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2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3篇
电工技术   15篇
综合类   10篇
化学工业   3篇
金属工艺   1篇
机械仪表   5篇
建筑科学   12篇
矿业工程   5篇
轻工业   1篇
水利工程   1篇
石油天然气   6篇
无线电   8篇
一般工业技术   45篇
冶金工业   3篇
自动化技术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42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199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45 steel is a common material for parts manufacturing, and it is important to study its thermal damage detection for parts failure assessment.Here, in order to study ultrasonic nonlinear effects of 45 steel with different degrees of thermal damage, specimens with different degrees of thermal damage were made.Ultrasonic nonlinear detection tests were conducted for specimens using the RAM-5000 system made by RITEC company to obtain relation curves between ultrasonic nonlinear coefficients and heating temperature.These curves were deeply analyzed combining with the material’s metallographic microstructure evolution laws.Results showed that the ultrasonic nonlinear coefficient of 45 steel firstly increases, then decreases and increases again with increase in heating temperature;when heating temperature reaches 600 ℃, the ultrasonic nonlinear coefficient begins to increase; when temperature reaches 800 ℃, itreaches the peak value;thenit drops sharply, this is consistent with the coherent strain state of 45 steel between 700-800 ℃; finally, it at 1 300 ℃ rebounds slightly;the correlation between variation of ultrasonic nonlinear coefficient of 45 steel and its metallographic microstructure varying provides atest basis for the ultrasonic nonlinear detection of 45 steel thermal damage and the evaluation of its metallographic microstructure change.  相似文献   
42.
针对寒冷地区模块化钢框架结构节能性与经济性之间的矛盾问题,对模块化钢框架结构能耗和成本两个设计目标进行同步优化研究。根据模块化钢框架结构的特点进行参数化设计研究,提出在不同建筑尺寸下模块化钢框架结构的BIM模型自动建模方法;在Energyplus建筑能耗分析软件计算数据的基础上,采用多种机器学习算法进行建筑能耗预测,建立一种高效精确的建筑能耗预测模型;联立建筑能耗预测模型和建筑成本计算公式,在满足结构承载力的约束条件下,基于NSGA-Ⅱ算法进行模块化钢框架结构能耗和成本的多目标优化设计,生成帕累托最优解集。多目标优化设计方法解决了模块化钢框架结构“能耗+成本”的多目标一体化设计难题,推动了模块化钢框架结构的智能化升级,实现了模块化钢框架结构设计的快速高效化。  相似文献   
43.
以硫化脂肪类添加剂二烃基五硫化物(RC2540)为芯材, 三聚氰胺-甲醛树脂(MF树脂)为壁材, 采用原位聚合法合成了RC2540-MF树脂微胶囊。使用红外光谱、 SEM及热重分析(TG)等对其性能进行表征。用四球摩擦副考察了RC2540-MF树脂微胶囊作为聚乙二醇基础液添加剂时的摩擦磨损性能。结果表明: 添加质量分 数3% RC2540-MF树脂微胶囊的聚乙二醇基础液在314 N下摩擦系数可低至0.04, 磨斑直径在314 N(RC2540-MF质量分数5%)下为0.54 mm, 实验载荷则可以提高至1000 N以上。这是由于摩擦力导致RC2540-MF 树脂微胶囊破损, 活性硫化物在摩擦表面的物理、 化学吸附作用和生成的摩擦化学反应膜起到减摩和极压抗磨作用。  相似文献   
44.
某厂600 MW火电汽轮发电机存在瓦振大、轴振小的问题。为解决此问题,应用振动力学理论建立大型旋转机械轴承-转子-支撑系统简化模型,结合该机组启动振动数据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柔性支撑系统下,轴振、瓦振关系受支撑动力特性影响较大,二者大小关系不再是简单的比例关系;轴、瓦振动均反映机组的振动性能,都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单独考虑其中一个都不合理;在升速过程中,机组轴振、瓦振大小变化比较复杂,其幅值大小及相位随转速增加而变化。最终得出,支撑刚度较弱是引起该机组出现瓦振大、轴振小现象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5.
