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0376篇 |
免费 | 1962篇 |
国内免费 | 1255篇 |
专业分类
电工技术 | 1344篇 |
技术理论 | 1篇 |
综合类 | 1914篇 |
化学工业 | 3297篇 |
金属工艺 | 1216篇 |
机械仪表 | 1230篇 |
建筑科学 | 1309篇 |
矿业工程 | 553篇 |
能源动力 | 514篇 |
轻工业 | 3158篇 |
水利工程 | 464篇 |
石油天然气 | 768篇 |
武器工业 | 198篇 |
无线电 | 1846篇 |
一般工业技术 | 1990篇 |
冶金工业 | 700篇 |
原子能技术 | 279篇 |
自动化技术 | 281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88篇 |
2023年 | 317篇 |
2022年 | 761篇 |
2021年 | 1038篇 |
2020年 | 784篇 |
2019年 | 569篇 |
2018年 | 605篇 |
2017年 | 742篇 |
2016年 | 623篇 |
2015年 | 1025篇 |
2014年 | 1254篇 |
2013年 | 1613篇 |
2012年 | 1793篇 |
2011年 | 1900篇 |
2010年 | 1734篇 |
2009年 | 1664篇 |
2008年 | 1602篇 |
2007年 | 1477篇 |
2006年 | 1182篇 |
2005年 | 770篇 |
2004年 | 531篇 |
2003年 | 335篇 |
2002年 | 305篇 |
2001年 | 237篇 |
2000年 | 208篇 |
1999年 | 96篇 |
1998年 | 56篇 |
1997年 | 57篇 |
1996年 | 33篇 |
1995年 | 33篇 |
1994年 | 23篇 |
1993年 | 19篇 |
1992年 | 15篇 |
1991年 | 15篇 |
1990年 | 13篇 |
1989年 | 8篇 |
1988年 | 8篇 |
1987年 | 2篇 |
1986年 | 11篇 |
1985年 | 3篇 |
1984年 | 2篇 |
1983年 | 4篇 |
1982年 | 3篇 |
1981年 | 7篇 |
1980年 | 11篇 |
1979年 | 3篇 |
1977年 | 3篇 |
1974年 | 1篇 |
1959年 | 8篇 |
1951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91.
992.
通过试验实测冷作模具钢SDC99的低温参数,结合沸腾换热经验模型求解沸腾换热系数,建立有限元数值分析模型,对SDC99冷作模具钢试件深冷处理过程进行数值模拟.研究表明,试件心部和表面的冷却状况差异较大,尤其是温度和冷却速度.然而,这种温度和冷却速度的剧烈变化主要集中于从试件表面至内部的1/3厚度内,而在试件心部温度和冷却速度变化比较平缓.模拟结果与试验实测数据比较吻合,最大相对偏差为10.58%,这说明采用数值分析方法能较好的再现试件在深冷处理过程中的动态温度场变化规律,为后续组织性能评估以及深冷处理工艺的制定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93.
设计和研究了一种新型高铝(1.8%Al)淬火-碳分配-回火(Q-P-T)高强钢.基于JMatPro 6.0软件和约束条件碳平衡热力学(Constrained Carbon Equilibrium,CCE)模型的模拟计算结果,制定了该钢的热处理工艺,进行了盐浴热处理和力学性能实验,并通过SEM和TEM对实验钢的组织进行了观察与分析.结果表明:Q-P-T实验钢的组织主要由板条马氏体、一定数量的富碳残留奥氏体和弥散分布的碳化物组成,其中马氏体和弥散的碳化物主要提供强化,残留奥氏体则主要起到提高塑性的作用.实验钢经Q-P-T处理后获得了高抗拉强度(1260 MPa)和塑性(18%)的良好匹配且其热处理工艺容易控制,验证了高铝钢采用Q-P-T热处理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994.
995.
