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83366篇 |
免费 | 9806篇 |
国内免费 | 6955篇 |
专业分类
电工技术 | 7588篇 |
技术理论 | 1篇 |
综合类 | 9134篇 |
化学工业 | 10159篇 |
金属工艺 | 5618篇 |
机械仪表 | 6290篇 |
建筑科学 | 6537篇 |
矿业工程 | 3788篇 |
能源动力 | 2250篇 |
轻工业 | 9490篇 |
水利工程 | 2626篇 |
石油天然气 | 3048篇 |
武器工业 | 1434篇 |
无线电 | 9063篇 |
一般工业技术 | 6760篇 |
冶金工业 | 3402篇 |
原子能技术 | 1271篇 |
自动化技术 | 1166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581篇 |
2023年 | 1552篇 |
2022年 | 3557篇 |
2021年 | 4660篇 |
2020年 | 3242篇 |
2019年 | 2147篇 |
2018年 | 2319篇 |
2017年 | 2784篇 |
2016年 | 2436篇 |
2015年 | 3889篇 |
2014年 | 4820篇 |
2013年 | 5632篇 |
2012年 | 7083篇 |
2011年 | 7280篇 |
2010年 | 6796篇 |
2009年 | 6452篇 |
2008年 | 6627篇 |
2007年 | 6447篇 |
2006年 | 5487篇 |
2005年 | 4380篇 |
2004年 | 3101篇 |
2003年 | 2066篇 |
2002年 | 1979篇 |
2001年 | 1749篇 |
2000年 | 1470篇 |
1999年 | 593篇 |
1998年 | 175篇 |
1997年 | 134篇 |
1996年 | 115篇 |
1995年 | 90篇 |
1994年 | 65篇 |
1993年 | 70篇 |
1992年 | 52篇 |
1991年 | 39篇 |
1990年 | 39篇 |
1989年 | 44篇 |
1988年 | 22篇 |
1987年 | 16篇 |
1986年 | 13篇 |
1985年 | 11篇 |
1984年 | 13篇 |
1983年 | 8篇 |
1982年 | 8篇 |
1981年 | 12篇 |
1980年 | 22篇 |
1979年 | 19篇 |
1975年 | 2篇 |
1967年 | 1篇 |
1959年 | 11篇 |
1951年 | 16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91.
通过对地下蓄能系统能量输入、存储和输出过程中的能量传输问题的研究,提出地下岩土蓄能能流通量的概念。通过衡量蓄存能量的扩散传输程度,定量分析判断地下蓄能过程的能流效应,为控制扩散提供了衡量参数和依据。在此基础上,研究了不同排列竖孔地下换热器群布置形式的能流问题以比较它们在保存土壤蓄能期间能流强度的差别。研究发现,孔群布置决定地下温度场形态,该温度场形态对能量输入、输出及蓄存的自由扩散传输程度产生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2.
由于当前铜冶炼工艺产生的铜渣铜含量比较高,采用传统的电炉贫化技术分离铜液滴时间长、回收率低,因此引入超重力技术对贫化过程进行改善。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以卧式离心机为模型基础,选用转炉铜渣作为试验对象进行研究,借助COMSOL Multiphysics软件构建模型,模拟铜渣中铜液滴的沉降过程。根据计算结果分析重力系数(G)、温度(T)对不同粒径铜液滴沉降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在T=1 300 ℃、G=1的条件下,粒径低于80 μm的铜液滴无法自由沉降;在恒定温度下,重力系数以及铜液滴粒径的增加均有利于铜液滴在铜渣中的沉降;温度升高会降低铜渣和铜的黏度,促进二者分离。最后,根据铜液滴的沉降数据,对离心机半径、给料速度等工业参数提出优化建议,以提升铜的回收率,降低企业生产成本。 相似文献
193.
194.
存货的特点的及它在企业中的重要地位,决定了存货项目审计的重要性。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应充分关注存货项目的异常现象,判断它的真实性、完整性;同时也要对存货进行分析,以评价企业存在的经营风险,从而控制审计风险。 相似文献
195.
196.
政府角色偏离现象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政府主体障碍之一,其外在表现为:政府规模相对庞大,职权行使越位,政府诚信表现不足,行政责任意识淡化,监督主体缺位等。而探析其成因主要可以从思想观念的转变、体制法规的健全、绩效指标的选取、公务员员素质的提升四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97.
198.
199.
从总风险控制的角度,提出了事故工况下场内工作人员剂量与辐射风险接受准则,并建立了相应的评估方法。以典型压水堆核电厂为例,采用概率安全分析(PSA)的全范围事故序列进行验证评价,评估了典型压水堆核电厂事故后场内工作人员的辐射剂量与辐射致死风险。通过验证结果可知,事故后场内工作人员总的辐射致死风险远低于公众由于自然灾害、疾病、交通事故及不同行业的总死亡风险值;事故后工作人员在燃料厂房进行操作时的辐射致死风险占比最高,故工作人员在燃料厂房进行相关操作时,可提前制定相应的辐射防护措施来降低辐射风险;工作群组中其他人员和意外受照人员事故后辐射致死风险占比较高,可通过采用气面罩等方式对气载放射性进行防护以降低其辐射风险。相应的分析结果可为后续核电厂事故后处理方案的制定和事故后场内工作人员辐射防护措施的制定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