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4637篇 |
免费 | 5218篇 |
国内免费 | 2657篇 |
专业分类
电工技术 | 3504篇 |
技术理论 | 4篇 |
综合类 | 3652篇 |
化学工业 | 8753篇 |
金属工艺 | 3293篇 |
机械仪表 | 3745篇 |
建筑科学 | 4178篇 |
矿业工程 | 1751篇 |
能源动力 | 1687篇 |
轻工业 | 3864篇 |
水利工程 | 1160篇 |
石油天然气 | 2832篇 |
武器工业 | 554篇 |
无线电 | 6158篇 |
一般工业技术 | 6523篇 |
冶金工业 | 2638篇 |
原子能技术 | 796篇 |
自动化技术 | 742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68篇 |
2023年 | 964篇 |
2022年 | 1697篇 |
2021年 | 2357篇 |
2020年 | 1790篇 |
2019年 | 1570篇 |
2018年 | 1757篇 |
2017年 | 1882篇 |
2016年 | 1761篇 |
2015年 | 2334篇 |
2014年 | 2912篇 |
2013年 | 3380篇 |
2012年 | 3904篇 |
2011年 | 4086篇 |
2010年 | 3568篇 |
2009年 | 3428篇 |
2008年 | 3244篇 |
2007年 | 3043篇 |
2006年 | 2865篇 |
2005年 | 2414篇 |
2004年 | 1812篇 |
2003年 | 1645篇 |
2002年 | 1719篇 |
2001年 | 1507篇 |
2000年 | 1206篇 |
1999年 | 1168篇 |
1998年 | 792篇 |
1997年 | 635篇 |
1996年 | 597篇 |
1995年 | 521篇 |
1994年 | 374篇 |
1993年 | 316篇 |
1992年 | 245篇 |
1991年 | 176篇 |
1990年 | 139篇 |
1989年 | 89篇 |
1988年 | 104篇 |
1987年 | 48篇 |
1986年 | 58篇 |
1985年 | 27篇 |
1984年 | 24篇 |
1983年 | 16篇 |
1982年 | 13篇 |
1981年 | 7篇 |
1980年 | 6篇 |
1979年 | 10篇 |
1977年 | 7篇 |
1975年 | 5篇 |
1970年 | 6篇 |
1951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最小二乘偏移(Least Squares Migration,LSM)是一种备受关注的高分辨率成像方法,它的成功应用取决于正演—偏移算子对的伴随特性。通常,正演—偏移算子对可以根据Born近似理论或逆时偏移(Reverse Time Migration,RTM)过程构建,也可以基于两者同时构建。波动方程离散化和数值实现方法会影响其伴随特性,通过点积测试可以对伴随特性进行数值检验。然而,不同伴随算子之间的关系和成像结果差异目前尚不清楚。为此,从二阶声波方程的矩阵表达式入手,推导出了三组精确伴随算子对。其中两组分别基于Born近似理论和RTM过程构建,第三组是利用声波方程的自伴随离散化形式构建,分别将它们命名为Born-AdjBorn、DeRTM-RTM和自伴随Born-RTM算子对。对应的LSM过程分别称为LSBM、LSRTM和自伴随LSBRTM。通过数学推导和矩阵分析,得出了基于三组伴随算子对的成像结果之间的一系列定量关系,并应用数值算例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992.
以减压渣油为原料,催化裂化加氢重循环油和工业馏分油窄馏分为供氢溶剂,采用溶剂脱沥青-液相加氢组合工艺,可将减压渣油高效转化为轻质油。结果表明:焦化蜡油(410~430 ℃)、FCC油浆(450~470 ℃)、糠醛抽出油(430~450 ℃)、重循环油(410~430 ℃)窄馏分的供氢能力依次为2.28,2.61,4.86,2.73 mg/g,远低于四氢萘(7.90 mg/g),而加氢重循环油(0.948 7 g/cm3)供氢能力(7.42 mg/g)与后者相近;采用组合工艺,以加氢重循环油为供氢溶剂,减压渣油的综合转化率为90.84%,轻质油收率(质量分数)可达89.35%,焦炭得到有效抑制。 相似文献
993.
