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22.
23.
24.
快速高效地提取城镇建设用地,并准确分析其时空格局演变及驱动力,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科学依据和重要保障。基于长时间序列DMSP/OLS夜间稳定灯光数据,采用阈值法分别提取1993-2013年长江经济带11省市的城镇建设用地,综合运用扩张速度、重心转移指数、标准差椭圆等指标或方法,分析了长江经济带城镇建设用地的时空演变格局,并借助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探讨了城镇建设用地时空格局演变的驱动力。结果表明:1993-2013年长江经济带城镇建设用地面积总体呈显著增长态势,表现出从东部沿海向中西部内陆延伸的态势;城镇建设用地重心和标准差椭圆均表明长三角城市群城镇扩张趋于放缓,而长江中游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则将成为未来城镇扩展的新增长极;城镇建设用地扩张受到人口数量、GDP、产业结构、经济活动、基础设施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且不同发展阶段各因子影响效力差异明显。 相似文献
25.
新型产业用地政策是支撑新型产业发展的重要保障。文章通过梳理上海新型产业用地政策演变的历程,发现新型产业用地政策制定经历了政策补丁和政策创设两个过程,政策演进逻辑呈现出在政策导向上由政府管理转向市场需求、在规划管理上由刚性管控转向弹性适应、在土地管理上由统一管理转向精细管理、在审批监管上由单一管理转向共享协同4个特征,同时认为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和政府精细化管理是新型产业用地政策创新的重要方向,因此在后续的政策创新过程中应注意3个转变,即规划管理由小类管控向大类管控转变、土地管理由政府管控向市场配置转变、审批监管由事前审批监管向事前承诺转变。 相似文献
26.
文章基于土地制度对经济发展影响机理的分析,认为土地制度主要通过外部性内部化、激励与约束、资源配置等方式影响经济发展,据此,阐述了自20世纪80年代积极推进城镇化、工业化发展以来中国土地出让制度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并将土地出让制度变量纳入经济增长模型,初步评价了中国土地出让制度实施与改革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结论表明,中国土地出让制度自实施以来所产生的制度绩效相当于2011年当年G D P的6.58%。但由于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依赖,也影响了中国土地出让制度运行对于经济增长的持续性贡献,文章提出了建立多元化财政“支柱”机制、城市重点重大项目回报机制、土地产权主体的城镇化红利分享机制等后土地经济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27.
水利工程项目综合效益货币化评估——以南京市长江河道二期整治工程项目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利工程后评价现有研究主要侧重于国民经济直接效益的测算,对综合效益货币化评估研究有所欠缺,基于此,以长江河道南京段二期整治工程为例开展综合效益货币化评估研究,以期为其他水利工程项目综合效益货币化后评价提供借鉴。在确定长江河道南京段二期整治综合效益覆盖的空间范围基础上,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三方面构建综合效益货币化后评估指标体系,结合整治岸段的具体特征,区分直接经济效益、间接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等方面,分别确定评估方法,并形成综合效益货币化后评估"矩阵"。评估结果表明长江河道南京段二期整治综合效益为21.92亿元,是实际投资的5.03倍,其中,非防洪效益是防洪效益的6倍多,可见长期以来水利工程实施的外部性效益被忽略了。为此建议:一是修改完善《大型水利工程后评价实施暂行办法》和《水利工程建设项目后评价报告编制规程》;二是探讨建立更加科学的水利工程投资回收机制;三是科学开展河道整治及有关水利工程建设规划。 相似文献
28.
29.
30.
江苏省城市化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以江苏省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城市化水平的发展变化,预测了21世纪初江苏省城市化水平,在此基础上对影响江苏省城市化水平的多种因素进行了相分析,建立了城市化水平的多元动态回归模型,另外还对江苏省不同区域的城市化水平进行了比较,并依据不同的城市化水平找出了不同的城市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