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9篇
电工技术   1篇
综合类   11篇
化学工业   6篇
金属工艺   1篇
机械仪表   6篇
建筑科学   1篇
一般工业技术   8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8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首先,利用麦克斯韦张量法推导了电磁力的解析模型,基于解析模型分析了8极48槽、8极36槽、6极36槽3种槽极数配合的新能源汽车用永磁电机电磁力的空间阶次和频率特征;其次,利用有限元法对定子铁心的模态进行了分析;同时,在半消声室内分别对上述3种槽极数配合的永磁电机在额定外特性匀加速工况下进行了噪声测试,并利用快速傅里叶变换得出了3种电机噪声的频谱图;最后,综合电磁力空间阶次、频率特征以及定子铁心的模态对测试结果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揭示了3种槽极数配合对永磁电机噪声水平的影响以及不同槽极数配合电机电磁噪声的抑制方法。  相似文献   
22.
某车型与竞品车面漆车身外观经过面漆膜厚、光泽、NAP、色差等检测后进行对比分析,找出两者外观之间的差异,针对差异提出改善建议,为提升产品外观质量提供帮助和参考。  相似文献   
23.
基于PolyMAX的声固耦合模态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白车身的结构模态频率和模态振型反映了汽车车身结构的固有特性,对车内噪声有重要影响。车内空腔跟车身结构一样,同样拥有模态频率和模态振型。采用LMS数据采集系统对某国产SUV进行车内空腔声学模态试验。首先基于传声器阵列的方法获取响应点的信号,然后利用PolyMAX方法提取声学模态频率及振型。将声学模态频率与白车身结构模态频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车内空腔的第一、二阶声学模态分别跟白车身的第四、十阶结构模态有很强的耦合。最后通过实车测试验证了声固耦合共振时低频轰鸣的存在。可以在关键部件增加板厚、顶盖和地板附加阻尼层、顶盖加加强筋等方式改变车身结构的局部模态来破坏车身结构模态和声腔模态的强耦合状态,降低车内的低频轰鸣声  相似文献   
24.
刘强  岳洋  马芳武  赵福全 《功能材料》2012,43(Z1):73-77
声学封装作为汽车被动降噪的主要手段,对整车NVH性能改进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声学封装技术的核心是声学材料的应用,材料应用水平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声学封装的效果.对阻尼和吸音两大类声学材料分别进行性能对比,研究了配方、种类对阻尼材料声学性能的影响,种类、规格对吸音材料声学性能的影响,并选取声学性能优异的材料制定声学封装方案,用于样车NVH性能改进,进而分析和评价材料对车内噪声的改进效果.  相似文献   
25.
机器人在非铺装路面行驶时,不可避免地会引起机体位姿(位置与姿态)改变,路面会对机体以及机载设备产生破坏冲击,为减小机体与机载设备的振动,设计了一款具有慢主动悬架结构的轮腿式全地形移动机器人(WLATMR),并验证了其隔振性能。为实现整机位姿闭环控制,首先基于运动学与动力学建立考虑悬架影响的整机位姿模型,分析悬架影响对机身位姿的影响,然后通过PI控制实现SIMULINK与ADAMS的联合仿真,对比分析模型优化前、后(优化前:忽略悬架影响,优化后:考虑悬架影响)的整机位姿控制效果。结果表明,优化前、后WLATMR的位姿跟踪效果相差不大,但是优化后的模型能够有效降低对作动器工作速度、工作位移等性能的要求。最后,通过调整PI参数使模型优化前、后的作动器工作速度相同,在此条件下再次仿真,结果表明优化后模型能够有效改善系统的瞬态响应性能指标,验证了模型及算法的正确性,同时为机器人增加隔振悬架系统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26.
倾斜荷载在汽车碰撞事故中无法避免,严重影响多胞材料的力学响应。以内凹三角形负泊松比材料为研究对象,通过显式动力有限元软件LS-DYNA具体分析了冲击倾角(0°~10°)与冲击速度(20~70 m/s)对内凹三角形负泊松比材料面内冲击的变形模态和动力响应的影响,并构造了完整的变形模式分类图。引入最佳承载角的概念,当冲击倾角β=4°时,诱发了稳定有序的变形模式,使得抵抗变形的形式主要以结构胞壁的压缩与弯曲为主,平台应力值与吸能值得到了较大的提升,进一步发挥了结构的抗承载能力,甚至超过了理想的轴向冲击工况。这一特征与六边形蜂窝结构有所不同,对汽车吸能构件的设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7.
为总结和分析汽车液压阻尼减振器热-机耦合建模与优化设计的研究进展和发展趋势,首先分析了减振器温升对减振器阻尼特性、结构寿命及整车性能带来的危害,进而从减振器热-机耦合模型的建立、带有温度补偿的新型减振器设计以及半主动控制方法等几方面进行了综述。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减振器热-机耦合研究技术路线,即建立热-机耦合模型、基于热-机耦合模型的减振器优化设计、基于整车性能的悬架优化设计以及基于温度补偿的新型减振器设计,最后指出设计具有应用级别的馈能式减振器是解决温升危害的一种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8.
29.
提出了一种双材料双箭头负泊松比结构,在保证元胞几何参数不变的前提下,引入了刚性材料分数LI.采用显式动力有限元软件LS-DYNA对不同冲击速度和不同刚性材料分数下的动力学响应进行数值模拟研究,并详细讨论了其对面内抗冲击能力和能量吸收能力的影响.同时,为了获得较好的综合性能,进一步建立了分层递变梯度模型,探究了梯度形式对...  相似文献   
30.
利用酸碱溶液去除金属表面的氧化膜,利用光纤激光器对金属表面进行处理,利用平板硫化机完成金属-塑料之间的热压连接成型。研究了不同激光功率和不同扫描密度对金属-塑料直接连接强度的影响。结合金属-塑料连接截面微观组织形貌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图,分析了金属表面特征与金属-塑料直接连接强度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随着激光功率的增大,金属-塑料直接连接强度先增大后减小;随着扫描密度的增大,金属-塑料直接连接强度增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