、距井筒的距离及排采的时长.当该孔喉中的水能被驱动,则解吸气以渗流的方式向割理运移;当不能被驱动,则解吸气以溶解相扩散或表面扩散.无论基孔中的水能否被驱动,解吸气都不能通过气相扩散的方式运移. 相似文献
13.
针对目前存在的气井产能方程及无阻流量公式在特定的完井方式与工艺水平情况下易受表皮系数影响导致计算结果不准确的问题,在提出了气井真实产能方程及无阻流量概念的基础上,利用常规产能试井法及不稳定试井法计算出表皮影响系数,将现有的产能方程系数中的表皮影响剔除,得到不受表皮因素影响能够真实反映气藏产能属性的气井产能方程,进而计算出气井的真实无阻流量。以苏里格气田某井为例进行真实产能的敏感性因素分析,结果表明表皮系数对气井产能的影响较大,要准确客观地评价产能及无阻流量须建立无表皮系数影响的真实产能方程。 相似文献
14.
制备了一系列(甲基)丙烯酸酯类共聚物,利用各单体的不同亲水性,得到了系列沉淀-溶解可调节固定化酶载体,其沉淀-溶解临界pH值有偏酸性,近中性甚至偏碱性,研究了不同的酸与酯及其相对含量对共聚物溶解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16.
17.
设计了一种基于单WiFi模块的STA+P2P+AP共存方案,硬件采用DBDC的2X2 Wi-Fi模块,通过P2P Group的beacon帧广播来实现AP和P2P的共存,不仅解决了STA+P2P下的AP共存问题,而且解决了单Wi-Fi模块多种网络服务的共存冲突,有效提升了互联网无线终端协作的效率,并降低了成本。 相似文献
18.
在以强酸型离子交换树脂为催化剂和过氧化氢为氧化剂的清洁工艺条件下,首次研究了选择性氧化苯甲硫醚生成苯甲亚砜的反应,优化得到了合成苯甲亚砜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反应底物苯甲硫醚8 mmol、反应溶剂甲醇10 mL、反应温度为常温、反应时间为8 h、催化剂用量为底物摩尔量的50%、过氧化氢与底物摩尔比为1.0∶1.0。此反应的转化率和选择性均大于99.9 %,催化剂重复使用15次未见其活性和选择性明显下降。在类似的反应条件下, 其它4种硫醚也被高效和选择性地氧化为相应的亚砜。 相似文献
19.
目前所有的应力敏感实验都假设上覆压力不变,事实上,油气田开采时储层部分甚至整个上覆岩层的应力将重新分布,上覆压力将随着生产时间不断变化,因此计算不同形状储层上覆压力变化值对低渗储层应力敏感评价具有重要的意义.统计苏里格砂体展布特征,将储层模型简化为近饼状体模型和近椭圆柱体模型,以Sohanzadeh非均质理论为基础,计算了苏里格气田两种简化储层模型在油气开采时上覆压力的变化情况,并应用于储层的应力敏感评价中.结果表明:油气开采时,苏里格气田上覆岩层中形成压力拱,不同形状储层的压力拱比不同,近饼形储层和近椭圆柱体储层的最大压力拱比分别为0.276和0.119.地层压力降低30 MPa时,近饼状体储层上覆压力最大降低14%,近椭圆柱体储层上覆压力最大降低6%,对应的应力敏感渗透率较常规应力敏感实验分别提高38.57%和23.25%,对于压力拱效应显著的低渗储层,常规实验夸大了储层的应力敏感效应.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