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3045篇 |
免费 | 1419篇 |
国内免费 | 878篇 |
专业分类
电工技术 | 1017篇 |
综合类 | 1558篇 |
化学工业 | 1626篇 |
金属工艺 | 733篇 |
机械仪表 | 820篇 |
建筑科学 | 935篇 |
矿业工程 | 610篇 |
能源动力 | 386篇 |
轻工业 | 1863篇 |
水利工程 | 435篇 |
石油天然气 | 372篇 |
武器工业 | 217篇 |
无线电 | 1247篇 |
一般工业技术 | 895篇 |
冶金工业 | 480篇 |
原子能技术 | 168篇 |
自动化技术 | 198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54篇 |
2023年 | 189篇 |
2022年 | 432篇 |
2021年 | 575篇 |
2020年 | 429篇 |
2019年 | 281篇 |
2018年 | 250篇 |
2017年 | 362篇 |
2016年 | 343篇 |
2015年 | 552篇 |
2014年 | 744篇 |
2013年 | 822篇 |
2012年 | 1164篇 |
2011年 | 1171篇 |
2010年 | 1129篇 |
2009年 | 1147篇 |
2008年 | 1196篇 |
2007年 | 1161篇 |
2006年 | 972篇 |
2005年 | 774篇 |
2004年 | 553篇 |
2003年 | 277篇 |
2002年 | 253篇 |
2001年 | 218篇 |
2000年 | 182篇 |
1999年 | 60篇 |
1998年 | 17篇 |
1997年 | 8篇 |
1996年 | 4篇 |
1995年 | 1篇 |
1994年 | 4篇 |
1993年 | 1篇 |
1992年 | 5篇 |
1991年 | 1篇 |
1990年 | 1篇 |
1989年 | 1篇 |
1987年 | 2篇 |
1986年 | 2篇 |
1984年 | 1篇 |
1983年 | 1篇 |
1982年 | 1篇 |
1980年 | 1篇 |
1951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HFCVD法制备SiC材料及室温光致发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热丝化学气相沉积法(HFCVD)以CH4和SiH4作为反应气体在Si衬底上制备了SiC薄膜。用X射线衍射(XRD)、傅立叶红外吸收谱(FTIR)等手段对样品进行了结构和组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已经在Si衬底上制备了SiC薄膜。对所制备的SiC薄膜进行了光致发光测试,在室温下观察到了薄膜峰值位于417nm和436nm的较强的可见光发射,认为这两个相近的蓝光发射起源可能是光激发载流子从SiC晶粒核心激发.然后转移到SiC晶粒表面发光中心上的辐射复合。 相似文献
82.
本文阐述了CMOS图像传感器的一般特征,详细介绍了黑白CMOS图像传感器芯片OV9120的性能、特点及工作原理,给出了OV9120在图像采集处理中的具体应用实例。 相似文献
83.
针对高含水油田测井分辨率不足的实际和表外储层有效解释方法的缺失,充分利用0.2 m高分辨率测井新系列独特的技术优势,准确求取薄差层地层水电阻率、含水饱和度、驱油效率等地质参数。在此基础上,通过水淹状态敏感参数的优选,成功建立起水淹状态方程和重心法相结合的水淹判别方法,既准确判断出遵循"四性关系"的储层水淹级别,又解决了特征参数正态性带来的矛盾,建立起表外薄差层解释新方法,填补了表外薄差层有效解释方法这一空白,形成与新测井技术相配套的水淹层解释新技术。通过4口取心井资料验证,薄差层解释符合率高达87.5%,为特高含水期油田持续稳产提供了有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84.
85.
86.
沥青质在稳定原油乳状液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采用分子动力学研究了沥青质分子在甲苯 水界面的吸附聚集行为,用量子化学方法研究了沥青质和水分子间以及沥青质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能,探讨了沥青质稳定乳状液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沥青质分子和水分子间氢键的形成是沥青质能够在油 水界面吸附的主要原因,沥青质分子之间的氢键和π π作用使得沥青质构成超分子结构,此超分子结构将水分子包围在内,阻止了水滴的聚并。此外,模拟研究了一种化学破乳剂的破乳过程,结果发现,破乳剂可以通过沥青质分子的间隙,为后续的破乳过程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87.
88.
采用先加入絮凝剂脱灰,再经减压蒸馏切割420~500℃馏分的方法,将辽河催化裂化澄清油预处理,考察了澄清油、加入絮凝剂脱灰后的澄清油以及脱灰后再减压蒸馏所得的中间馏分这3种原料在热转化过程中中间相的转化历程,并采用偏光显微镜观察热转化产物。结果表明,澄清油预处理效果明显,所得中间馏分具有较低的H/C原子比(nH/nC)和适宜的组成分布,是生产针状焦的理想原料。热转化产物的光学组织结构属于各向异性发达的广域-流线型结构。 相似文献
89.
利用碳封存技术开发我国深层煤层气资源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碳封存技术是在美国政府大力倡导下,联合加拿大、澳大利亚、挪威、日本等国家,以捕获碳并安全存储的方式来取代直接向大气中排放CO2的一种新技术。我国的煤层气资源非常丰富,煤层气资源量约为116.8×1012m3,埋深2 000~4 000 m范围的煤层气资源量约为50×1012m3,这部分埋藏较深的资源由于开发成本较高,虽然在短期内很难加以利用,但碳封存技术的出现为开发和利用深部煤层气资源提供了可能的技术条件。CO2的吸附能力是CH4的4倍以上,如果把CO2通过钻井注入到深部煤层中,由于其吸附能力的差异,CH4会被优先置换出来,利用该技术一方面实现封存CO2的目的,同时还能够开发深部CH4。这种置换技术在我国很多含煤盆地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