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5391篇 |
免费 | 1936篇 |
国内免费 | 681篇 |
专业分类
电工技术 | 1206篇 |
技术理论 | 3篇 |
综合类 | 956篇 |
化学工业 | 2680篇 |
金属工艺 | 834篇 |
机械仪表 | 908篇 |
建筑科学 | 1045篇 |
矿业工程 | 347篇 |
能源动力 | 436篇 |
轻工业 | 1484篇 |
水利工程 | 311篇 |
石油天然气 | 876篇 |
武器工业 | 112篇 |
无线电 | 1862篇 |
一般工业技术 | 1996篇 |
冶金工业 | 687篇 |
原子能技术 | 207篇 |
自动化技术 | 2058篇 |
出版年
2025年 | 3篇 |
2024年 | 320篇 |
2023年 | 506篇 |
2022年 | 716篇 |
2021年 | 986篇 |
2020年 | 746篇 |
2019年 | 562篇 |
2018年 | 645篇 |
2017年 | 666篇 |
2016年 | 627篇 |
2015年 | 759篇 |
2014年 | 896篇 |
2013年 | 927篇 |
2012年 | 961篇 |
2011年 | 1071篇 |
2010年 | 837篇 |
2009年 | 753篇 |
2008年 | 794篇 |
2007年 | 756篇 |
2006年 | 701篇 |
2005年 | 595篇 |
2004年 | 418篇 |
2003年 | 379篇 |
2002年 | 445篇 |
2001年 | 363篇 |
2000年 | 249篇 |
1999年 | 212篇 |
1998年 | 189篇 |
1997年 | 169篇 |
1996年 | 162篇 |
1995年 | 135篇 |
1994年 | 125篇 |
1993年 | 65篇 |
1992年 | 65篇 |
1991年 | 36篇 |
1990年 | 22篇 |
1989年 | 32篇 |
1988年 | 24篇 |
1987年 | 18篇 |
1986年 | 13篇 |
1985年 | 12篇 |
1984年 | 7篇 |
1983年 | 5篇 |
1982年 | 10篇 |
1980年 | 7篇 |
1979年 | 2篇 |
1976年 | 6篇 |
1975年 | 2篇 |
1967年 | 2篇 |
1957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 毫秒
91.
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上存在着制度不健全、技术不完善等问题,应当深化改革,抓紧管理制度的建立,增加人力资源开发的投入,从而激励员工积极性,促进企业发展。 相似文献
92.
用失效的C-Pd催化剂生产氯化钯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介绍了用锌镁粉直接还原与处理失效废弃的C-Pd催化剂,并用自制混酸直接生产氯化钯的工艺。该工艺比传统的铝粉置换法更快捷,钯收率更高。 相似文献
93.
94.
基于常规三轴压缩室内试验分析不同倾角和张开度的单裂隙花岗岩宏观破坏特性,进一步结合颗粒流离散元分析法,对裂纹扩展、能量转化等规律进行探究,结果表明:裂隙倾角α对岩石力学特性影响显著,随着α增加,弹性模量呈现单调增大趋势,同时三轴抗压强度表现出先减小后增大规律,在约60°时达到最小值;随着裂隙倾角的增加,岩石破坏模式逐渐由拉剪混合破坏向宏观剪切破坏转变;裂隙张开度增大,将导致岩石三轴抗压强度大幅下降,围绕初始预制裂隙形成更宽的破碎带;岩石破坏过程中,裂纹数量整体呈“S”型累积,其突变点与应力-应变曲线的弹、塑性和破坏特征点一致;能量耗散与细观劣化特征具有较好的相关性,岩石结构劣化及失稳破坏本质上是能量储存、耗散、释放的过程。 相似文献
95.
2021年9月16日,四川省泸县发生6.0级地震,对当地的文化遗产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损坏。为掌握文化遗产在此次地震中的破坏情况,对古建筑、古桥、渡槽、摩崖造像、古遗址以及可移动文物进行震害调查,分析破坏原因,提出不同文化遗产的震害等级,并统计其在此次地震中破坏占比。研究结果表明:古建筑中木结构的震害较轻,砖木结构和石木结构的损伤较为严重,表现为墙体开裂、倾斜、倒塌和屋面损毁等破坏;古桥的桥面板产生裂缝和起壳,桥头堡基石发生移位;摩崖造像发生开裂、石像脱落,部分岩石发生坠落;古遗址的原有缝隙增大,石砌墙歪闪或倾斜;可移动文物与陈列台连接的金属卡件在地震下崩落。根据震害调查结果,将文化遗产的震害划分为4个等级,并对古建筑的维修与加固、摩崖造像的一体化监测、古桥的维护与应急抢险、可移动文物的隔震保护提出几点建议,为我国文化遗产的抗震保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6.
97.
进入后弘期的西藏寺庙建筑,随着藏传佛教文化的不断发展成熟,开始更多地吸收本土文化,转型成为真正具有本土特色的宗教建筑。哲蚌寺正是在这一时期修建的大型藏传佛教寺院的典型代表,该文试图从建筑选址和群体布局两个方面去分析其所具有的本土文化特色。哲蚌寺的选址不仅受到了天梯说、金刚说、天人合一说等藏族文化主流学说的影响,也受到了宗教活动及安全防御对于寺庙选址的约束。通过对寺院内现存建筑的等级、修建年代等方面的分析,得出寺庙群体衍生发展的趋势。藏传佛教寺院在西藏社会中还承担了教育的责任,所以依据寺院所具有的宗教、政治、社会功能,总结哲蚌寺建筑群体布局的特色。 相似文献
98.
99.
藉助简单的荷载传递原理,通过对单桩垂直静载试验曲线数据的拟合,在定义桩的破坏标准基础上,建立了它们二者的耦合关系,从而可对试桩曲线所蕴含的工程特性作出一种解读,并以实例加以进一步说明。 相似文献
100.
Biooxidation of sulphide under denitrifying conditions is a key process in control of souring in oil reservoirs and in treatment of gas and liquids contaminated with sulphide and nitrate. In this work, biooxidation of sulphide was studied using a representative culture originated from an oil reservoir. Effects of sulphide concentration, sulphide to nitrate molar ratio, and loading rates of sulphide and nitrate on their removal rates and composition of the end products were investigated. In the batch system sulphide removal rate passed through a maximum as sulphide concentration was increased from 2.1 to 16.3 mM, with the highest rate (2.06 mM h−1) observed with 10.7 mM sulphide. Nitrate removal was coupled to sulphide oxidation and the highest removal rate was 1.05 mM h−1. In the continuous bioreactors fed with 10 and 5, 15 and 7.5, and 20 and 10 mM sulphide and nitrate, cell wash-out occurred as dilution rate was increased above 0.15, 0.13 and 0.08 h−1, respectively. Prior to cell wash-out linear increases in sulphide and nitrate removal rates were observed as loading rate was increased. The highest sulphide and nitrate removal rates of 2.0 and 0.92 mM h−1 were obtained in the bioreactor fed with 15 mM sulphide and 7.5 mM nitrate at loading rates of 2.1 and 0.93 mM h−1, respectively. Short residence times and high sulphide to nitrate ratios promoted the formation of sulphur, a desired end product for ex situ treatment of contaminated streams. Combination of long residence times and low sulphide to nitrate ratios, which favours formation of sulphate, is the suitable strategy for in situ removal of H2S from oil reservoirs. 相似文献