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0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61篇
电工技术   3篇
综合类   21篇
化学工业   24篇
金属工艺   86篇
机械仪表   2篇
建筑科学   15篇
矿业工程   3篇
能源动力   3篇
轻工业   6篇
水利工程   7篇
石油天然气   31篇
无线电   9篇
一般工业技术   67篇
冶金工业   16篇
原子能技术   4篇
自动化技术   15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1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为了利用NbC的高硬度和高热稳定性,并避免其在凝固过程中的过分长大,采用喷射成形快速凝固技术制备了M3型高速钢和以Nb代V的M3型高速钢.利用SEM,EDX和XRD等方法研究了Nb对喷射成形M3型高速钢沉积态组织的影响;利用SRV高温摩擦磨损试验机和三维白光干涉表面形貌仪研究了Nb对喷射成形M3型高速钢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用等原子分数的Nb替代V,可大幅增加沉积态中一次MC型碳化物.减少一次M2C型碳化物,同时由于喷射成形高冷速的作用,使得MC碳化物尺寸减小,分布更弥散:这些MC型碳化物的存在是M3型高速钢的抗磨粒磨损性能提高的主要原因,但其对抗氧化性能并无贡献,在高载荷时抗氧化剥落磨损能力增加不明显;Nb对提高M3高速钢回火稳定性也有明显的作用.  相似文献   
52.
合金化Cr优化含Fe过共晶Al-Si合金显微组织及其机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传统铸造工艺和喷射成形技术制备了无Cr和含Cr的含Fe过共晶Al-Si合金,并利用SEM(EDS)、XRD及DSC对其显微组织、相组成及相变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2%Cr的加入不光使铸态粗大针片状的δ-Al4FeSi2相变为"骨骼状"α-Al(Fe,Cr)Si相,而且使沉积态Al-25Si-5Fe-3Cu合金中短棒状的富铁相(~10μm左右)被尺寸小于3~5μm的颗粒状α-Al(Fe,Cr)Si相所替代,从而细化的组织更有利于合金性能的提高。等温处理实验结果显示沉积态含Cr合金具有较好的组织热稳定性,其主要归因于颗粒状α-Al(Fe,Cr)Si相自身的高温稳定性,而沉积态Al-25Si-5Fe-3Cu合金热稳定差主要由于β-Al5FeSi相的长大和A7Cu2Fe相的形成。另外,结合显微组织和喷射成形工艺特点对沉积态组织形成机制分析发现α-Al(Fe,Cr)Si相有可能通过直接从液相析出和经δ-Al(Fe,Cr)Si相转变而来。  相似文献   
53.
过共晶Al-Si合金作为最具代表性的喷射成形材料在轻质、耐热、耐磨结构件,尤其是发动机缸套的工业化生产方面,已获得大量的应用。目前商用化的过共晶Al-Si合金在热稳定性和高温性能方面的不足已成为开发高性能发动机的限制因素,因而也成为近年来各研究机构的主要研究方向。用Fe,Mn,Cr为主的合金化代替传统的以Cu,Mg为主的合金化,使Al2Cu,Al2CuMg等强化相被稳定性更高的α—Al(Fe,TM)Si相所代替,达到了组织和室温、高温性能的双重优化,制备出继PEAK和OSPREY公司之后开发的可应用于更高性能发动机缸套部件的新型过共晶Al—Si合金。  相似文献   
54.
研究了Nb对喷射成形高速钢M3:2组织和硬度的影响,并对含Nb喷射成形高速钢在不同温度下的摩擦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Nb可以使一次MC型碳化物变得更细小、球形度更好,M2C片层厚度变薄,有利于高速钢回火过程中的二次析出,提高其回火后的硬度。0.5 %Nb的添加可显著提高喷射成形M3:2高速钢的耐磨性。常温(20 ℃)时高速钢的磨损机制主要为磨粒磨损;中温(300 ℃)时,磨损机制则以粘着磨损为主,氧化磨损增加;高温(500 ℃)时,主要以氧化磨损为主。  相似文献   
55.
通过微观组织和第二相分析,以及力学性能测试,研究了400~700 ℃范围内回火温度对H13钢组织及碳化物转变的影响。结果表明,400~550 ℃回火,基体组织为回火马氏体,碳化物主要为Mo2C和VC;硬度在550 ℃回火达到峰值,出现二次硬化效应。600~650 ℃回火时,组织为回火屈氏体,主要碳化物为Fe3M3C和Cr7C3,同时,马氏体大量分解,碳化物粗化,硬度急剧下降,韧性快速升高;700 ℃回火时,基体为回火索氏体,碳化物明显聚集长大,表现出过时效。  相似文献   
56.
57.
钢管混凝土短柱在压扭共同作用下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10根空心钢管柱、7根圆形核心混凝土柱、6根钢管混凝土柱进行非比例加载的双轴压扭单调受力及6根钢管混凝土柱低周及反复受力的试验研究,探索这种构件的工作反应及破坏机理。研究证明,钢管混凝土柱在压扭复合受力作用下,具有较高的强度和廷性,能充分发挥两种材料的优点,对抗震很有利。本文给出的理论简化计算公式,具有满足建筑结构统一标准安全度,可供工程设计及制定规程的参考。  相似文献   
58.
通过Gleeble-1500、分离式Hopkinson压杆、金相、扫描和透射电镜探究了Al-Mg-Zn合金准静态及动态冲击过程中的力学性能和组织演化。Al-Mg-Zn合金在准静态下表现为整体应变硬化效应。合金在1300s-1~3800s-1对应变率敏感,在4800s-1时几乎无应变率敏感性。合金晶粒随应变率变化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形,且随着应变率的提高,晶粒变形不均匀性加重;析出相粒子形态、密度、尺寸等在4800s-1动态冲击前后发生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59.
地面浓度反推法是计算面源无组织排放源强的良好方法。分别对两处石化企业的污水处理场进行了H2S现场监测,并运用地面浓度反推法核算了源强。此外结合SPSS的Pearson相关分析对监测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污水处理场A第五天的监测浓度与其他天数之间的相关性差,反推出的源强异常点也产生于该天。最终以除去三个异常点之后的平均值为最终源强,即0.14 kg/h;而污水处理场B的三条采样线浓度监测浓度之间相关性好,Pearson相关系数均大于0.8,反推出的源强较为稳定、无异常点。最终取所有源强的平均值为最终源强,即0.03 kg/h。此外,结合了经验公式法的计算结果对地面浓度反推法进行了对比验证。最后对不同下风向距离的采样线反推源强的减小现象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60.
The effects of graphene oxide (GO) on the yield stress‐pH of α‐Al2O3 (alumina) suspensions were investigated. For micron‐sized platelet alumina suspensions, micron‐sized GO additive increased the maximum yield stress by as much as six‐folds. This was attributed to GO‐mediated bridging interactions between the platelet particles. This type of bridging interactions was much less effective with submicron‐sized, spherical, and irregular shape alumina. Adsorption of the anionic GO reflected by the shift of pH of zero zeta potential to a lower pH is particularly high for platelet alumina. The 1.0 dwb % GO concentration added is sufficient to reinforce each platelet particle–particle bond, assisted by a directed GO–platelet interaction configuration. This is, however, not true with submicron‐sized particles as the particle concentration increases sharply with the inverse of the particle diameter to power of 3. Moreover, a GO sheet can adsorb several submicron‐sized particles and this does not produce the right interaction configuration. © 2013 American Institute of Chemical Engineers AIChE J, 59: 3633–3641, 201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