采用热浸镀方法将陶瓷定向移动通过铝熔液,可以形成牢固地粘附在陶瓷表面的铝膜。利用X射线衍射法测定了沿C面切割氧化铝单晶热浸镀铝样品的宏观织构,发现热浸镀铝膜为多晶,和氧化铝C面之间取向多样,并不存在文献报道的低指数晶面异相外延生长关系。由此推断,采用热浸镀工艺之所以能使铝液在氧化铝表面铺展成膜,是由于铝和氧化铝表层氧原子发生化学反应,显著降低界面能所致。 相似文献
996.
997.
丁辛醇在缩合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气味重、化学需氧量(COD)高、碱性强、盐度高且可生化性差的工业废水,其中COD浓度高达80g/L。本文提出了一种处理丁辛醇缩合废水的新工艺,即“酸化-隔油”预处理-非均相臭氧催化氧化处理-碟管式反渗透(DTRO)膜组处理深度处理。本文在非均相臭氧催化氧化处理过程中重点研究了催化剂种类、pH和反应时间对处理效果的影响规律;在DTRO处理过程中探究了操作压力对产水水质的COD和TDS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丁辛醇缩合废水在pH≤3的条件下进行“酸化-隔油”预处理,之后将“酸化-隔油”后的废水pH调节至7,再进行非均相臭氧催化氧化120min,其中每100g废水中需添加4号商业催化剂20g,最后DTRO膜组在7MPa的操作压力下对氧化后的废水进行深度处理。经检验,膜组出水的COD去除率达到99.6%以上。 相似文献
998.
臭氧氧化技术在水处理系统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但实际应用中受到臭氧传质及氧化选择性的限制。故本研究以对硝基苯酚废水为研究对象,采用一种新型旋转微气泡反应器,通过多孔陶瓷填料的旋转将臭氧气泡尺寸破碎至微米级别,实现对废水降解过程的强化,同时本研究还进一步考察了操作条件对臭氧传质过程和臭氧分解产生羟基自由基过程的影响规律。实验结果表明,提高反应器转速和气体流量可以加快臭氧传质和羟基自由基产率,同时提高溶液pH也可以提高羟基自由基产率进而提高对硝基苯酚的去除率。与其他操作变量相比,反应器转速的影响最为明显,说明改善臭氧气泡流体力学行为能有效地提高对硝基苯酚的去除效果,体现反应器强化臭氧体系的可行性。此外,二甲亚砜的加入抑制了对硝基苯酚的去除,说明臭氧的间接氧化方式是降解对硝基苯酚的一种重要途径。本研究结果为旋转微气泡反应器在臭氧氧化降解过程中开发及应用提供合理指导。 相似文献
999.
采用EO20PO70EO20(P123)作为模板剂,通过溶胶-凝胶-程序升温溶剂热一步法并经不同时间微波辐射处理,制备了一系列纳米复合材料Ag/TiO2。采用XRD、XPS、TEM、N2吸附-脱附测定和SEM-EDS等测试手段对其组成、结构及形貌等进行表征。结果显示,微波辐射5min制备的Ag/TiO2晶型结构最佳,该产物中Ag以单质形式存在,其比表面积可达100.64m2·g-1,平均孔径约为6.9nm。与未经微波辐射样品相比,其颗粒细小、结构规则、分布均匀、无明显团聚现象。以甲基橙为模型分子,考察经不同时间微波辐射处理的纳米复合材料Ag/TiO2的紫外光催化活性。结果表明,在微波功率为200W,微波时间为5min时获得的Ag/TiO2的催化活性最高,循环使用3次后降解率仍能达到80%以上。 相似文献
1000.
以氨浸法从含砷石灰铁盐渣中回收铜,研究从该类废渣中回收铜的可行性、工艺条件和动力学。结果表明:氨水和碳酸铵组成的浸取体系为适宜的浸取剂,当总氨浓度为5 mol/L、与铵盐浓度比为2:3、液固比为4:1时,铜的浸出率达到60.80%。动力学研究表明:铜的浸出过程在288~328 K内符合"未反应核缩减"模型,浸出过程主要受内扩散步骤控制,经拟合获得浸出动力学方程,浸出表观活化能为41.12 kJ/mol。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