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8534篇 |
免费 | 2052篇 |
国内免费 | 666篇 |
专业分类
电工技术 | 1311篇 |
综合类 | 937篇 |
化学工业 | 5915篇 |
金属工艺 | 1323篇 |
机械仪表 | 1209篇 |
建筑科学 | 1464篇 |
矿业工程 | 433篇 |
能源动力 | 687篇 |
轻工业 | 5210篇 |
水利工程 | 496篇 |
石油天然气 | 283篇 |
武器工业 | 127篇 |
无线电 | 2320篇 |
一般工业技术 | 6331篇 |
冶金工业 | 8178篇 |
原子能技术 | 288篇 |
自动化技术 | 474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01篇 |
2023年 | 534篇 |
2022年 | 532篇 |
2021年 | 991篇 |
2020年 | 843篇 |
2019年 | 667篇 |
2018年 | 1092篇 |
2017年 | 1030篇 |
2016年 | 1124篇 |
2015年 | 1117篇 |
2014年 | 1288篇 |
2013年 | 2278篇 |
2012年 | 1927篇 |
2011年 | 1973篇 |
2010年 | 1701篇 |
2009年 | 1664篇 |
2008年 | 1834篇 |
2007年 | 1782篇 |
2006年 | 1415篇 |
2005年 | 1201篇 |
2004年 | 889篇 |
2003年 | 701篇 |
2002年 | 664篇 |
2001年 | 569篇 |
2000年 | 520篇 |
1999年 | 545篇 |
1998年 | 2493篇 |
1997年 | 1492篇 |
1996年 | 1047篇 |
1995年 | 633篇 |
1994年 | 521篇 |
1993年 | 463篇 |
1992年 | 183篇 |
1991年 | 200篇 |
1990年 | 162篇 |
1989年 | 181篇 |
1988年 | 153篇 |
1987年 | 175篇 |
1986年 | 145篇 |
1985年 | 237篇 |
1984年 | 193篇 |
1983年 | 178篇 |
1982年 | 148篇 |
1981年 | 184篇 |
1980年 | 184篇 |
1979年 | 128篇 |
1978年 | 114篇 |
1977年 | 230篇 |
1976年 | 519篇 |
1973年 | 11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991.
为研究实际电缆运行中的温度梯度效应对高压直流交联聚乙烯(cross-linked polyethylene,XLPE)电缆绝缘长期运行可靠性的影响,采用自制的多组片状试样适用的温度梯度场–直流电场协同老化装置,分别对3种XLPE绝缘料(包括国产XLPE料、纳米改性后的XLPE料、北欧化工产高压直流XLPE料)进行温度梯度场–直流电场协同老化试验。为了进行对比研究,同时对以上3种XLPE绝缘料进行了传统高温场–直流电场协同老化试验。通过电声脉冲法空间电荷测量设备,测量了不同老化时间后(未老化、老化一个月和三个月)三种XLPE试样的空间电荷特性。同时测量了3种XLPE试样老化后的电阻率变化及红外光谱特性。结果表明,高温老化试样中空间电荷在体内均匀分布;而温度梯度老化试样中异极性空间电荷主要聚集在两电极附近。同时3种XLPE电阻率均随老化时间增加而降低,且温度梯度老化试样电阻率低于相同条件下的高温老化试样。另外,国产纳米改性XLPE老化后羰基吸收峰峰值最小,表明其老化程度最低,体内电荷积聚最少。 相似文献
992.
以传统烟熏方式加工的香肠为研究对象,利用反向传播(Back-Propagation,BP)神经网络建立烟熏香肠色泽的预测模型。通过试验获得不同烟熏温度、烟熏时间和肥瘦比条件的烟熏香肠,测定其L*、a*、b*和△E值,并对BP神经网络算法、隐含层神经元个数、学习速率和动量系数进行优化,获得最佳的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结构。基于Levenberg-Marquardt算法建立精确的L*、b*和△E预测模型,性能测试显示L*、b*和△E预测模型的相关系数(R2)分别为0.847、0.825和0.924。相应的均方根误差(root mean square error,RMSE)分别为4.609、3.564和5.012。基于拟牛顿BFGS算法建立精确的a*值预测模型,性能测试显示模型的R2和RMSE分别为0.905和2.237。 相似文献
993.
