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4373篇
  免费   20972篇
  国内免费   4469篇
电工技术   6488篇
技术理论   4篇
综合类   5755篇
化学工业   27782篇
金属工艺   4518篇
机械仪表   5684篇
建筑科学   7053篇
矿业工程   2096篇
能源动力   3426篇
轻工业   11855篇
水利工程   1805篇
石油天然气   3004篇
武器工业   917篇
无线电   17365篇
一般工业技术   19810篇
冶金工业   4787篇
原子能技术   1081篇
自动化技术   16384篇
  2024年   251篇
  2023年   1003篇
  2022年   1955篇
  2021年   3197篇
  2020年   3619篇
  2019年   4794篇
  2018年   4893篇
  2017年   5449篇
  2016年   5717篇
  2015年   6732篇
  2014年   7422篇
  2013年   9539篇
  2012年   7810篇
  2011年   8042篇
  2010年   7744篇
  2009年   7545篇
  2008年   7101篇
  2007年   6630篇
  2006年   6035篇
  2005年   4936篇
  2004年   4195篇
  2003年   4085篇
  2002年   4305篇
  2001年   3731篇
  2000年   2895篇
  1999年   1832篇
  1998年   1451篇
  1997年   1081篇
  1996年   924篇
  1995年   742篇
  1994年   598篇
  1993年   527篇
  1992年   408篇
  1991年   319篇
  1990年   322篇
  1989年   257篇
  1988年   219篇
  1987年   179篇
  1986年   159篇
  1985年   148篇
  1984年   118篇
  1983年   84篇
  1982年   84篇
  1981年   68篇
  1980年   88篇
  1979年   54篇
  1978年   63篇
  1977年   60篇
  1976年   79篇
  1975年   4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 毫秒
981.
为了探究高空作业平台做伸缩运动时变幅平面内的横向振动动力学特性,针对臂架的实际搭接和支承情况,将臂架等效为根部铰接、中间弹性支承且带有集中参数的变截面变长度梁. 基于牛顿第二定律建立各臂段的运动微分方程,采用模态叠加法、结合边界条件求解臂架一系列时刻的瞬态振型函数,曲线拟合时变参数以近似表示梁的振型,并依据伽辽金截断方法,得到广义坐标下的状态空间方程. 在Matlab/Simulink环境下进行动态仿真,得到伸缩过程中臂架头部的变幅平面横向振动动态响应. 结果表明,就横向振动振幅而言,搭接简化会带来15.63%计算结果误差;支承简化会加大臂架整体刚度、减小臂架振动响应,不可取。  相似文献   
982.
本文建立硬化土本构模型,针对江苏省软土地区的土质条件选取数值计算参数,通过PLAXIS 2D软件对小型预制桩在的单桩水平受荷及竖向受荷进行数值模拟,得到桩身弯矩沿桩长的分布以及荷载-位移曲线,分析小型预制桩基础桩身弯矩的分布特点,并探求其在水平及竖向荷载作用下的承载特性,进而能够为小型预制桩基础工程设计以及计算方面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83.
指挥部治理机制是一种很好地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的特色治理工具.基于H省X市应急防控指挥部的运转实践分析,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扁平化的机构设置、信息技术支撑是防控指挥组织体系高效运转的治理秘诀.与此同时,指挥组织体系还存在法理正当性不够完备、机构设置不够精简、运转不够顺畅的短板,还亟须从明确应急指挥权限强法治、完善指挥组织体系提能力、搭建信息共享平台优服务三个方面加以完善,进而使得整个指挥部管理组织机制能快速有效应对各种复杂多变的公共应急事件.  相似文献   
984.
钢轨维修是高速铁路轨道结构修理的核心作业内容,其对线路平顺性的影响直接关系到维修作业计划的有效制定. 针对某300 km/h高速铁路无砟轨道钢轨维修前后的轨检数据,分析1~42 m和1~120 m波长区间高低及轨向不平顺的时域、频域以及与车辆振动加速度的相干函数,确定钢轨维修对轨道平顺性的影响. 结果表明:钢轨维修仅对1~120 m的轨向不平顺轨道质量指数(Track Quality Index, TQI)有显著改善作用,使其降低约0.7 mm;在轨道不平顺频域分布上,钢轨维修作业对于轨道不平顺波长的组成没有显著作用,仅对于波长3 m以下轨道不平顺有一定的改善作用;钢轨维修作业对改善列车垂向振动有一定的效果.  相似文献   
985.
