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5444篇 |
免费 | 1263篇 |
国内免费 | 583篇 |
专业分类
电工技术 | 854篇 |
技术理论 | 1篇 |
综合类 | 1064篇 |
化学工业 | 2681篇 |
金属工艺 | 1024篇 |
机械仪表 | 1017篇 |
建筑科学 | 1204篇 |
矿业工程 | 564篇 |
能源动力 | 430篇 |
轻工业 | 854篇 |
水利工程 | 243篇 |
石油天然气 | 1139篇 |
武器工业 | 126篇 |
无线电 | 1436篇 |
一般工业技术 | 1830篇 |
冶金工业 | 883篇 |
原子能技术 | 150篇 |
自动化技术 | 179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81篇 |
2023年 | 320篇 |
2022年 | 464篇 |
2021年 | 693篇 |
2020年 | 525篇 |
2019年 | 396篇 |
2018年 | 503篇 |
2017年 | 535篇 |
2016年 | 455篇 |
2015年 | 598篇 |
2014年 | 723篇 |
2013年 | 874篇 |
2012年 | 940篇 |
2011年 | 1043篇 |
2010年 | 869篇 |
2009年 | 813篇 |
2008年 | 812篇 |
2007年 | 776篇 |
2006年 | 809篇 |
2005年 | 710篇 |
2004年 | 477篇 |
2003年 | 463篇 |
2002年 | 495篇 |
2001年 | 433篇 |
2000年 | 359篇 |
1999年 | 399篇 |
1998年 | 323篇 |
1997年 | 261篇 |
1996年 | 238篇 |
1995年 | 218篇 |
1994年 | 153篇 |
1993年 | 97篇 |
1992年 | 98篇 |
1991年 | 65篇 |
1990年 | 59篇 |
1989年 | 53篇 |
1988年 | 44篇 |
1987年 | 24篇 |
1986年 | 12篇 |
1985年 | 17篇 |
1984年 | 20篇 |
1983年 | 2篇 |
1982年 | 17篇 |
1981年 | 7篇 |
1980年 | 8篇 |
1979年 | 4篇 |
1977年 | 2篇 |
1976年 | 1篇 |
1975年 | 1篇 |
1973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CO_2输送作为CCUS技术实现的中间环节,承担着将CO_2从捕获地输送到封存点的重要任务,结合原油、天然气管道的经验可知,由于管道输送具有输量大、安全可靠性高、连续性强等优势,是目前最主要的CO_2输送方式。根据国外40多年的CO_2管道输送经验,由于超临界-密相CO_2具有类似于液体的高密度和类似于气体的高扩散性与低黏度,被认为是最经济的管道输送方式。以国内某油田30×10~4 t/a CCUS项目为例,采用Pipephase模拟软件对不同管径的超临界-密相CO_2管道在相同入口参数下进行模拟计算,分析研究不同管径下的管道压力、温度、密度与输送距离之间的变化规律,得出含杂质超临界-密相CO_2最优管道输送工艺参数,为后续我国CCUS项目推广和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2.
采用低温反应射频溅射法在微晶玻璃上沉积了一层具有择优取向的氮化铝薄膜,再在其上沉积80Ni-20Cr电阻网络。对电阻网络进行了功率老化、高温存贮、热冲击等可靠性试验,结果表明具有AlN薄膜的电阻网络性能得到很大提高 相似文献
103.
正己烷和乙酸乙酯间歇共沸精馏分离共沸剂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正己烷和乙酸乙酯形成最低共沸物,采用间歇共沸精馏方法分离回收时,共沸剂的选择和用量直接影响实验效果。研究了正己烷-乙酸乙酯共沸物系间歇共沸精馏法分离适宜的共沸剂,并从理论上和实验中考察了共沸剂与原料适宜的配比。实验结果表明,丙酮为合适的共沸剂,当丙酮和正己烷的质量比为1.15时,正己烷和乙酸乙酯的收率最高,分别达75.15%和73.89%。通过实验绘制了正己烷-乙酸乙酯-丙酮三元物系的剩余曲线,确定了正己烷-乙酸乙酯共沸物系分离步骤:共沸精馏塔中馏出丙酮和正己烷的共沸物和高纯度的乙酸乙酯;萃取塔中用水萃取丙酮和正己烷的混合物得到较纯的正己烷;萃取后的丙酮水溶液由共沸剂精馏回收塔回收丙酮。 相似文献
104.
在常压(101.3kPa)下,用汽液平衡釜测定了乙酸乙酯-异丙醚和乙酸乙酯-四氢呋喃二组分物系的汽液平衡数据。所测得的汽液平衡数据符合热力学一致性检验。利用修正的UN IFAC方程和W ilson方程对实验数据进行了关联,得到了W ilson方程的参数Λ12和Λ21。对于乙酸乙酯(1)-异丙醚(2)二组分物系,Λ12为0.387 7,Λ21为1.481 2,实验值与W ilson方程计算值的平均偏差为0.003 5;对于乙酸乙酯(1)-四氢呋喃(2)二组分物系,Λ12为0.929 4,Λ21为0.731 0,实验值与W ilson方程计算值的平均偏差为0.004 6。实验结果表明,乙酸乙酯-异丙醚和乙酸乙酯-四氢呋喃二组分物系均不形成共沸物。 相似文献
105.
106.
针对套管接头抗压缩强度问题,使用全尺寸实物试验的方法对几种不同钢级、不同螺纹形式的套管接头的抗压缩强度进行了对比试验,并借助材料力学和有限元方法对试验结果进行了分析。实物试验中出现了管体失稳和接箍跳扣两种套管接头压缩失效形式。试验结果和分析结果表明,N80、P110钢级材料的压缩屈服强度高于拉伸屈服强度;偏梯形螺纹套管接头的压缩屈服强度比同钢级、同壁厚特殊扣螺纹套管接头低6.7%~7.7%;上扣是否到位,直接影响套管接头部分的抗压缩能力,上扣不到位的特殊螺纹套管接头的抗压缩性能甚至低于偏梯形螺纹接头。同时指出,为了保证上扣质量,不应使用浮动上扣方法,管柱设计中应进行抗压缩强度设计。 相似文献
107.
氮气吸附法和压汞法在测试泥页岩孔径分布中的对比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泥页岩比表面大,孔隙小,结构复杂,易吸水膨胀,一般方法很难准确描述其孔径分布情况。对泥页岩孔径分布的研究在石油钻井,完井,储层描述,泥页岩盖层封闭性等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实验分别使用氮气吸附法和压汞法对同一泥页岩进行孔径分析。氮气吸附法中使用BJH 原理分析泥页岩的中孔径,使用DA原理分析泥页岩的微孔径;压汞法中使用Wasburn公式分析泥页岩整体孔隙,对两种方法实验结果进行对比。氮气吸附法在泥页岩微孔和中孔分析方面有优势,能分别对泥页岩的微孔和中孔进行详细的描述;而压汞法受泥页岩孔径分布不均一性影响相对较小,能弥补氮气吸附法在大孔分析方面的不足。把氮气吸附法和压汞法测得的孔径分布结果结合使用,可以得到泥页岩从微孔到大孔的孔径分布情况。 相似文献
108.
109.
白志伟 《石油化工安全环保技术》2006,22(2):41-43
液态烃常温球罐储存技术相当成熟,但在实际应用方面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影响安全储存。针对使用过程中所了解的一些具体做法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对球罐的改造和设计提供了必要的参考。 相似文献
110.
针对一起瓦斯流量计复线泄漏原因进行现场调查和原因分析,为了确保该系统长周期安全运行,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