页岩油气是自生自储、源储一体的非常规油气资源,根据热演化成熟度将页岩油划分为中—高成熟页岩油与中—低成熟页岩油,根据页岩沉积环境将页岩气划分为海相、海陆过渡相和陆相页岩气。中国是目前世界上实现陆相页岩油商业规模开发最成功的国家之一,相继在鄂尔多斯盆地、准噶尔盆地、松辽盆地、渤海湾盆地等获得陆相页岩油重大发现。在四川盆地及其周缘实现了海相页岩气工业突破和快速规模发展,截至2021年底,在中国南方累计探明页岩气田8个、探明地质储量2.74×1012m3,2021年页岩气产量达230×108m3,累计生产页岩气924×108m3。中国页岩油气资源潜力大,但规模勘探与效益开发仍面临诸多挑战。借鉴国外页岩油气发展经验与启示,建议由国家牵头评价落实黑色页岩转化油气、高碳煤岩转化油气的技术与经济资源量,制定发展规划;设立国家级黑色页岩、高碳煤岩油气原位转化先导试验区,继续执行并出台页岩转化、煤岩油气转化的财政激励和税收扶持政策,推动实现地下页岩油熟化转化革命、地下煤炭加热转化油气革命;国家顶层设计,统筹投资,以鄂尔多斯、四川等盆地为代表,打造地上可再生能源与地下油气煤、热锂铀、碳捕获和储存(CCS)、碳捕获与利用及封存(CCUS)等协同融合发展的"世界超级能源盆地"基地,实现地上与地下多种能源的协同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994.
复杂体系反应动力学模型在石油加工过程工艺设计、操作条件优化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传统集总模型由于组成划分强烈依赖于建模所用原料,导致其原料适应性差。相比于集总模型,分子层次模型以分子作为最小构筑单元,模型的预测能力及原料适应性大为提高。笔者提出了分子层次模型构建策略,完成了重油加氢处理分子层次模型的构建,并将构建完成的重油加氢处理分子层次模型应用于不同重油原料,以考察其产物性质预测能力与原料适应性。结果表明:不同重油原料的组成模型宏观性质与实验数据一致,分子分布与高分辨质谱数据一致;反应动力学模型计算得到的产物宏观性质与分子分布符合实验结果,硫化物与氮化物的转化规律与实验规律一致。因此,分子层次模型具有一定的预测能力与原料适应性,相比于集总模型具有更高的工业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95.
以环烷基重油(HO)和低温煤焦油(LCT)为原料,通过喹啉的萃取与改性得到不同喹啉不溶物(QI)含量的改性LCT,考察了HO和改性LCT共碳化制备针状焦的反应特性;研究了重油原料和煤焦油共碳化制备针状焦过程中的结构演化机理,并分析了出现结构不相容的原因。结果表明:LCT中的QI在碳化过程中易造成空间位阻,产生结构性缺陷结构,进而影响芳香片层间的有序堆叠;HO与改性LCT共碳化制备的针状焦结构中出现了明显的结构性分离界面;改性LCT中的QI在共碳化过程中逐渐聚集,并形成相分离界面,阻碍了各向异性大分子结构的渗透与扩散。改性LCT中QI的脱除有助于提高2种原料的结构相容性以及碳质结构的协同性演化。 相似文献
996.
997.
针对老油田可动用储量严重下滑的情况,以大庆油田X6东区开发油层为研究对象,将核磁共振技术与水驱油实验相结合,开展剩余油含量及其分布特征评价,为大庆油田X6东区主力油层的剩余油挖潜和其余非主力油层勘探开发提供依据。研究结果表明:岩心渗透率是影响水、油可动流体分布特征的重要因素;束缚水状态下含油饱和度为61.3%~74.9%,T2谱图几乎呈单峰形态,油体主要分布于T2弛豫时间大于10ms的大孔隙中,渗透率越大,含油饱和度越高;剩余油饱和度为16.4%~29.9%,主要分布于大孔隙中,被驱替出的流体相的分布空间以大孔隙为主,较大的孔道为主要渗流通道,较小的孔道成为剩余油分布的主要空间;当驱替倍数达到15PV时,岩心中含油状态基本稳定,驱油效率为60.1%~73.2%,大孔隙对驱油效率以及采出程度的贡献要远大于小孔隙。比对X6东区开发现状,主力开发油层和非主力开发油层均具有较好的挖潜和开发潜力。 相似文献
998.
999.
Dong Guo Xiaodong Wang Rong Chen 《Signal Processing, IEEE Transactions on》2004,52(1):227-239
Recently, an adaptive Bayesian receiver for blind detection in flat-fading channels was developed by the present authors, based on the sequential Monte Carlo methodology. That work is built on a parametric modeling of the fading process in the form of a state-space model and assumes the knowledge of the second-order statistics of the fading channel. In this paper, we develop a nonparametric approach to the problem of blind detection in fading channels, without assuming any knowledge of the channel statistics. The basic idea is to decompose the fading process using a wavelet basis and to use the sequential Monte Carlo technique to track both the wavelet coefficients and the transmitted symbols. A novel resampling-based wavelet shrinkage technique is proposed to dynamically choose the number of wavelet coefficients to best fit the fading process. Under such a framework, blind detectors for both flat-fading channels and frequency-selective fading channels are developed. Simulation results are provided to demonstrate the excellent performance of the proposed blind adaptive receivers. 相似文献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