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8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3篇
电工技术   21篇
综合类   15篇
化学工业   23篇
金属工艺   4篇
机械仪表   26篇
建筑科学   29篇
能源动力   14篇
轻工业   2篇
石油天然气   2篇
武器工业   1篇
无线电   6篇
一般工业技术   20篇
自动化技术   1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1年   1篇
  198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以我国某一提速机车为例,建立了计算模型,对其进行非线性临界速度计算,并进行直线非线性运行性能分析和曲线通灶性能分析,得到机车动力学性能对轴箱拉杆定位刚度变化的敏感性,对轴箱拉杆的刚度进行优化,优化后机车的各主要动力学指标,特别是轮轨动态力有明显的降低.  相似文献   
122.
Operation safety and stability of the train mainly depend on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wheel and rail. Knowledge of wheel/rail contact force is important for vehicle control systems that aim to enhance vehicle stability and passenger safety. Since wheel/rail contact forces of high-speed train are very difficult to measure directly, a new estimation process for wheel/rail contact forces was introduced in this work. Based on the state space equation, dynamic programming methods and the Bellman principle of optimality, the main theoretical derivation of the inversion mathematical model was given. The new method overcomes the weakness of large fluctuations which exist in current inverse techniques. High-speed vehicle was chosen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ccelerations of axle box as input conditions, 10 degrees of freedom vertical vibration model and 17 degrees of freedom lateral vibration model were established, respectively. Under 250 km/h, the vertical and lateral wheel/rail forces were identified. From the time domain and frequency domain, the comparison of the results between inverse and SIMPACK models were given.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inverse mathematical model has high precision for inversing the wheel/rail contact forces of an operation high-speed vehicle.  相似文献   
123.
在确定特高压变电站内并联电容器组的接线方式时,耐爆能量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参数。针对特高压变电站110 k V并联电容器常用的单星形双桥差接线方式,推导出该接线方式下的电容器组故障分析模型,并对桥臂采用不同串并联方式时的故障电容器进行耐爆能量验证计算,得出最优的桥臂接线方案。  相似文献   
124.
黎林  彭重华  马卫华 《山西建筑》2007,33(14):10-11
总结了岭南传统水乡村落常见的河道景观类型,对岭南传统水乡村落外部空间河道景观的组成元素进行了分析,研究了岭南传统水乡村落外部河道景观的空间形态及边缘处理,探讨了该水体营造景观的再利用。  相似文献   
125.
航天器近距离交会对接过程中需要满足禁飞区,对接走廊等约束,否则会有航天器相碰或者损毁的风险.本文研究了一种基于线性二次型调节器树(linear quadratic regulator trees, LQR-Trees)反馈路径规划的安全交会对接的路径规划与控制方法.首先采用非线性规划算法(nonlinear programming, NLP)计算开环标称轨迹,并应用局部线性反馈控制算法生成闭环控制律使得系统状态保持在标称轨迹附近;然后采用平方和(sums-of-squares, SOS)凸优化方法,沿着标称轨迹附近计算反向可达集;最后采用相对稀疏的多个稳定域生成轨迹库覆盖大范围的状态空间,扩展稳定区域.本文首次提出采用6维的LQR-Trees算法的安全对接轨迹规划与控制方法,并重新设计了控制饱和约束.仿真结果验证了该算法在交会对接安全轨迹规划与控制中的有效性,通过设计5个稳定域实现了满足对接走廊约束的安全交会对接任务.  相似文献   
126.
超临界CO2萃取β-胡萝卜素的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卫华  王娟  钟秦 《江苏化工》2005,33(6):32-34
对超临界CO2萃取胡萝卜中β-胡萝卜素的工艺进行了实验研究.用L9(34)正交实验研究了萃取压力、CO2流量、原料粒径、萃取温度等因素对萃取效果的影响,且对夹带剂的用量进行了研究与探讨.实验结果表明,4个因素中对提取率影响大小依次为压力>流量>粒径>温度,适宜的超临界萃取条件为萃取压力40 MPa,CO2流量10kg·h,原料粒径为40目,萃取温度40℃,此条件下的提取率为30.25×104.夹带剂可明显提高萃取率,适宜的夹带剂添加量为40 mL.此外还将超临界萃取与有机溶剂提取进行了比较,效果均优于有机溶剂.  相似文献   
127.
本文从教育理念、教学体系、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师资力量等方面,对中国与日本法学教育的现有体制与改革方向进行了比较研究,并对日本法学教育的改革经验进行了总结,并对我国的法学教育改革提供建设性的意见。  相似文献   
128.
基于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理论,分析对比了选用两种方案转向架情况下机车动力学特性,以及对牵引销结构冲击的影响。以某型米轨机车为例,结合国外山区线路特征,使用动力学软件SIMPACK构建车轨耦合动力学模型。通过模拟实际线路工况分析发现直线工况下由于牵引销纵向自由间隙的存在,在较差线路上高速运行时,由于轨道纵向激励的影响使得牵引销受到较大的纵向冲击,原始方案三个牵引销按顺序最大纵向力分别为165kN、197kN和167kN;改进后方案的牵引销纵向力最大值为165kN、141kN和186kN。小半径曲线工况下原始方案牵引销与横向止档发生剧烈碰撞,第二位牵引销所受的横向冲击最大,达到259kN,而考虑车轮磨耗时,冲击将达到785kN。改进方案牵引销横向冲击较小,均未超过45kN。结果表明:通过小半径曲线时,牵引销产生的巨大横向力可能是造成牵引销固定螺栓松动、剪断的原因。在较差线路上,轨道不平顺造成的纵向冲击这也可能引起该问题。  相似文献   
129.
基于Gaussian16软件,利用密度泛函理论中的B3LYP和B2PLYP方法,研究了对氨基苯磺酸重氮化、偶联反应中反应物和产物的结构。通过计算,模拟优化了反应物和产物的几何构型与电子分布,得到了反应焓变、吉布斯自由能变及平衡常数。结果表明,重氮化反应的焓变为-117 kJ/mol,吉布斯自由能变为-160 kJ/mol;偶联反应的焓变为-484 kJ/mol,吉布斯自由能变为-460 kJ/mol,由此可知重氮化、偶联反应均为放热、不可逆反应。对氨基苯磺酸重氮化、偶联反应的热力学计算为反应工艺条件的控制和热力学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0.
为了研究不同建模方式的仿真模型对调车冲击计算效率和结果的影响,根据C80敞车及MT 2缓冲器参数,建立模拟调车冲击工况的纵向动力学模型A、三维精细化模型B和混合动力学模型C,分析了在不同速度、空重车状态及不同编组方式下的调车冲击的响应结果,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了模型的建模方便性、计算效率等问题.研究结果表明:(1)随着冲击速度的增加,三种模型得到的最大车钩力变化趋势一致,但是结果差异越来越大,在8km/h时仿真差异可达15%,同时空车状态下分析的结果最大差异为8.9%,大于重车状态仿真的2.4%;(2)不同编组方式得到的车钩力时间历程规律类似,在不同车钩位置上比较时最大差异为8%左右;(3)建模方便性上各有难点,但模型A的数据库在界面调用更为方便,且在计算时间上远远小于其他两种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