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为探究机采晒青茶的不同分级处理对后续普洱熟茶香气品质的影响,以原料分级(1、2和3号)和精制分级(4、5和6号)后得到的不同等级普洱熟茶为材料,应用茶叶感官审评、电子鼻技术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检测。结果表明:不同等级普洱熟茶中共鉴定出50种挥发性物质,主要以甲氧基苯类物质为主,其次是醇类和烯类,与电子鼻测定所得C6(对甲基类灵敏)传感器在第二主成分区分贡献率最大,其次是C8(对醇类、醛酮类灵敏)传感器结果基本一致;电子鼻LDA分析与GC-MS数据树状图分析结果相近;研究得出甲氧基苯类物质是普洱熟茶中决定陈香的主要物质,反式芳樟醇氧化物(呋喃)的相对含量与普洱熟茶的等级呈正相关,萘的相对含量与普洱熟茶的等级呈负相关。总之,经过不同的分级处理,得到的普洱熟茶挥发性物质间存在差异,该研究结果可为机采晒青茶在后续普洱熟茶加工中的品质提升提供科学的办法。 相似文献
32.
为探究不同香型凤凰单丛茶叶主要生化成分及其香气特性的差异,本文采用电子鼻香气检测技术、茶叶生化成分测定和感官审评对广东潮州地区所产8种香型、17个凤凰单丛茶样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8种香型凤凰单丛茶汤法与叶底法的响应值明显高于干茶法,并且硫化物及萜烯类对香气贡献率最高,分别达188.24及178.79。不同香型茶叶香气判别中茶汤法的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判别结果相比干茶法、叶底法更加准确、有效,而线性判别分析(Linear Discriminant Analysis,LDA)对茶样香气类型的区分效果优于PCA,传感器区别贡献率分析法(Loading)分析结果则表明:氮氧化合物类、硫化物及萜烯类、醇类及醛酮类、有机硫化物类、甲基类对茶样香气的贡献率较高;17个茶样的水浸出物、茶多酚、游离氨基酸和咖啡碱含量在36.54%~49.46%、9.13%~14.87%、1.32%~2.44%和0.75%~4.45%之间,茶黄素、茶红素和茶褐素含量在0.04%~0.09%、1.02%~2.58%和0.99%~2.28%之间;茶样感官审评中杏仁... 相似文献
33.
为了探究云南、福建、宜昌三地红茶香气的物质基础及其主要呈香特征,本试验采用感官审评方法及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对不同产地红茶的挥发性香气成分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在感官上,6种红茶均是以甜香为主,其中滇红茶甜香浓郁,福鼎红茶花香与甜香兼具,宜昌红茶则是甜香纯正。利用气质联用技术检测,在6种红茶中共分离鉴定出67种香气化合物,包含醇类、醛类、酮类、酯类、烯烃类、烷烃类、酸类等,主体香气成分包括芳樟醇及其氧化物、2,2,6-三甲基-6-乙烯基四氢-2H-呋喃-3-醇、橙花叔醇、β-紫罗酮、香叶基丙酮、水杨酸甲酯等;其中,滇红茶中以芳樟醇及其氧化物为特征香气成分;福鼎红茶中以β-二氢紫罗兰酮、β-柏木烯为特征性香气成分,宜昌红茶则以香叶醇、棕榈酸为特征性香气成分。该研究从香气组分的角度明确了不同产地红茶香气品质形成的化学物质基础,为红茶品质提升及产地鉴别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4.
35.
为探究不同等级晒青茶对其制备的普洱熟茶品质的主要化学成分影响,通过分筛机械把机采机制晒青茶原料分为三个等级,加工得到A、B和C三个不同等级普洱熟茶,应用茶叶感官审评和代谢组学技术对其进行检测。结果表明:B等级的感官审评最优;PCA分析中A明显区别于其余试样;共筛选出的238个差异代谢物中有12个标志性代谢物,除了D-麦芽糖的相对定量是与等级呈负相关,其余都是与等级呈正相关;四类重点物质中氨基酸及其衍生物的相对总量为A(0.053 mg/g)>B(0.007 mg/g)>C(0.006 mg/g),生物碱为A(0.072 mg/g)>B(0.042 mg/g)>C(0.028 mg/g),黄酮及类黄酮为A(0.516 mg/g)>C(0.221 mg/g)>B(0.245 mg/g),儿茶素及其衍生物为A(1.808 mg/g)>B(0.668 mg/g)>C(0.482 mg/g),都是随等级的降低而减少;苯丙氨酸代谢是所有差异代谢物里相关性较强的通路。这些差异代谢物的变化规律可为机采机制晒青茶在后续普洱熟茶加工中的品质提升提供理论依据和科学指导。 相似文献
36.
在高剂量离子注入过程中,由于设备终端系统真空度的降低而引起注入效率降低,由此而产生注入重复性度差。作者提出,在注入前(采用粘靶工艺)将待注入的靶进行烘烤,可以克服上述情况的发生。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