电源技术总是朝着外型更小、效率更高及功率密度更高等方向发展,但同时,要受到最新的半导体技术发展对负载要求的影响;另外在通信系统应用里,信号完整性、系统可靠性及可生产性也对电源技术的发展及应用提出了附加要求.  相似文献   
46.
针对宁夏地区动力混煤的可磨性及结渣特性,采用沉降炉试验和热重试验方法,对掺烧各煤种及其混煤进行灰分分析及灰熔点试验研究。结果表明:(1)动力混煤的元素分析、工业分析及发热量满足质量加权平均。(2)混煤的可磨性并不是都具有加权平均性,需要针对不同煤种的混煤进行实验测定,并考虑粒径分布变化对混煤中难磨煤种燃烬过程的影响。  相似文献   
47.
混煤燃烧过程中的交互作用与动力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热重分析法对混煤燃烧过程中的交互作用、燃烧性能及动力学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燃烧性能差异较大的煤种掺烧时,在混煤燃烧DTG曲线的易燃峰与难燃峰之间会发生明显的交互作用;燃烧性能接近的煤种掺烧时,不会发生明显的交互作用。研究了配比和氧浓度对混煤燃烧特性的影响,发现随着混煤中易燃煤掺入比例的提高,混煤的燃烧特性得到改善;但难燃煤的掺混比例大于50%时,混煤的燃烬性能将大幅度下降。随着氧浓度的提高,混煤的燃烧特性得到明显改善;但随着混煤中易燃煤含量的减少,氧浓度对混煤燃烧特性的影响将逐渐减弱。实验证明,性能差异较大的煤种掺烧时,不能通过活化能的大小来判断混煤燃烧过程中的反应活性。  相似文献   
48.
地基液化是导致地铁地下车站结构在地震中发生严重破坏的重要威胁之一,然而目前对可液化场地中地铁地下车站结构地震反应的研究较少,尤其是针对大型复杂异跨地铁地下车站结构地震反应的研究更是少见。通过引入砂土液化大变形本构模型,采用有限元网格自适应调整技术克服土体网格大变形的畸变问题,建立了可液化场地土一复杂异跨地铁车站结构静动耦合非线性相互作用的有限元数值模型,分析了该相互作用体系的场地液化分布特征、异跨车站结构上浮特征、周围场地位移沉降及矢量特征、结构侧向变形和地震损伤破坏特征等,初步揭示了该相互作用体系的地震反应规律及液化地基中大型异跨地下结构的地震破坏特征,研究成果可为提高可液化场地中异跨地铁车站结构地震反应的认识及完善其抗震设计方法提供合理的参考。  相似文献   
49.
无刷直流电动机的DSP控制器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提出了一种基于数字信号处理器(DSP)的高效无刷直流电动机控制系统,设计了相应的硬件电路,给出了该控制系统的软件设计方案. 实验表明,以TMS320LF2407A为核心的数字控制系统不仅能够满足实时控制的要求,易于实现先进的控制策略,而且该设计方案电路简单、可靠性强,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0.
3D打印材料因连续挤出的工艺要求,受限于喷嘴的尺寸,制备时一般使用细骨料.细骨料比表面积大,包裹骨料所需浆体多,造成胶凝材料占比高;无模逐层堆积建造的固有流程,提高了打印材料的水分蒸发速率,导致3D打印水泥基复合材料具有较高的收缩和开裂风险.为此,通过复掺高贝利特硫铝酸盐水泥(HB?CSA)和UEA膨胀剂制备低收缩3D打印水泥基复合材料,测试评估其可打印性、力学性能和收缩开裂性能.结果表明,单掺5%(质量分数,下同)的HB?CSA时,3D打印水泥基复合材料90 d的收缩率可降低约8%,早期开裂面积下降约35%,且流动度为190 mm,初凝时间为45 min,满足3D打印挤出工艺要求;5%的HB?CSA和10%的UEA膨胀剂复掺时,所制备材料90 d的收缩率可降低约30%,早期开裂面积下降约3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