采用微波消解样品,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荸荠及荸荠皮中铅和镉的含量。选定最佳的样品处理方法,并优化微波消解条件和仪器测定条件,对各种最佳分析条件进行了探讨和验证。研究表明,铅、镉的检出限分别为0.171、0.026μg/L;线性范围分别为0~60μg/L、0~4.0μg/L;加标回收率分别为94.0%~101.0%、92.0%~106.0%;RSD分别为4.2%、3.7%。用标准物质进行对照,其测定值均在给定的标准值范围内。 相似文献
994.
针对服从对数正态分布的大气弱湍流信道模型,选用极化码来改善FSO系统传输性能。引入一种基于3×3核心矩阵的置信传播(BP)译码方法,对核心矩阵、码字长度、以及基本单元计算式进行了改进。对比采用新型BP译码方法与传统BP译码方法的FSO系统误码率性能。仿真实验结果表明,改进型BP译码方法与传统BP译码方法相比有着更低的误码率。由于系统构造的原因,改进型BP译码占用的存储空间较少、译码延迟时间短,在码长较长的情况下,对FSO系统传输性能有较大的提升。 相似文献
995.
电子束对稀土铝硅合金表面形貌及硬度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目的利用强流脉冲电子束改性Al-17.5Si-0.3Nd合金表面,提高合金表面的显微硬度。方法通过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电子探针(EPMA)、X射线衍射仪(XRD)以及维氏显微硬度计等一系列先进的检测手段,对改性后合金表面的微观形貌和性能变化进行研究。结果 SEM以及EPMA分析结果显示强流脉冲电子束处理后,合金表面形成了铝基体以及无微裂纹的晕圈结构,并且改性后合金表面上各种元素分布均匀。XRD结果显示强流脉冲电子束处理后,合金表面无新相形成,所有衍射峰发生了宽化以及偏移现象。随着脉冲次数的增加,衍射峰先向高角度偏移,后向低角度偏移。其中,5次脉冲试样的偏移角度最大。另外,显微硬度测试结果显示,铝基体的硬度随脉冲次数增加而递增,硬度值由原始样品的534.95 MPa增加到25次脉冲的1258.59 MPa;相对地,晕圈组织的硬度随脉冲次数的增加而递减,硬度值由原始样品的10 067.7 MPa下降到25次脉冲的1390.29 MPa。结论强流脉冲电子束改性后的合金表面晶粒细化显著,表面硬度总体上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996.
997.
氮气反应溅射制备软X射线Co/Ti多层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水窗\"波段(280~540eV)对多层膜反射镜的应用需求,在Ti的L吸收边(452.5eV)附近,优化设计了Co/Ti多层膜的膜系结构.计算了不同界面粗糙度条件下的反射率,结果显示,界面粗糙度对多层膜反射率有较大影响.采用直流磁控溅射方法在超光滑硅基片上制备了Co/Ti多层膜,通过将氮气引入原有的溅射气体氩气中作为反应气体,明显减小了制备的多层膜的界面粗糙度.利用X射线掠入射反射实验和透射电子显微镜测试了多层膜结构,并在北京同步辐射装置(BSRF)3W1B实验站测量了不同氮气浓度下多层膜的反射率.结果显示,氮气含量为5%的溅射气体制备的多层膜样品反射率最高,即将纯氩气溅射制备得到的反射率9.5%提高到了12.0%.得到的结果表明,将氮气加入反应溅射气体可以有效改善Co/Ti多层膜的性能. 相似文献
998.
为提高测微电感传感器的测量精度,提出了基于赫姆霍兹线圈理论设计螺线管线圈的方法,改善了螺线管线圈内轴向上磁场的分布均匀性.首先,分析了螺线管线圈模型,建立了螺线管线圈参数与轴向磁场强度分布相互关系的广义函数模型.然后,通过线圈与磁芯的尺寸确定了系统轴向磁场强度分布函数模型,结合磁芯移动区间范围设置磁场均匀度最小误差目标函数,通过对目标函数寻优得到各螺线管线圈的各项参数.最后,搭建了测微电感传感器的测试系统,测试了传感器性能.实验结果表明:与传统线圈相比,改进型螺线管线圈在100μm测量范围内的线性度由0.46%提高到0.30%.实验显示通过对不同规格的螺线管线圈进行组合,可使得螺线管内轴向上磁场强度分布均匀,从而提高了测量精度. 相似文献
999.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