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5篇 |
免费 | 2篇 |
专业分类
电工技术 | 2篇 |
化学工业 | 25篇 |
金属工艺 | 2篇 |
机械仪表 | 10篇 |
建筑科学 | 5篇 |
矿业工程 | 1篇 |
能源动力 | 1篇 |
轻工业 | 3篇 |
水利工程 | 1篇 |
石油天然气 | 7篇 |
无线电 | 9篇 |
一般工业技术 | 3篇 |
冶金工业 | 3篇 |
自动化技术 | 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篇 |
2023年 | 2篇 |
2022年 | 1篇 |
2021年 | 2篇 |
2020年 | 1篇 |
2019年 | 1篇 |
2015年 | 4篇 |
2014年 | 1篇 |
2013年 | 3篇 |
2012年 | 4篇 |
2011年 | 4篇 |
2010年 | 5篇 |
2009年 | 7篇 |
2008年 | 7篇 |
2007年 | 5篇 |
2006年 | 3篇 |
2005年 | 8篇 |
2004年 | 5篇 |
2003年 | 3篇 |
2002年 | 1篇 |
2001年 | 1篇 |
1999年 | 2篇 |
1998年 | 2篇 |
1997年 | 3篇 |
199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水热合成制备纳米铁酸铜及其表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获得粒径小且分布均匀的铁酸铜(CuFe2O4)粉体,本文中以硝酸铜、硝酸铁及氢氧化钠为反应原料,采用水热法合成了纳米CuFe2O4粉体,研究了前驱体组分、反应温度、保温时间和表面活性剂聚乙烯醇(PVA)对CuFe2O4粉体制备的影响;用X射线衍射(XRD)、粒度分析仪、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红外光谱(IR)等分析方法对样品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前驱体中NO3-的存在将导致产物中铁酸亚铜CuFeO2的产生;在反应温度为320℃、以PVA作分散剂、保温3h的水热条件下可合成纳米CuFe2O4粉体。 相似文献
22.
采用双烯基丁二酰亚胺(L113B)代替表面活性剂失水山梨醇单油酸酯(Span80),以磷酸三丁酯(TBP)和煤油作为油膜相,NaOH溶液作为内水相,制备了W/O/W型双重乳液。研究了乳化速度、乳化时间、表面活性剂用量、载体和稀释剂用量、内相溶液浓度、油内比和乳水比等因素对体系稳定性及铬(Ⅵ)萃取率的影响,并对其萃取机理进行了分析。比较了两种乳液在Cr(Ⅵ)萃取率上的差异以及破乳后乳液回用情况。结果表明,在酸性条件下该体系具有良好的稳定性,液膜的溶胀率为8.4%,破损率为0.1%,铬(Ⅵ)的萃取率为99.4%,回收乳液再次萃取率可达95%以上。 相似文献
23.
穆兰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1997,(1)
本文主要论述了教学型机床的通用计算机数控系统,探讨了如何利用打印机接口输出控制脉冲.本系统采用了高低压驱动电源和串联电阻法,以提高步进电机的工作频率. 相似文献
24.
介绍了浸水式冷床的工艺特点和具体工艺参数的计算方法,唐钢中型厂采用此冷床后,不仅很好地解决了冷却能力不足的问题,而且经济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25.
快速原型制造及其基本原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赋予制造业新生命力的快速原型技术 快速原型与制造技术是国外80年代后期发展起来的一种新技术。它涉及CAD/CAM技术、数据处理技术,CNC技术、测试传感技术、激光技术等多种机械、电子技术,材料技术和计算机软件技术,是各种高技术的综合应用。它与虚拟制造技术一起被称为未来产品创新的两大支柱技术。它对缩短产品开发周期,降低产品开发费用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甚至有人祢快速原型与制造技术是继CNC技术后制造技术的又一次革命。 随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传统的制造技术正在发生极其深刻的重大转变,主要表现在产品生命周期缩短,用户需求多样化和交货期日益缩短成为竞争的三个主要因素。快速原型技术与其它制造技术集成后,在新产品开发的时间和费用上将节约10%~50%,它在产品设计和制造过程中的作用如图1所示。 相似文献
26.
面对用户与日俱增的服务需求和日益激烈的同业竞争,重庆电信把服务亲和力和业务能力作为提升10000号服务质量的关键环节,已全面启动“四个一”体验活动。 相似文献
27.
28.
基于DSP的RS码快速译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一种快速RS译码方法,利用伴随矩阵的奇异性找出RS码的错误位置。每找出一个错误位置,对伴随式进行一次迭代运算并使伴随矩阵降一阶。利用迭代运算所得的伴随式,可容易地计算出错误值。再利用DSP的硬件乘法和软件流水线技术,对译码过程进行优化,从而使该译码算法得以快速实现。 相似文献
29.
EPC-C1G2协议属于EPCglobal组织发布的第二代超高频射频识别空中接口协议,该协议采用时槽ALOHA算法解决多标签识别时产生的碰撞问题.首先介绍了该协议多标签碰撞解决所需的参数和命令,协议中的Q值决定了解决碰撞时所用的时槽数.时槽数越多,标签越不容易碰撞,但识别时间却越长,因此,恰当地选择Q值可以在标签识别时间和识别标签数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给出了两种碰撞解决流程,一种是固定Q值算法,另一种是递减Q值算法,并仿真分析了这两种多标签识别流程的性能. 相似文献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