以鄂西山区隧道工程实例为依托,在溶洞调查与统计分析的基础上,从岩溶的溶洞体积、形态特征、溶腔充填物特征以及涌水通道类型等方面,对鄂西山区岩溶进行分类,得到鄂西山区岩溶发育特征,即溶腔体积不等、形态多样、溶腔充填物种类多、涌水通道复杂。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分析不同位置的隐伏溶洞对隧道围岩的应力场、位移场影响情况,得出随隐伏岩溶位置变化,围岩应力分布有所不同;溶洞位置由隧道顶部向隧道底部变化过程中,隧道顶部围岩最大沉降由大到小依次为拱肩延长线、边墙一侧、拱脚延长线、拱顶上方、底板下方;随着溶洞位置的降低,隧道拱顶围岩水平最大收敛值由大到小依次为拱肩延长线、拱顶上方、边墙一侧、底板下方、拱脚延长线;随着溶洞位置的降低,隧道周边围岩沉降量由大到小均为拱顶、拱腰、拱脚、底板。基于岩溶类型特征、数值模拟围岩应力场、位移变化情况结果,提出岩溶区隧道揭露溶洞处治原则。以花果山隧道为例,开展溶洞处治原则与方法应用,提出针对性的处治方案。  相似文献   
986.
为预测湿法脱硫系统(wet flue gas desulfurization, WFGD)浆液温度,提出湿烟气绝热饱和温度的概念,推导浆液温度与入口烟气温度及含湿量的函数关系。基于预测的浆液温度,建立脱硫塔内液滴运动、热质传递及压差分布一维耦合数学模型;分析脱硫系统三维不均匀性对于模型准确度的影响;用龙格-库塔法对模型进行迭代求解,探讨脱硫塔内主要运行变量(浆液颗粒直径、烟气入口温度及液气比)对传热传质的影响,获得相关参数的一维分布规律。为验证模型的正确性,分别进行现场测试和物模试验。结果表明,预测的浆液温度与现场实测温度有较好的一致性,最大相对误差为4.56%;浆液颗粒直径是影响传热传质的主要因素;颗粒在下降过程中速度迅速衰减,并趋向于最终不变值;烟气温度沿塔高呈指数规律分布。与模型预测温度及压力相比,物模试验温度分布与压力分布的最大相对误差分别为4.72%和6.46%。模型具有较高的准确度,对脱硫塔的设计、运行及SO2的传质研究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87.
采用溶液共混法制备了钛酸钡/聚偏氟乙烯(BT/PVDF)复合材料,研究了BT粒度分布及含量对复合材料介电性能、电气强度、储能性能和热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相较于单一粒径BT,双粒径BT共同填充的协同作用使复合材料具有更加优异的综合性能,且协同作用在两种粒径的BT等质量比时表现最为显著.随着填料含量的增加,复合材料的介电常数增大,热稳定性提升,介质损耗因数保持在相对较低的水平.当BT质量分数为60%,两种粒径BT的质量比为5:5时,复合材料在100 Hz的介电常数达到46.5,是纯PVDF的5倍;其储能密度与极化强度分别为0.18 J/cm3和0.0119 C/m2,相比纯PVDF分别提高了176%和310%.热失重5%的分解温度达到478.4℃,分别比S-BT和L-BT单独填充的PVDF基复合材料提高了1.3℃和30.3℃.  相似文献   
988.
将压缩感知的信号重构归结为求解最优l0范数问题,设计了基于遗传模拟退火算法的压缩感知信号重构方法,构造了该信号重构方法的具体算法流程.提出的信号重构方法采用遗传迭代与模拟退火的思想进行问题优化,可精确重构出原信号,避免了遗传算法局部搜索能力差的缺陷.将该信号重构方法应用于一维信号和二维图像信号,实验结果验证了该重构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与基于遗传算法、卡通-纹理分解的信号重构方法相比,提出的信号重构方法的信号重构精度较高.  相似文献   
989.
热处理对制备纳米氧化铟锡(ITO)粉末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以共沸蒸馏工艺辅助的共沉淀法制备了纳米氧化铟-氧化锡(ITO)粉体,研究了不同热处理温度对制备粉体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热处理温度的提高,粉体发生从四方结构向体心立方结构转变,晶粒出现长大现象,比表面积变化明显,化学组分保持高纯状态,综合比较,在700~800℃进行热处理可以得到尺寸均匀,晶形完整的纳米级粉体。  相似文献   
990.
Phase transformation and microstructural evolution in commercial titanium alloys are extremely complex. Traditional models that characterize microstructural features by average values without capturing the anisotropy and spatially varying aspects may not be sufficient to quantitatively define the microstructure and hence to allow for establishing a robust microstructure-property relationship. This article discusses recent efforts in integrating thermodynamic modeling and phase-field simulation to develop computational tools for quantitative prediction of phase equilibrium and spatiotemporal evolution of microstructures during thermal processing that account explicitly for precipitate morphology, spatial arrangement, and anisotropy. The rendering of the predictive capabilities of the phase-field models as fast-acting design tools through the development of constitutive equations is also demonstrated. For more information, contact Y.-Z. Wang, Department of Materials Science & Engineering, Ohio State University, 2041 College Road, Columbus, OH 43221, USA; (614) 292-0682; fax (614) 292-1537; e-mail wang.363@osu.edu.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