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08343篇 |
免费 | 17784篇 |
国内免费 | 7437篇 |
专业分类
电工技术 | 11635篇 |
技术理论 | 23篇 |
综合类 | 11277篇 |
化学工业 | 36026篇 |
金属工艺 | 10744篇 |
机械仪表 | 12519篇 |
建筑科学 | 16525篇 |
矿业工程 | 4994篇 |
能源动力 | 6105篇 |
轻工业 | 13007篇 |
水利工程 | 3237篇 |
石油天然气 | 11149篇 |
武器工业 | 1345篇 |
无线电 | 26291篇 |
一般工业技术 | 27437篇 |
冶金工业 | 10984篇 |
原子能技术 | 2354篇 |
自动化技术 | 2791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646篇 |
2023年 | 3928篇 |
2022年 | 6034篇 |
2021年 | 8335篇 |
2020年 | 6391篇 |
2019年 | 5124篇 |
2018年 | 5593篇 |
2017年 | 6364篇 |
2016年 | 5900篇 |
2015年 | 7411篇 |
2014年 | 9634篇 |
2013年 | 12334篇 |
2012年 | 12226篇 |
2011年 | 13872篇 |
2010年 | 11611篇 |
2009年 | 11460篇 |
2008年 | 10872篇 |
2007年 | 10467篇 |
2006年 | 10857篇 |
2005年 | 9629篇 |
2004年 | 6563篇 |
2003年 | 5772篇 |
2002年 | 5251篇 |
2001年 | 4723篇 |
2000年 | 4865篇 |
1999年 | 5639篇 |
1998年 | 5287篇 |
1997年 | 4354篇 |
1996年 | 3957篇 |
1995年 | 3310篇 |
1994年 | 2768篇 |
1993年 | 2187篇 |
1992年 | 1701篇 |
1991年 | 1278篇 |
1990年 | 1018篇 |
1989年 | 880篇 |
1988年 | 685篇 |
1987年 | 501篇 |
1986年 | 402篇 |
1985年 | 339篇 |
1984年 | 214篇 |
1983年 | 201篇 |
1982年 | 165篇 |
1981年 | 145篇 |
1980年 | 131篇 |
1979年 | 97篇 |
1978年 | 63篇 |
1977年 | 63篇 |
1976年 | 77篇 |
1975年 | 38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91.
992.
993.
994.
激光熔注法制备WC颗粒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层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采用激光熔注(LMI)技术在Q235钢表面制备WC颗粒增强的金属基复合材料(MMC)层。在激光熔注工艺特性和熔注层宏观特征分析的基础上,采用X射线衍射(XRD)和扫描电镜(SEM)对激光熔注层微观组织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WC颗粒注入到熔池的整个深度和宽度范围内,并且在熔注层中的分布比较均匀。WC颗粒的加入改变了熔池的化学成分,熔注层中出现了新相Fe3W3C。在熔注层上部存在较多Fe3W3C枝晶和少量枝晶间共晶,在熔注层下部枝晶数量减少,共晶数量明显增多。激光熔注层中不同WC颗粒周围反应层的尺寸和形貌存在很大差别。WC颗粒注入位置是决定反应层尺寸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95.
基于密度泛函理论(DFT)第一性原理计算了Zn1-xBexO化合物的电子结构和光学性质. 计算结果表明Zn1-xBexO带隙随掺杂浓度的增加而变大. 这种现象主要是由于价带顶O2p随掺杂量x的增加几乎保持不变,而Zn4s随掺杂量x的增加向高能端移动. 光学介电函数虚部计算结果表明:在2.0, 6.76eV位置随掺杂浓度的增加峰形逐渐消失,是由于Be替代Zn导致Zn3d电子态逐渐减少所致;而9.9eV峰形逐渐增强,是由于逐渐形成的纤锌矿结构BeO的价带O2p到导带Be2s的跃迁增加所致. 相似文献
996.
周期极化掺镁铌酸锂光参量振荡器的输出光谱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实验研究了基于多周期的掺镁铌酸锂晶体光参量振荡器(OPO),分析了光学参量振荡器的输出光谱特性.实验中,采用激光二极管(LD)端面抽运的声光调Q Nd:YVO4激光器作为光参量振荡器的抽运源,谐振腔采用双凹腔结构.在调Q开关重复频率为10 kHz,周期极化掺镁铌酸锂(PPMgLN)晶体的温度为25.4℃的条件下,实验测得光学参量振荡器的振荡阈值为110 mW.当输入的抽运光的平均功率为325 mW时,获得了平均功率为84 mW的信号光输出,其光-光转换效率为25.8%.通过改变周期极化掺镁铌酸锂晶体的温度(25.4~120℃)和极化周期(28.5~30.5 μm),实现了信号光在1449.6~1635 nm范围内的可调谐输出.在室温25.4℃时,观测到了抽运光与信号光的和频光的光谱.实验结果表明.光参量振荡器输出光谱的半峰全宽(FWHM)小于0.5 nm. 相似文献
997.
在现代网络中,越来越多的主机被部署在NAT和防火墙(FW)之后,这就要求VoIP、P2P等通信软件必须具备穿越NAT/FW的能力,才能实现端到端的数据传输.现有的STUN、TURN、ICE等方案虽然可以穿越大部分NAT/FW,但对有端口或协议限制的防火墙却无能为力.本文提出了将ICE和HTTP Tunnel技术相结合的穿越方案,设计并实现了可跨平台运行的HTTP Tunnel模块来配合ICE进行穿越.实验证明,在防火墙只开放80端口这种苛刻的条件下,该HTTP Tunnel模块也能够成功穿越大部分防火墙,实现数据流的稳定传输. 相似文献
998.
999.
A p-type low-temperature poly-Si thin film transistors (LTPS TFTs) integrated gate driver using 2 non-overlapped clocks is proposed. This gate driver features charge-sharing structure to turn off buffer TFT and suppresses voltage feed-through effects. It is analyzed that the conventional gate driver suffers from waveform distortions due to voltage uncertainty of internal nodes for the initial period. The proposed charge-sharing structure also helps to suppress the unexpected pulses during the initialization phases. The proposed gate driver shows a simple circuit, as only 6 TFTs and 1 capacitor are used for single-stage, and the buffer TFT is used for both pulling-down and pulling-up of output electrode. Feasibility of the proposed gate driver is proven through detailed analyses. Investigations show that voltage bootrapping can be maintained once the bootrapping capacitance is larger than 0.8 pF, and pulse of gate driver outputs can be reduced to 5 μs. The proposed gate driver can still function properly with positive VTH shift within 0.4 V and negative VTH shift within-1.2 V and it is robust and promising for high-resolution display. 相似文献
1000.
We represent a design of a 20 W, fiber-coupled diode laser module based on 26 single emitters at 520 nm. The module can produce more than 20 W output power from a standard fiber with core diameter of 400 μm and numerical aperture (NA) of 0.22. To achieve a 20 W laser beam, the spatial beam combination and polarization beam combination by polarization beam splitter are used to combine output of 26 single emitters into a single beam, and then an aspheric lens is used to couple the combined beam into an optical fiber. The simulation shows that the total coupling efficiency is more than 95%.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